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习得的教学理解与路径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l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语言习得。从儿童语言习得的教育理解,基于“语言输入假说”视域的儿童语言习得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教学路径:理解性输入,大数量输入,关联性输入,趣味性输入。
  【关键词】儿童语言习得;教学理解;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1-0051-03
  【作者简介】陈建先,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3)副主任兼教育科研部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问题一:什么是“语言输入假说”?
  结构主义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提出,每个正常的社会人都有一个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掌握自然语言系统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人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无意识掌握了语言,儿童习得母语就是这样的过程。“语言输入假说”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语言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 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只要习得者能够接受足够量的、能理解的语言材料,就能自动地发生语言习得。
  问题二:“语言输入假说”对儿童语言习得
  有着怎样的教学启示?
  “语言输入假说”对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阅读、对话、交流等方式完成的,基于克拉申“i 1”公式,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充分利用教学文本,发现、挖掘并补充有利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语言材料,紧扣“足够量的、能理解的”这一核心命题,巧妙组织多类别多层次的语言材料,让儿童语言在大量的略高于自我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中实现有效生长。具体地说,就是在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抓住契机,及时给予儿童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为儿童的语言习得创造条件。共识性的启示至少存在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必须服务于儿童的语言习得。 (2)儿童的语言习得应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综合实践。
  (3)儿童的语言习得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语言材料输入来完成。
  (4)教师输入的语言材料必须引起儿童的兴趣并具备语言习得的价值。
  问题三:“语言输入假说”视域下儿童语言习得的教学路径有哪些?
  1.理解性输入,降低儿童语言习得的难度。
  克拉申认为,儿童只有对他理解了的语言材料才会产生语言习得。而理解语言内容也是儿童阅读文本、促进内化的重要路径。以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看(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理解处在从记忆到评价中间的第二位次,属于儿童阅读思维的低阶水平,这对儿童阅读略高于自身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正好适宜。对儿童语言习得而言,理解了的语言材料就好比是儿童进食了语言的“熟食”,降低了儿童消化语言材料乃至习得语言的难度。因此,教师的语言材料输入要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教材、贴近时代。
  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输入要尽可能的通俗易懂,平实准确,不宜进行过于文学化的修饰,试图通过文采斐然的语言轰炸往往适得其反,这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而甚至是一种干扰。其次,教师基于文本的语言输入更要放到儿童能够理解的认知区间。如苏教版四上《说勤奋》的教学,教师大多都要适时输入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天才出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关于“勤奋”的名言高年级学生不难理解,自然是适宜的语言输入材料;而汪洙的“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康德的“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尼采的“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这些高出学生理解水平太多的语言材料输入进来,不仅于儿童的语言习得无补,而且会闹笑话。
  2.大数量输入,增加儿童语言习得的力度。
  克拉申“i 1”公式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足够量”,只有足够量的语言材料反复作用于儿童的语言实践,儿童的语言习得才会持久地维持,儿童的语言习得才会得到适度的定型。仅靠单一的语言材料输入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习得。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个语言输入的切入点都要备好足够的“语料”,不仅是同一内容的反复输入,更要强化同一方向不同层次语言内容的输入。这样,儿童的语言习得才会从“量变”走向“质变”。
  如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借助对扫路人这一形象的品读,分别从“一天三时”“一年四季”两个语言点进行设计,在大数量的语言输入中引领儿童进行语言习得,我设计了如下语言输入:
  每天清早,老人们在公园里晨练、遛鸟的时候,这位老人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每天午后,老人们打着呼噜卧床休息的时候,这位老人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每天晚上,老人们和儿孙共进晚餐、享受天伦的时候,这位老人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春雨綿绵, ,这位老人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烈日炎炎, ,这位老人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秋风瑟瑟, ,这位老人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白雪皑皑, ,这位老人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3.关联性输入,拓宽儿童语言习得的广度。   儿童的语言习得往往离不开儿童言语经验的参与,言语经验总是在儿童熟知的生活世界里滋长。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认为,直接作用于儿童的语言输入材料愈是接近儿童的语言世界或愈是接近儿童的学习材料,儿童语言习得的发生率就越高。可见,对儿童语言材料的输入要和儿童本身以及儿童的学习材料高度关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儿童出发,设计基于儿童语言经验的问题、话题和习题,还要从儿童的学习文本出发,开发出“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语言输入材料,让儿童在最贴近的关联“语料”中习得语言。
  在苏教版四下《鸟语》的教学中,以“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为切入点,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可设计这样的“生活关联性”语言输入:
  在我作业粗心时,布谷鸟催促 。
  在我遇到难题时,布谷鸟催促 。
  在我贪玩的时候,布谷鸟催促 。
  以布谷鸟的语言“种田织布,勤劳刻苦”和喜鹊的“喜事到家,喜事到家”为切入点,从文本中相关的鸟儿的“语言”展开想象,可设计这样的“文本关联性”语言输入:
  这是美丽的黄莺,听它的叫声,它好像在说: 。
  这是俊俏的画眉,听它的叫声,它好像在说: 。
  这是调皮的百灵,听它的叫声,它好像在说: 。
  这是洁白的小鸽子,听它的叫声,它好像在说: 。
  4.趣味性输入,提高儿童语言习得的效度。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在情感焦虑低的情况下易于自然地接受语言输入。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学习者的情感焦虑就越低乃至完全消失,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在班级授课制中,儿童本身就处在班级规则的约束之中,无论如何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他的地盘他做主,儿童始终无法回到生活的真实,儿童的学习焦虑总会因个体差异或多或少地顽固存在,这对儿童的语言习得无疑是一种消解和阻碍,但兴趣总会在哪怕是极度的困顿中给人以振奋。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赞科夫也认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新型玻璃》堪称儿童语言习得的经典。于老师根据文本材料的特点,独具匠心地让学生把文本语言改变“人称”,采用“自述”的形式介绍玻璃的特点,这种对语言材料的趣味性加工与改编,让学生化身为五种玻璃,学生在浓浓的趣味中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语言习得。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
  师: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
  师: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
  师:大多数同学写好了。下面,我请同学到前面来读自己写的“自述”。按照顺序来,先请“夹丝网防盗玻璃”来说。谁愿意来?
  综上所述,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乔姆斯基的天赋论,还是语言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的语言习得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都对彼时的语言理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对我国当下的语言理论研究和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文献参考和实践借鉴。不可否认,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存在过于强调语言输入而忽视语言输出的诸多问题,这就提醒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而非全盘照搬。
  【參考文献】
  [1]陈建先.基于儿童语言“习得·学得”一体化的教学解析[J].江苏教育,2017(73):46-47.
  [2]吴庆.克拉申输入假说对汉语教学的启示[J].品牌,2015(02):143.
其他文献
【关键词】探究;活动;思考;感悟;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73-01  我们追求“小脸通红,小手直举”的课堂,认为“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尽管有时这种“动”只是学生对浅显问题反应后的肢体或口头表达;我们也崇尚课堂上的“静”,认为这是学生在进行思考,尽管有时学生只是出于对问题的畏惧而被动地选择安静退缩。形式上的动与静不
新闻背景    乡村,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那里有许多值得挖掘与传承的精神财富。徐其军,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拒绝了功利的价值判断和平庸的世俗追求,坚守着内心深处纯真的乡村教育信仰(本刊2010年第2期“成长故事”栏目曾予报道)。当我们有意“忽略”他独特的患病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心灵冲击之后,更能阅读到他内心的梦想、爱心的力量、奉献的幸福。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的“苏派”乡村教师还有很多很多。对于他们的独
【关键词】英语阅读;思维导图;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9-0055-02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而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且这种方式对于语篇教学尤为有效。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下文,笔者以译林新版《英语》四下Uni
【摘 要】母語学习课程群的建设以学科素养为基点,立足大课程的格局,弱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界限。该课程群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延展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意象,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培育母语学习的情感。  【关键词】中华意象;传统文化;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13-02  【作者简介】付军玲,
主持人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教育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如果不知道教育的本意,教育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使得教育产生异化与扭曲,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教育的本意就是“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必须把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也是教育尊严获得的必要条件,所以,赫尔巴特才会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
·新闻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在时代的变化过程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内涵。新时代下,要转变过去以保障教育投入为主的优先发展,要更加注重以满足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要求的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关键是要有实际行动,2005年《江苏教育》以《新
【摘要】教学中的巩固拓展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实教学中,这一环节往往被教师简化或忽略,这显然会对课堂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教师应在认识拓展环节目标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和文本三个方面,探讨巩固拓展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拓展环节;目标;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
【摘 要】基础教育领域中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和研究,离不开政府主导。与此同时,也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的领导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学习,做到理论自觉,不断提升对课程政策的理解水平,准确把握课程政策,正确、全面理解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保持教育人应有的教育定力,坚定课程改革的意志,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破解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难题,解决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矛盾。  【
【关键词】游戏精神;自由;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53-03  【作者简介】1.李继东,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如皋,226503)校长,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如皋,226500)小语教研员,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初为人师,父亲送了我这本书。第一次读,我只是粗粗翻阅,没有特别的感受。当时,初入杏坛,豪情满怀,总觉得这本书里说的,好像太平常了;总以为,我的教育人生,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我甚至幻想,将来我一定会有给教师的更好的建议。  后来,慢慢地走进了教学,走进了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病急求医,我常常会翻开这本书。每一次,我都会有收获。  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我与这本书的交流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