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樱桃

来源 :世界华文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h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陵十三钗》算是一部好电影,无论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令人垂泪的故事情节,都给人带来了久违的惊喜。就此而言,张艺谋在商业片泛滥的中国电影界打出了不可谓不漂亮的一炮。严歌苓的原著我也是读过的,一如既往精致诡秘、却又充满张力与质感的文字几欲令人窒息。可奇怪的是,无论书籍还是电影,似乎都没能拨动我心中那根关于“战争”隐秘的弦。
  提起战争,我想到了《红樱桃》。
  也许那个背上有着残缺纹身的中国女孩早已被尘封在泛黄的记忆里,也许还有人记得:金子般细腻的皮肤上,一只鹰张开斑斓的翅膀,似要飞翔——本该是一幅绝美的画像,却在结尾处勾出一条蛇,吐着猩红的信子,扭动的身躯无比狰狞,衬着纳粹的标志,顿时阴暗了一切。
  可怖的鹰爪撕扯着的难道只是皮肉?望着少女楚楚空洞的双眼,我哑然。
  看惯了声泪俱下控诉式的战争片,却在无声无息的悲凉面前几近崩溃。战争的痛苦与惨烈,冷酷和麻木,从未如此含蓄却尖锐地刺上心头。没有烈士和英雄,只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孩子,在灾难的洪流中飘荡如浮萍,无法预知前方的命运。
  故事的开始,两个中国革命者的遗孤被送到俄罗斯孤儿院里,尽管各自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然而学校里的欢笑,胖大妈在澡堂里遭恶作剧仍然令人忍俊不禁,那时,战争尚未开始。
  欢快的节奏戛然而止时,战争来临,楚楚所在的夏令营小队成为俘虏。
  那位苏联女老师为了解救被德国军官玩弄的学生提前拉响了上课铃。德国军官缓缓逼近,她只抬头瞥了一眼,而后继续为孩子们读诗,手在颤抖,眼神却越发坚定,然后利索地被子弹打穿了头。没有丝毫煽情与悲壮,甚至没有相应的背景音乐,画面直白得令人心惊。可就在这样的直白中,我感受到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视人命为草芥。
  我看到孩子们悲伤而惊恐的眼睛,那么澄澈,那么绝望。
  混血男孩张卡尔装出一副谄媚的嘴脸,想要掩护洗马的同学们逃离,却被逼到林中,周围环绕着的德兵面无表情地举起枪,瞬间把他打成了筛子。逃跑失败,孩子们面临的是更加残忍的惩罚,刽子手逼着孩子们杀死反抗的老人,以命易命——在这场名为公平的游戏中,人性已然泯灭殆尽。然而一位德国军官的出现,救了楚楚的命。可她没有想到,这才是巨大痛苦的开端。
  与此同时,罗小蛮成了流浪儿的一员,他们如同被饥饿所驱使的野狼,不知疲倦地奔跑在荒凉的俄罗斯大地上,疯狂拦住过往的每一辆车,伸出手只为乞求一个土豆。可那样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活得太艰辛,所以他们最终只能望着车绝尘而去。卖血所换取的食物被抢夺,这个中国男孩被逼入绝境。这时善良的老区长将这伙小乞丐领到房子里,留下饭菜离去,偷偷在门外听着动静。听着里面终于能吃一顿饱饭的孩子的餍足声,他不禁老泪横流。
  马克·吐温说:“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残忍的。他们是唯一将快乐建立在制造痛苦之上的动物。”我深以为然。
  我无法想象,灯上笼罩的人皮、人皮上的刺青为何会牵动德国军官内心隐秘的欲望,鲜血淋漓的美丽又何以成为他精神的依托,艺术的追寻。
  当那个一直处于惊惶沉默中的女孩从麻醉中醒来时,她疯狂地掰过身体想看清背后罪恶的雏鹰;她用力地擦拭、疯狂地在墙上扭动身躯想要蹭掉源于灵魂的恐惧与羞耻;她痛苦地嘶吼、绝望地呐喊甚至不惜绝食求死,可她最终只能屈服。因为一个德国士兵嚣张地拿起枪支,随意扫射,像收割麦子一样践踏人命,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楚楚“见识一下死亡的含义”,嘲笑她绝食的不可理喻。
  所以她屈服了,如同一个幽灵般承载着背上那只罪恶之鹰的成长,刺青完成的那一刻,数以千计的苏维埃士兵攻占了德军的土地。楚楚作为最伟大的艺术品载体被扔到荒野,得到救助。
  澡堂里,在其余孩子快乐地享受淋浴时,楚楚却像一只小兽般捍卫着自己的领地,众人只以为她疯了,当战争的烙印就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空气中,面对四周惊疑猜测厌恶的目光,她能做的只有将自己裹紧缩到角落里。篝火旁人们唱歌跳舞为胜利庆祝,一片欢快喜庆。可那个女孩却望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拿起烧红的火把,咬紧牙伸向了背后……
  在那仿佛能吞噬黑暗的火舌中,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尊严和勇气。
  战争过去了,可战争的创伤永远无法消除。再没有学校里欢快的脚步声,再没有单纯稚嫩的眼神,有的只是背上狰狞的疤痕,逝者遗留的伤痛。
  战争也许是军事家的舞台,也许是政治家的博弈,也许战争不可避免,甚至和平仍然需要通过战争来实现。可当看到新闻上世界各地动荡的局势、层出不迭的暴乱时,我仍然想要提醒世人:睁开眼睛看看,战争到底给这些无辜的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在没有鲜血尸体堆砌的战争里,我只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绝望与悲剧!
  纳粹图腾狰狞,没人能为战争买单,没人能够抚平战争的伤痛。
  阿门,我祈求和平。
其他文献
在我的印象里,香港著名诗人、作家蔡丽双博士是近些年才开始涉笔歌词创作的。记得,当我第一次从有关报刊上看到她的歌词作品时,真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激动——须知,自将平生主要精力投注于歌词以来的漫长岁月里,我对于诗人、作家们介入歌词领域的期望,始终异常殷切而又始终如一。自然,面对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丽双博士的歌词作品,我更加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我在想,一位文坛名家能够对歌词给以关注,这无疑是歌词艺术的一件
期刊
茶起源于何时?从《神农本草经》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原名荼)而解之”。由此可知,茶的发现和利用迄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据《诗经》、《尔雅》、陆羽《茶经》等记载:茶,古称为“荼”,后称“茶”,亦称“桢”、“莪”、“茗”和“荈”。此外,还有“葭荼”、“苦荼”、“酪奴”等称呼。  《诗经》中有七首诗写到了茶!《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
期刊
我是在2011年12月份认识陈力先生的。  2011年12月3日从江苏省苏州市回家的。那天下午,我还在旅途的车厢里接到了文友潘保根打来的电话,说是人民日报社有位姓陈的记者找我。人民日报社记者找我?找我有何事啊?我并不认识那位姓陈的记者啊。我搜刮着脑海的全部记忆,就是理不出这个人来。是谁?我想起安徽省日报社时评部的陈铁军,不对,陈铁军我们也没有打过交道,只是偶尔给他投稿一些小稿而已并无往来联系,更何
期刊
(一)  2011年12月2日清晨,北京迎来今年第一场瑞雪。我住在北京西山脚下,满山红叶尚未凋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窗外的树枝上有几只小鸟啁啾、跳跃,远处隐约传来一阵嘹亮的鸽哨……北京近些年天时、地利、人和,风景这边独好。  我有早起读书、写作的习惯。双手捧起蔡丽双博士从香港快件递来的诗文新作《鱼水情深》,犹如故交重逢,倍感亲切。这是一部足有古长城砖一般厚
期刊
认识陈烁,基于对文字共同的喜爱,读懂陈烁,则缘于她2010年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你是我的青鸟》。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包袱铺垫,细致细腻的语言描述,独特传神的人物刻画,无疑把《你是我的青鸟》书写的极具大家风范。陈烁直达读者心灵的语言叙述,不得不令人产生深入骨髓的痛感。我是个对文字情有独钟也极其挑剔的人,已经好多年没有这种在某一个人的文字中悲欣交集的情状了,而陈烁的文字却深深地震撼了我。
期刊
[个人简介]  张本成,号玉泉居士,男,1965年生,山东费县人。政协第八届、第九届费县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院院士,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费县老年书画协会理事,费县书画艺友协会副会长,北京华夏诗联书画研究院研究员、记者。书法从晋唐入手,先学二王,后习欧体小楷,行草书,涉猎赵孟頫、米芾、王殉等诸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国画长于写意花鸟。  在“书堂山”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作品
期刊
2012年2月22日晚,左起朗诵艺术家向垒、孙琴安教授、蔡丽双博士和李师贞女士合影于香港文学促进协会会所。  很久没有读到像蔡丽双《鱼水情深》中的一些作品了,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所谓熟悉者,是这些表达军民关系的爱国诗篇,曾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然四十余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如今这些诗篇早已销声匿迹,却在香港女诗人蔡丽双的笔下重现,自然会产生一种熟悉而又有几分亲切的感受;所谓陌生感,则由于与这类作品暌
期刊
[个人简介]  李本和,字沙江。1954年10月生于开封。现为中国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学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国画书法院副院长,齐鲁书画研究院书法副主任,杰出爱国人士荣誉称号。香港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四十余年临池不辍。书法以隶书、草、篆、行、魏碑为主。秉承了武中奇的书法风格和影响。成为当代实力派书法家。在创作上不随时流、恪守法度、
期刊
[个人简介]  邢振文,辽宁朝阳人,供职于朝阳市电子研究所,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本人自幼酷爱书法,受父辈熏陶影响,临遍欧、严、柳、赵诸体,犹钟情于二王书法,善于思考、研究;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工作之暇,笔耕不辍。在朝阳书法界具有一定影响。  大学时期就喜欢毛主席的书法,也临写一些如“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零散作品,有点基础,故於08年该学毛体书法,并决心为传承、弘扬毛体书法竭尽全力、倾注余生。  经
期刊
[周抚民简介]  周抚民(周颉),笔名藕心,西安渭南人,1939年生,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书画家,“学书当从大字始”学说的创立者。香港科学院艺术学荣誉博士,中国奇石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大学生文联书法委员会主席,中国名家书画联谊会副会长,中华人物文化网顾问,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西部名流文化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曹州书画院名誉院长。  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六岁起习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