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400/NO2催化氧化丁酮制备2,3-丁二酮的研究

来源 :河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一种以聚乙二醇-400/NO2为氧化剂,自制吸收塔为反应发生器,催化氧化丁酮制备2,3-丁二酮的新方法.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红外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2,3-丁二酮.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反应各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2,3-丁二酮收率的影响,优化了合成反应条件.最佳制备实验条件为:n(聚乙二醇-400/NO2)∶n(丁酮)=1.3∶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 h,该条件下2,3-丁二酮的收率可达86.5%,催化剂经循环使用5
其他文献
寡聚-1,6-葡糖苷酶(EC 3.2.1.10)对于乳酸发酵液残糖中含量较高的异麦芽糖有较高的利用活性。基于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并经BRENDA数据库搜索挑选了5个可能耐高温、耐酸的寡聚-1,6-葡糖苷酶基因(Bacillus coagulans ATCC 7050的malL BF292011(BC1)和malL BF292004(BC2)、Bacillus subtilis 168的malL yvdL BSU34560(BS1)和yugT BSU31290(BS2)以及Bacillus thermogluc
大型通江湖泊水位不断变化,引起湖泊水域与洲滩湿地之间相互转化,造成湿地植物周期性淹没分解,影响水体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文以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69 d的室外模拟实验,探究3种植物腐烂分解对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叶绿素a(Chl.a)浓度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湿地植物的分解过程均为前期分解较快、后期缓慢,且蒌蒿分解率显
为探究“十三五”期间武汉市湖泊水质变化特征及规律,分析当前武汉市湖泊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为武汉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以武汉市166个湖泊为研究对象,根据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2015-2019年对各个湖泊的监测数据,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富营养化状态评价、动态度分析等方法,对武汉市湖泊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15-2019年武汉市湖泊水质总体好转,2019年全市湖泊综合污染指数较2015年下降7.74%,多数湖泊营养状态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湖泊水质较难实现持续改善.2)
利用河南省三维闪电探测系统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选取河南省2018年6月—8月25次对流单体天气过程,对比分析了雷暴单体和非雷暴单体的雷达回波特征,统计了雷暴初始闪电的特征,总结了河南省雷暴单体初始闪电的临近预报指标,并对初始地闪阶段雷达参量与雷暴未来电活动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雷暴单体中,初始云闪提前于初始地闪的有12次,占比63.2%;初始地闪为负地闪的雷暴单体占比84.2%;比较适合河南省夏季雷电临近预报的雷达参量为30 dBZ回波顶高和7 km高度强回波面积,利用这两个
频率源作为新一代天气雷达接收系统的重要单元,主要是为雷达发射、接收系统提供高稳定性、高纯频谱信号。若频率源输出波形参数发生异常,将导致天气雷达发射功率大幅度下降或发射频谱异常,以及接收系统射频通道、数字中频、激励调制工作异常和雷达回波反射率、径向速度、速度普宽图异常。为了解决天气雷达接收系统频率源故障难题,采用远程和模块级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技术及测量技术,结合雷达频率源单元组成原理、信号流程、关键点波形参数,分析总结了近几年的故障案例处理经验,归纳出了一套故障诊断、测试、处理方法及流程,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景观格局演变作为人类活动的综合表征,通过改变水文过程和径流路径,从而影响非点源污染物的发生位置、迁移路径和转化过程,进而对流域水环境产生深刻影响.苕溪作为太湖的主要入湖河流之一,对太湖水环境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本文以发源于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的东苕溪上游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河流水质进行两个时期监测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景观组分指数和景观空间配置指数,在子流域
利用1981—2020年3—4月江苏省所属的13个地级市逐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记录,选取“持续日数D”和“过程平均最低温度-T”2个因子的50%、80%分位数,建立了基于百分位数法的分区倒春寒指标,将倒春寒分为轻、中、重3级.研究结论如下:1981—2020年,扬州倒春寒总频次最少,镇江最多;泰州、镇江、常州和无锡4个市年均倒春寒频次高于全省平均值.随着倒春寒严重程度加深,相应等级事件中心自江苏东南部地区逐渐向西、向北转移.分区统计表明,江南地区倒春寒最为频繁,其所有等级倒春寒平均频次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淡水双壳类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作用.在2017-2020年期间,对长江流域安徽区域13个水系131个断面及样点进行淡水双壳类调查,共记录到淡水双壳类动物5科17属39种,包括安徽省新纪录物种龙骨蛏蚌(Solenaia carinata),中国特有种2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基于物种出现率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研究区域内现阶段优势种为背角无齿蚌(Sin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圆顶珠蚌(Nodularia d
自2007年太湖无锡水危机事件后,太湖流域内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入快车道,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针对不同污染源进行分类施策、精准治理,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根据2007-2019年浙江省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及主要出入太湖河道水质监测成果,全面分析了出入湖河道的水量、水质及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7-2019年浙江省年均入湖水量为27.39亿m3,年均出湖水量为26.42亿m3,环湖河道进出水量在2007-2014年以出湖为主
2018年11月22日12月5日太原市冬季出现一次历时14天的“非典型性”污染过程。通过对该时段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气象监测数据、环流形势、垂直扩散条件及后向轨迹进行分析,并采用二分K均值算法对后向轨迹聚类。结果发现,此次历时较长的混合型污染过程分为“霾-沙尘-霾-沙尘-霾”五个阶段,整个污染天气过程平均能见度为7.8 km,天气现象肉眼难以分辨。形成此类污染过程的原因是冷空气较弱,近地面大气层结稳定,冷空气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有限,同时携带沙尘到达地面,导致霾和沙尘的交替出现。整个污染过程期间的后向轨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