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中“细雨湿流光”之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大多数世人只知道这三首词为咏春草的绝好作品,却不知道冯延巳的《南乡子》中“细雨湿流光”已经是写尽了春草的姿态。“细雨湿流光”字字尽摄春草之魂,各有意义又相互映衬,形成完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南乡子;人间词话;春草;意象
  作者简介:韩林馨(1996.12-),女,河南南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冯延巳,字正中,南唐人,他处在词学史上的过渡时期,上承花间词派的传统,下启北宋一代词风,在中国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有《阳春集》传世。其中《南乡子》一词更为王国维所推崇。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阙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冯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王国维认为大多数世人只知道这三首词为咏春草的绝好作品,却不知道冯延巳的《南乡子》中“细雨湿流光”已经是写尽了春草的姿态。其中‘细雨湿流光’一句来自冯延巳的《南乡子》,全词如下: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的哀怨的词作,春雨细如丝,轻轻地浸湿了春草。草叶在雨水的浸染下泛起了光亮,满腹的离愁别恨和芳草一样年年岁岁去又复归,无穷无尽。细雨弥漫,笼罩着阁楼,烟雾缭绕,茫茫一片的景象,人如同被困锁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无限心事,也茫茫然然,悠悠荡荡,无处倾诉,只能一并锁在阁楼之中。看着精美铜镜上的鸾鸟和锦缎绣褥上的鸳鸯,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孤,心间更是愁怨满满。梦随风万里,寻郎踪迹,魂魄悠扬,不知情郎在什么地方,睡起看到点点杨花落满了绣床,但是依然是獨自一人。薄情郎不见、不知在何处,透过半掩的房门却能看到夕阳西下,漫长的等待的一天也即将过去,思念的人儿却杳无音讯,良辰美景三月天,辜负的不只是大好春光,辜负还有谁的青春年少,不由得几行清泪挂满脸庞。
  一、言之美
  “细雨湿流光”之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无一字写春草,但字字都在描摹春草,首先是“细”与“雨”,只有春天的“雨”才能与“细”字挂钩:一般描摹春雨形态常用的是细雨、烟雨,牛毛细雨笼罩着大地,似烟似雾,如丝如缕,朦胧的美感跃然纸上。故事是在春季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天气里。“细雨”下最生动的景物就是生机勃勃的绿草,单用“细雨”就点明了时间和天气,展现的景物和人物。有细雨才会有“湿”,春雨是悄无声息地浸润着万事万物,作为春天独有的嫩绿新草更是接受着来自细雨的滋润。“流光”一词既可以解释为流动闪烁的光彩、光亮,也可以理解为如水般流泻的月光,更可以指代流水般逝去的光阴。在晶莹剔透的水珠会流动,点点的光也在流动,雨在下,水在动,草也在动,光也在动。经过小水滴冲洗过的草色又是何等的美丽。
  “细雨湿流光”,单用五个字,却写尽了春雨下的无限风光,绝妙之景细雨绿草就被词人概括无遗。“细雨湿流光”没有写关于草的一字,但却处处描写春草,并且把春草的形态、意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五个字皆能摄春草之魂,细、雨、湿、流、光,从视觉上首先构造出细雨下的春草,细雨朦胧,春草的颜色在雨丝下显露无遗,春草的绿与雨的透明相互映衬。“湿”字带来的是触觉,雨水带来的湿润感。“流”字所彰显的是动态的美感,雨滴在春草上流动,春草在细雨微风中晃动。“光”字表现了雨水带来的细碎光亮,草叶在雨水冲洗下的光泽。
  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中说:“‘细雨湿流光’,著一‘湿’字境界全出。” 更可印证湿字运用的妙处是毋庸置疑的。陈秋帆《阳春集笺》云:“按‘细雨湿流光’,昔人多激赏之,周方泉、王荆公均极赞其妙。余谓冯此语,实本温庭筠《荷叶杯》‘细雨湿愁红’、皇甫松《怨回纥》‘江路湿红蕉’而来……词人善用‘湿’字,《阳春》则承先启后耳。” 炼字炼句是王国维推崇的写作技巧,通过炼字炼句达到语言的简介准确,把春草的姿态神韵表达无遗,体现了生动传神之美。
  词人在描写时,不单单是把春草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更是与“芳草与恨年年长”融合在一起。细雨不仅是天气,也是一个过程,暗含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光”也可以理解为流逝的光阴,“流光”一词还将一种静态的心理烦闷与动态的时光的流逝和惧忧之情结合起来,孤单冷寂的时光感觉格外漫长,但红颜易老,春光易逝,又不愿春光飞逝,产生出主人公矛盾的心情。在表现爱情相思所引发的愁苦同时,还流露一种青春易逝的惋惜与无可奈何。这里的“湿流光”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有异曲同工之妙。雨,尤其是天气,总是容易引发人负面的思绪,“湿流光”不仅是细雨打湿春草,也打湿了春光,更打湿了这位闺中女子的愁怨。五个字所构造的意境,和词人整首词所要表达的感情完美的结合。“芳草年年与恨长”也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感情妙句,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情感,无形又抽象,但将其比拟成年年生、年年长的芳草,就变得既可感又可触。有“细雨湿流光”为下句作铺垫,才使“芳草年年与恨长”句将离愁别恨的无穷无尽描摹尽致。
  二、意之美
  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春草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描写草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关野草的描写是“兴”的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一对青年男女的“邂逅相遇”在郊野美好地发生了。点缀着露水的绿草与清秀的少女一样动人又可爱。
  春草意象的使用与下面的诗句有内在的联系,它不仅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兴句,同时也可以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用春草来比拟少女,那种清新可爱的感觉,成为诗歌艺术境界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春草作为重要的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发展更是蔚为大观。春草容易枯萎消失,因此这一意象经常与时间的短暂联系在一起,容易引发惜春伤时的感慨。《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便已经有将“春草”与思念怀人联系在一起。《南乡子》中“细雨湿流光”与“芳草与恨年年长”就把春草意象所代表的思念怀人、离愁苦闷、闺怨之情很好表达出来。用年年生长的春草来比拟离愁别恨,更彰显出无穷别恨,是春草意象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试将王国维所提到的另外三阙咏春草的绝调放在一起对比: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 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愁, 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林逋 《点绛唇》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梅尧臣 《苏幕遮》
  阑干十二独凭春 , 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 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 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 , 忆王孙。 ——欧阳修《少年游》
  三首词语言上精致典雅,巧妙地运用典故连缀全篇,层层渲染“伤春”这一主题,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思归之苦,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这三首春草词均符合这一创作规律,无一字词出现“草”字,用“萋萋”“乱碧”“翠色”“晴碧”等词来指代春草。这些词语抓住了春草最主要的颜色特征,以神貌传形似,不落窠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隔与不隔”之别时认为欧阳修《少年游》上半阙词“话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则隔矣。以同样的审美理论看“细雨湿流光”则处处彰显着真实的物、景、情,冯词中直接突出人物的心境,叙写主人公的愁绪的本身。“不隔”之美在于语言的真实与自然,虽不反對用典,但刻意雕琢会让人有“雾里看花”之感,对情感的体验也会产生隔阂。冯词描摹春草用“细雨湿流光”,并没有简单地化用典故名句,而是仔细描摹春草的形态,将视觉下的“细雨”转化为“湿流光”的触觉之美和视觉之美,这在其它春草词中是罕见的,是词人细致观察的结果,也是词人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语言结合为一体才能达到“不隔”的境界。
  词作中意象的选用与作者的抒情目的息息相关,想要借助意象更好地抒发情感,就需要考虑到种种意象与情感共同营造的意境是否具有更深层次的意蕴。对读者而言,只有诱发读者更加深远的联想才能达到情感的深层体验。对比梅林欧三首咏春草词便能发现,虽然三首词都表达了思归之情,但欧词并没有对春草形态进行描摹,只从春草所构建的意境中隐约有所体现,故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将欧词置于林、梅二词之上。梅林欧三首咏春草词中借用春草的意象来抒发的离愁别恨,但作者主体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入,精雕细琢的用典更使读者无法引发丰富的联想,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某一方面的感官印象上。即便是咏物词,不能跳出以往的固有印象,更谈何带给读者各种感官的联动体验与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南乡子》一词中除了“春草”这一意象外,还有“凤楼”、“鸾镜”、“鸳衾”、“绣床”等,这些意象均与女性的室内装饰有关,加之词作表达的是女子的闺怨之情,从意象选取到题材上均和花间词有相似之处,但细细品读,冯词的视角并不局限于装饰意象。不同于花间词派对女子的妆容、服饰、器具这些意象的细致描摹,《南乡子》中意象的选取角度是不断切换的,由室外转向室内,最后又转向室外。而细雨、流光、芳草、杨花、斜阳等意象有机组合,使冯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词中艳丽化意象的比例。自然意象的组合崇尚雅化,又给人以真实之感,便能消解一些女性闺房装饰等意象所带来的脂粉气,使读者能够从自然景物中代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细雨湿流光”可谓奠定了整首词的意境基础,能够引发读者多方面的启示与互动联想,正因场景皆在目前,读者才会被“负你残春泪几行”中的春怨所打动。
  三、结语
  王国维用“深美闳约”来概括冯延巳词作的特点,认为冯词气势恢宏,且境界高远。从“细雨湿流光”可以窥见王国维对冯延巳的高度评价——“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的由来。冯延巳虽上承与花间词派,然其更注重在词中抒写其真切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词作中的意象描画丰富多样又颇具层次感与真实感。“细雨湿流光”字字尽摄春草之魂,各有意义又相互映衬,形成完美的统一体,给读者完整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宋人周文璞评论:“《花间集》只有五字绝佳:‘细雨湿流光’,景意俱微妙。” 周文璞虽误将冯延巳《南乡子》归入《花间集》中,但是,“细雨湿流光”之美却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M]. 北京:中国书店,2006.
  [3]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波动》是诗人北岛早期的小说作品,北岛一直以诗歌享誉文坛,就连朱栋霖先生的《现当代文学史》都忽略北岛小说家的身份,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他的小说做出了精到的评价,陈思和认为它是“文革时期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小说”。北岛的《波动》在叙事技巧、思想主题各方面在当代文坛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作品,对当代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诗人气质的影响使小说语言呈现出了散文诗般的美学特质
期刊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通过品读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来探究孤独美学和哲学意义.
摘 要:牛撇捺为当代宁夏杂文的主要代表人物,写作了多部个人文集,于2013年写就的杂文集《半睡半醒》包含了68篇杂文,涵盖的内容较多,叙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社会热点问题,从生活感悟中去关照社会、关注国家、寻求自我。他的这部杂文集名为《半睡半醒》,一半清醒一半醉,难得糊涂的自我洒脱与逍遥自在,但所有的“睡”都是为了更清醒的活。  关键词:《半睡半醒》;思辨精神;长者温情;官者圣贤;杂文态度
摘 要:温庭筠,晚唐诗人,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专力作词的文人,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词的流派。温庭筠之后,词开始正式登上文坛,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本文主要阐释温庭筠词绮艳细密、精丽唯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溫庭筠词;艺术;唯美  作者简介:宫则瑾(1979-),女,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
在余华的创作中,对苦难的关注与描写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代表作《活着》就是对死亡与苦难的见证.小说讲述的是福贵苦难的生命历程.主人公福贵因嗜赌而输掉全部家产,父亲被
期刊
摘 要:李白的诗歌一直在英语世界受到极大关注,其中庞德的《华夏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其中对于诗歌翻译产生了许多改译与误读,但结合时代背景与庞德本人的理想追求,这些变异又变得合乎情理起来。  关键词:庞德;李白;意象;变异  作者简介:马溶璐(1995-),女,汉族,辽宁鞍山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报刘一丈书》是宗臣创作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权势者、干谒者和门人不同青苔的描绘,形象展示了晚明官场的黑暗和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守清白的人格魅力,是一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黄金科学技术》(双月刊)由《黄金科学技术》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62—1112/TF,国际刊号ISSN1005—2518。本刊设综述与评述、成果介绍、成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