慢些,慢些,再慢些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c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书要比摔胶泥复杂得多,把节奏放慢一些,多摔打几遍,也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暑期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一家美术出版社审读一部古代书法家的全集。这部书稿拿来的时候,责任编辑对我说:“请抓紧,因为要赶在订货会前印出来。”
  本来,书稿已经由出版社完成了三审,经过了三校,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是,当我翻开校样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感到这部书“打磨”得还不够,火候还不到。
  对于一整部书来说,编辑体例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全书编辑出版过程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范式,但是这部书稿显然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比如,有的图版加了释文并试加断句,有的图版则只有释文而没有断句,有的图版干脆既没有释文,也没有断句。对于其中剥泐、残缺的文字,有的以方框替代,有的则直接隐去。这是由于,这部书是由多位编者参与的,当初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编辑体例,因此不免有些各自为政。再有,其中收录的墨迹和拓片已被证明是托名的伪作如《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裴将军诗》等,但书中未做任何说明和真迹编排在一起。
  至于编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更是不少。比如,几乎在书法家评传和有关考释文字中涉及的引文大多没有核对,以至于以讹传讹、张冠李戴。更为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本来正确的文字却由于校对的擅改而出现低级错误。如“当是时”,校对以为“是”为衍文,改为“当时”;“是年”,改为“十年”;“是碑”,改为“石碑”,类似这样的改动足有几十处,让人啼笑皆非。再比如,这部书法全集为了便于向海外发行,采取了繁体直排的方式,对于传统的图书而言,这样处理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这就涉及一个繁简字的转换问题。尽管这一转换借助电脑可以很便捷地完成,但是,电脑并不能解决简体字中“一对多”的问题,比如“松弛”的“松”和“松树”的“松”在繁体字中分别对应“鬆”和“松”,“出发”的“发”和“头发”的“发”在繁体字中分别对应“發”和“髪”。而且,有些姓氏、人名、地名、称谓是没有所谓的繁体字的,如“鲜于”“单于”“范仲淹”“范阳”“皇后”等,其中的“于”“范”“后”就不能改为“於”“範”“後”,可惜的是,编辑和校对都没有把住这道关,以至于完全听任电脑的自动转换。为了改正这些繁简转换不当的差错,我足足用了十天的时间,而且还不敢保证全部改了过来。
  在审读过程中,我和出版社之间采取接力的方式,我审读完一卷,即交给出版社退改,然后再审读下一卷,这部书法全集一共八卷,我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改正了不下二百处差错,有的作为存疑由出版社转给相关各卷的编者解决。我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有些不放心,准备等全部校样退改完,我再把这部书稿从头到尾看一遍,以便尽量做到格式上的统一。但没有想到的是,大概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突然在报纸上读到了关于这部书法全集的新闻,原来,社方已在上海召开了一个新书发布会,样书赫然摆在了发布会的现场。我有些吃惊,既佩服出版社做事的高效率,又有些担心这部书的内在质量。你想,那么多的差错,要退改,要统一体例,要与作者商量,要核对引文,要核对清样,要整理,要出片,要制版,要调色,要印刷,要装订,如此多的环节,如此大的工作量,岂能是一个月能完成的。为此,我专门打电话问责任编辑何不再放一放,他告诉我说:“时间太紧了,来不及再看一遍了,马上要参加书展。”对此,我无话可说。
  这部书的质量究竟如何,发现和没有发现的差错是否得到了改正,体例是否统一,伪作是否剔除或另编为附录,由于至今没有见到样书,因此不敢妄加评论。我只是得到了一本此书的宣传册,翻开第一页,就发现编委会中我的名字被印成了“刘远峰”,那么书中如何呢?据责任编辑讲,书中是对的。
  由此,我只想说,这部大部头、定价数千元、出版社前期投资几百万、面向海内外发行、力争问鼎国家图书奖的大书未免草率了一些,节奏未免快了一些。
  由此想到对出版界进一言:慢些,慢些,再慢些。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但是,我仍然以为出版社有必要放慢节奏,在出书的过程中变得从容一些,澹定一些,稳重一些,否则,我们的书就会变得浮躁,变得粗糙,变得匆忙,内在的质量和外在的形式就要大打折扣。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
  我自己的藏书中,文史典籍基本都出自中华书局。但是,最近买到的两本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书却让我感到一些不快。
  先说第一本。2009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根据朱谦之教授手稿整理的《新辑桓谭新论》一书,这是“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的一本。此书的开本装帧一如“新编诸子集成”,很是庄重大气。但是,这本书的书脊却是空空如也,大概在设计者看来,这本书太薄了,内文只有84页,在书脊上印字不大方便。其实,这本书加上环衬、扉页、背白页,已超过了100页,何况,内文用70克双胶纸,封面又是覆膜加厚的铜版纸,书脊已超过4毫米,在现有的印刷工艺水平下,在书脊印上书名、出版单位一点儿都不成问题,可惜,不知在哪个环节上有人偷了懒,因此这本书插在书架上,就如同一个没有名称的笔记本。由此联想到近日从一家旧书店买到的一本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的《曲园自述诗》,内文只有54页,加上其他成分也不足60页,完全可以采用骑马钉的方式不出书脊,但出版者还是在装订时起脊并印上了书名、作者和出版单位,让人感到出版者做事的“地道”。这本《新辑桓谭新论》不仅在形式上偷了懒,在内容上也有对付读者之嫌。该书的出版说明中写道:“有关桓谭的思想及《新论》的版本情况,朱先生在所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一书中另有较系统的介绍,读者可以参考。”乍一看,这段话似乎在为读者着想,但细一琢磨,就发现这不免是编辑偷懒的借口。首先,在出版说明或前言中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思想脉络,是编辑或作者分内的事情,但靠如此简单的一句话,编辑就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找参考资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其次,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何时出版,由谁出版,编辑只字未提,让读者无从查找。其实,这件事并不难处理,只要把朱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有关桓谭的论述摘录出来,作为附录即可,而不必如此吊读者的胃口,给读者带来新的麻烦。
  接下来要说的是《孝经译注》。这本书曾在1996年出版,被列入“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说起这部丛书,的确是中华书局的一个品牌,它的销路甚广,不断重印。这部丛书,统一为大32开本,封面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为衬托,典雅而厚重,可以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于2009年6月再版的《孝经译注》虽然依然列为“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开本却改为国际大32开,高和宽比原来的版本多出将近1厘米,封面衬托也改飞天为汉画像,好好的一本书,却成了丛书中的一个“异类”,怎么看怎么不舒服,真想拿到装订厂裁去两刀。
  现在,我们的许多出版社都在抱怨读者不舍得花钱买书,每一家出版社的库存都在不断增加,加上网络的冲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改变,出版社的经营的确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作为出版社也要多从自身找一找原因。比如,我们是否出书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忽视了很多细节,而这些细节对于读者却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我们在做书的时候过于随意,过于草率,过于赶进度,过于强调参加展销会、订货会、评奖会甚至要为某些纪念日献礼,那就难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了,书的质量也就不敢恭维了,长此以往,不仅会失去大量的读者,恐怕连我这样的“铁杆书迷”也会逐渐退出买书的行列的。买书,既是为了用,也是为了藏,人总不能花钱去买别扭吧。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童年时摔胶泥的事,为了能够用胶泥制作一些玩具,需要把从沟渠里挖来的胶泥反复摔打,直到没有气泡为止。那时,虽然年龄小,但摔起胶泥来却颇有耐心,非常专注,为了检验胶泥是否摔“熟”了,往往拔下自己的一根头发,割开一个切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晾干后不开裂的玩具。
  做书要比摔胶泥复杂得多,把节奏放慢一些,多摔打几遍,也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慢工出细活儿”,这句话并没有过时。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不能否认孟悦对“人”有着强烈的关怀,但这却是一种错乱的关怀;也不能否认孟悦对“智慧”的追慕,但这却是一种怪力乱神的“智慧”。她对人的主体性的伸扬极其“现代”,她捍卫主体性的方式极其“前现代”,而她自己又非常坚决地“反现代”,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  孟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是一部交糅杂驳之书,其中结集的文章前
期刊
面临外交官和学者的道路两难选择,诺曼为了不辜负皮亚森的信任、期望,选择了留在外交部工作,好多日本学术界的友人、后辈听到他自杀的噩耗后,都在追忆中惋惜地说,如果那时诺曼选择了学者生涯,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日本维新史  诺曼著,姚曾廙译,商务印书馆,1962    在今年3月17日的中新网上,读到这样一段新闻: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于20世纪60年代任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Edwin O
期刊
□我们不止有一个现代,而是多个现代,或者说,多阶段的现代。□通过将现代性的体验层面提升到全球化的视野高度,该书把握到了从“地球之一国”到“全球之一地”的体验转型在现代性的时段划分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学引论  王一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98年,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8年1月)一书中提出“现代学”概念,将之视作关于现代事件的一门知识学。王一川在《中国形象学
期刊
□“我们坐在电影院的座椅上观赏电影”,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却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话语生产机制不断进行的视觉塑造活动的结果。□在影片开始之前,电影文化已经在构造种种期待,并且把人们的“眼睛”改造成了一种符合特定意识形态要求的好奇之眸。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  [澳]格雷姆特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这几年,译介过来的国外电影教材有很多,比如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
期刊
面对这一困境,汉族作家自然地向边远少数族群文化寻求自救方案,以缓解现代性的挤压和逼迫,少数民族文化便被浪漫化处理为与主流文化截然相反的一种镜像,汉族作家开始通过书写他者以达到自我文化的反思和重建。    中国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非规约性特征迥异于单一民族国家文学,在“多民族文学史观”审视下,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特别是少数族裔文学积极参与了与主流文学、世
期刊
□在中国从边缘移动到中心的意义上,《哈佛看中国》在这个“全球对话”时代,为我们展现出来了哈佛对于“当下中国”的研究、观感和体认,也就是为我们展现出在史华兹之后哈佛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的魅力所在。    哈佛看中国:全球顶级中国问题专家谈中国问题  张冠梓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    谈到“哈佛看中国”,它“在中国”的意义就不可小觑,因为在本土许多大众眼中,这种大洋彼岸的遥远凝视,似乎就代表着
期刊
□作家登高望远,气势磅礴,以如椽之笔,书写了资本时代在中国的起步,称得上是资本时代在中国的真实写照之作。□资本时代实现了这两大结合,快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它的进步性所在。但是,另一方面,资本的本质之一,就是对人的异化,对社会的异化。这在国外是如此,在21世纪中国也不例外。    梦想与疯狂  周梅森著,作家出版社,2009    从西方股市登陆中国后,文学作品中即有所反映。茅盾的《子夜》
期刊
□《青春》将大众文化的兴起作为青年文化衰落和消逝的主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这确实道出了大众文化对青年产生的强大影响力和改造力,不过,大众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关系似乎远非侵蚀与被侵蚀那么简单。    近年来,青年似乎成了媒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冠以“80后”或“90后”标题的文章要么对当代青年冷嘲热讽,要么在对比和怀旧中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现在只有青春文化,青年文化业已消失了。
期刊
□实际上《批判》一书在文化主旨上可归结为 “形式理念反抗辩证艺术”与“以实质化解形式”这一对立的文化主题。邓子滨赞同前者,反对后者。    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  邓子滨著,法律出版社,2009    《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下文简称《批判》)是一本谈严肃而冷峻的刑法学术的专著,却写得像一本小说那样精彩、易读,又不乏深刻、痛快的思想批判性。比如,书尾引入作家奥威尔《动物农场》故事即是一例。农场动物们
期刊
赵园先生的写作应该很不轻松,也不让读者轻易可以停靠。她的写作姿态一直是“站着”写作,我相信这种姿态同样来自她的研究对象:“遗民”姿态中的“审视之外更有自审”。□真正让文史研究落笔踟蹰的是研究者之为“人”的立场问题,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因“人”而异,无论我们多么自诩“体贴”、努力“触摸”乃至“放下自己”,实际的困惑依然是:我们能吗?    想象与叙述  赵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在另一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