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华夏集》译李白诗歌的变异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的诗歌一直在英语世界受到极大关注,其中庞德的《华夏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其中对于诗歌翻译产生了许多改译与误读,但结合时代背景与庞德本人的理想追求,这些变异又变得合乎情理起来。
  关键词:庞德;李白;意象;变异
  作者简介:马溶璐(1995-),女,汉族,辽宁鞍山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一、庞德与李白的不期而遇
  1552年8月,葡萄牙传教士沙勿略一行抵达广东香山县附近的上川岛,开启了西方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的探索欲。自此之后,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渐浓,汉学成为一种新兴的学问在西方逐渐流行起来。300多年后,翟理斯第一次以文学史的形式,编写了一部《中国文学史》,虽然尚有些欠缺与谬误,但它第一次详细地向西方读者呈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学长廊。同时,它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西方的汉学家,庞德便是其中之一。
  1912 年,《诗刊》杂志上发表了由庞德起草的“意象派宣言”。同年,他与玛丽·费诺罗沙相识。彼时,这位夫人正在寻找一位可以研究自己亡夫遗作的人,在杂志上看到庞德的诗作后,认为他便是能继承亡夫遗志的人。费诺罗沙先生是位美国语言学家,但十分热衷于中国和日本的古典艺术,曾经亲自游历日本探寻中日文化,留下了十七本研究笔记和其他手稿。其中大约150 首中文诗,庞德最后仅选译了19首,编成一本薄薄的书——《华夏集》。《华夏集》一经问世即获好评,虽然在之后的几百年中产生了大量的中国诗歌英译集,但是没有一部能超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不仅是庞德对文学“最持久的贡献”,同时也促成了李白与庞德之间相隔千年的不期而遇。
  相遇虽是偶然,但庞德立刻从中产生了极强的共鸣。庞德的诗论有一个中心,即“意象叠加”(用一个或几个能表达一刹那间情感的“对应物”来代替那些冗长、无味的描述。)这种“对应物”类似于中国古典诗论的“比兴说”。《文心雕龙·比兴》中提到:“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整句没有动词,没有直抒思乡之情,只依靠“浮云”、“落日”两种意象,叠加到“游子”、“故人”前,便营造出一种旅人漂泊无依、日暮思故园的羁旅之思,到达一种“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和谐之境。
  这与庞德的名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异曲同工:“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寥寥14词,就勾勒出地铁站里人物群像。不能说这是完全借鉴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但起码庞德一定是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其中也必然包括《华夏集》中占比最多的诗人李白。
  二、翻译中的变异
  虽然庞德深得费诺罗沙夫人的赏识,但他并没有完全忠于费诺罗沙先生的笔记,在英译中国诗歌的时候,他似乎更加关注诗歌的影响而非翻译的准确性。
  这导致他在翻译《华夏集》时,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还原“意境”,而非忠于原文地逐字逐句翻译。为此他创造了“脱体句法”(disembodiment)和“并置结构(juxtaposition)”,导致了翻译过程中对原诗造成的种种变异。
  首先,他改变了英语正常的语法结构,提出“并置结构”。例如将李白的《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翻译为“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正常来说,“横”和“绕”都应以动词形式表现出来,但他用一个介词“to”,一个动名词“winding”代表,營造出一种青山白水环绕城池的情状,虽然与正确的英语语法有出入,但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其次,他以“最大的自由来探索自由诗的结构”,造成了诸多改译与漏译。比如将《长干行》中这首民歌的题目,改译成“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好像是写给商人丈夫的一封家书。同时,原文中的典故“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也被他漏掉改译为“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用三个forever来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痴心等候,意思上完全符合,但完全摒弃了中文的典故,便少了点韵味和深度。
  此外,对于一些时节意境的把握,庞德所译也产生了一些变异。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庞德译为: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eku-to, /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将“故人”直接为人名,时间(三月)、地点(扬州)全部漏译,还将烟花译成smoke flowers,殊不知,烟花意为“柳絮如烟、繁花似锦”,描绘的是一幅艳丽的春景图,如果译成smoke-flowers则不知所云。虽然译出了送别时的惜别之情,但却将对盛春时节的描写尽数遗漏,完全没有原诗中寄乐景述哀情的对比落差,着实失了一些韵味。
  三、在所难免与有意为之
  诸如此类的误译和漏译,实则出于两个原因。   首先,在于庞德对中国文化的陌生,和语言文化差异之间的隔阂,这对每个译者来说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如前文所引《长干行》,本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是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干”其实为空地,是江东地区称山间平地的叫法。李白写《长干行》,是用一系列生活场景,串联起主人公与丈夫从小到大的回忆。整首诗不仅押韵方法独特,而且含有很多地名与典故,很多中国人都无法准确说清其中的原委,要一个外国人大致等效地翻译出该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比如诗歌中的“妾”,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一个词可以完全等同于它的含义,这并非是西方人眼中的“情人”(lover),而是妻子对丈夫说话时的自谦词,如果直接译成I,便缺少了妻子那种谦卑的语气,即使加上My Lord you来彰显男子的地位,依旧无法完全表现诗歌中女子的微妙情感。
  其次,这些变异常常是庞德“故意”误译。例如,在翻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时,庞德将竹马翻译为用竹子做的高跷“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费诺罗沙先生的笔记中明确记录了竹马是儿童以竹竿当马骑的一种游戏。但庞德为何仍译为高跷呢?原因或许是想增添一种东方的新鲜感。因为在西方有一种游戏叫“cock-horse”(木马),诗人认为如果将把竹马翻译为“bamboo horse”会使人误以为那和“cock-horse”没什么区别,体现不出东方特色,所以便改译成“和马一起踩着高跷而来。”
  除了营造东方的新鲜感,对于庞德而言,翻译中文是个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发起一场诗歌革命,以此来改变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在他的眼中,20世纪之前陈旧繁冗的英诗已经过时,人们还在刚刚步入工业时代的历史进程中迷惘恐慌,急需一些新鲜血液注入这荒诞虚无的新时代。而“外来”的中国诗歌,以其简洁明晰的语言,婉转悠扬的意蕴,打动着庞德,于是他便英译汉诗为壳,包裹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形成这部西方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華夏集》。
  庞德是位有抱负的诗人,所以才不会止步于只探索诗歌的美感,而是要用“意象派”这股清新的风气刷新人美的审美情趣,而李白的诗歌则是他求索道路的师友,李白的诗歌就如同古酒原浆,历经岁月窖藏,千年之后,这坛老酒被庞德注入新的成分,改换包装,摇身一变成为西方人喜欢的佳酿。他不似前辈汉学家翟理斯般久居中国,深谙传统文化,甚至都没有系统地学过汉语,但当发现自己的理念学说与中国古诗不谋而合时,这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便如同命运般自然地生长,结出一颗全新的果实,为全人类所飨。
  参考文献:
  [1]Wilson, Peter. 庞德导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辜正坤. 中西诗歌鉴赏和翻译[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赵毅衡. 远游的诗神[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其他文献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子探针观测,结合野外剖面及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岩性与孔隙特征。结果表明致密储层段由呈韵律互层产出的白云岩类
摘 要:对于北京的地域书写,王朔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虽然他的小说内容和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争议,但是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文字,通过熟悉语言的陌生化和奇异语言的通俗化两种方式的改造,却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好评。  关键词:王朔;京味;语言  作者简介:任宗雷,南昌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1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新兴事业单位的增多及管理的细化、服务范围的扩大,原有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标准部分已失去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单位人员
摘 要:《波动》是诗人北岛早期的小说作品,北岛一直以诗歌享誉文坛,就连朱栋霖先生的《现当代文学史》都忽略北岛小说家的身份,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他的小说做出了精到的评价,陈思和认为它是“文革时期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小说”。北岛的《波动》在叙事技巧、思想主题各方面在当代文坛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作品,对当代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诗人气质的影响使小说语言呈现出了散文诗般的美学特质
期刊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通过品读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来探究孤独美学和哲学意义.
摘 要:牛撇捺为当代宁夏杂文的主要代表人物,写作了多部个人文集,于2013年写就的杂文集《半睡半醒》包含了68篇杂文,涵盖的内容较多,叙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社会热点问题,从生活感悟中去关照社会、关注国家、寻求自我。他的这部杂文集名为《半睡半醒》,一半清醒一半醉,难得糊涂的自我洒脱与逍遥自在,但所有的“睡”都是为了更清醒的活。  关键词:《半睡半醒》;思辨精神;长者温情;官者圣贤;杂文态度
摘 要:温庭筠,晚唐诗人,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专力作词的文人,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词的流派。温庭筠之后,词开始正式登上文坛,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本文主要阐释温庭筠词绮艳细密、精丽唯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溫庭筠词;艺术;唯美  作者简介:宫则瑾(1979-),女,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
在余华的创作中,对苦难的关注与描写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代表作《活着》就是对死亡与苦难的见证.小说讲述的是福贵苦难的生命历程.主人公福贵因嗜赌而输掉全部家产,父亲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