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老师常抱怨:“怎么教了那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确实,语文难教。教师备课辛苦,讲授辛苦,可学生还是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甚或无功的结果?
   有一项调查也反映出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哪一方面”的调查显示:“在了解学生需求上”占34.9%,位居第二,仅仅次于“研读教材”。“在你备课时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的调查中显示:“学生有无兴趣、能否接受”占63.3%。这些都足以说明当前教师群体课前“预估学情”的习惯已普遍形成,教师对学情的预估意识越来越强。在“你认为教师在课堂里是否经常讲你已经懂了的内容”这一项目的调查中显示:“经常讲”占31.2%、“有时是”占59.5%。近9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教师备课时花了大量的精力来预估学情,学生却认为教师不关注学生、学情,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反差呢?
   二.问题的分析
   其实,这两个问题归结起来,其实质也无非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问题。教师不遗余力地备课,着力关注学情,认真地讲授,按常理不会出现问题;但另一方面,学生的学呢?学生的学是怎样的?是否落在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汇区——课堂来进行分析。通过对课堂结构的分析以期找到问题的症结。
   现在通行的课堂,基本结构是这样的:新课导入(情景营造)——知识讲解——练习布置——课外练习。这种课堂,练习在课外;预习在课内或根本就没有预习;重点是教师的“知识讲解”。再来分析每一个环节中老师的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新课导入,毋庸置疑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老师支配控制。知识讲解,一目了然是教师的“专业”。练习布置,同样,教师独掌大权。课外练习,是巩固已知的,需要学生更大的自控力。由此看来,在整个课堂结构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就是听讲和练习。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是在教师的支配和控制之下完成。学生会了多少,学生有哪些疑难,教师并不十分清楚。因为,教师是通过猜想或经验来“预估学情”的。这样,当然就容易造成学生的需求和教师要求之间存在反差。
   三.问题的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怎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且接受的课堂呢?据调查:85.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可见,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学生认为有效的课堂。这与学习金字塔理论不谋而合。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学习金字塔的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经过尝试,我们在现在通行的课堂结构的基础上,合理改变课堂重心,适当调整秩序,建立了新的课堂结构:自主预习——学生活动(合作交流展示)——(教师引领)拓展提升——课堂检测——预习布置。
   与现行课堂相比较,它有突出的特点:一是,课堂明显在结构上以学生为主,真正实现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心。自主预习是学生在规范下的学习,其实质是学生通过某种途径去学习。学生活动,是学生占据课堂主体时间的学习。教师引领,是教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体悟的情况下的“拨云见日”,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有别于现行课堂的知识讲解。课堂检测,毋庸废言它需要学生的参与。二是,改课后练习为课前预习。它带来的好处有:①这种课前预习强调引导规范。这是一种规范化、导向化、自控式的学习,学生探索起来中规中矩,有方向有方法,变得更主动、更实效。②学生上课是有准备而来的学习,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先预习后,才可能在课堂开展讨论等活动,课堂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才成为可能。③从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看,学生先学了,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哪些地方能够自己学会,哪些地方学生可以同学同伴之间的互助就可以学会,哪些地方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才能学会,这就解决了学生的需求,变课堂上以教为主为课堂上以学为主。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语文课堂重建的关键,是将课堂教学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到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四.具体操作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要相应地做好两个关键环节:
   (一)预习的设计
   新的课堂结构中,预习是一个起始环节,更是一个关键环节。它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基础,是教师指导引领的前提。因此,预习的设计至关重要。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体现针对性、实效性;预习要有方法指导,体现方法性。
   预习的针对性。正如上所说,预习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预习很可能流于形式。“教师无从管窥学情”,学生在课上也失去了讨论的基础,势必造成“无米之炊”的假讨论,只是表面的热闹好看。
   为了讲究预习的实效,还要对预习的“练习”规范化,形式化。比如编制一些回顾以往知识的复习题,着重巩固已学知识,为新课教学做知识铺垫。或者依据学习目标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用问题、填空或表格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其中,设计问题是最常用的形式。当然,设计问题要明确、具体、难度适中,要具有思考性、层次性和启发性。
   预习的方法性。做什么事都当讲究方法,更何况三维目标中就规定有“过程与方法”。预习的布置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扎实细致地指导学生的预习。
   具体说来,首先是“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要明确具体。让学生心中有目标,这样才能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其次是“怎样做”。教给学生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步骤。最后是“为什么这样做”:用的是什么知识,有没有其它做法。这一步可不作强求,但要求学生有此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会积累许多的心得。
   (二)活动的设计
   1.活动的设计要体现逻辑关系
   设计的多个活动要尽量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各过程之间要体现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难以形成合力,达不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上例中的活动“疏通文意”,就是“结构大意理解中讨论活动的基础”,次要活动“讨论”,就是这些活动之后的提升活动。
   2.活动的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要贯穿于整个活动设计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增长能力,体验过程与方法,领悟情感与态度,成长价值观。在学习中,以问题为引导,以活动为载体,在不经意中就能很好地体现三维目标。在分组学习活动中,学生共同学习,通力合作,积累了文言词语,了解了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在分组讨论活动中,学生对如何去归纳廓清文章的结构,又进行了一次过程体验。在次要活动讨论中,感受到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以及要求改良社会、解放人性的强烈愿望。
   3.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方法的指导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经常性地结合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方法,给出学法指导。如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类概念,必须通过方法的指导,运用形象实例来引导体会。不能生硬灌输,照本宣讲。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因此,如果先让学生找“本文描写的物”,再找到作者的“志”。这样操作,势必使学生停留在表面。如果注意到“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我们就可以运用分解的办法,让学生找出文中一个个的比喻,把它们排列在一处,学生自然对托物言志恍然大悟。
   总之,学生最喜欢且认为最有效的课堂,是“有较多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讨论交流、自学”的活动化课堂。改变课堂结构,带动学生改变学习行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建构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课堂。
  
   彭晨光,语文教师,现居上海。责任编校:剑 男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也更加重视对小学生语文的教学情况.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个性化教育还有一定差异.小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会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各级教学机构也是在不断探索总结。  一、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问题分析  1.师生互动局限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的少,而且比较局限。比如,老师比较关注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较
期刊
现阶段的高中生面临着写作无话可说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写文章缺乏材料,另一方面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提取课本中现有的材料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来.课本是最好的写作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讲课既生动又有趣,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呢?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做出以下分析。  一、做好课前导入,活跃课堂气氛  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导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悬念导入。小
期刊
本文以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为主要阐述,结合当下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提升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为主要依据,从缺少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客观存在着些许弊端。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的灌输,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動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目的。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策略  若想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越来越严格,小学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内容的传授,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育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随着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改革对于小学阶段学生
《考试说明》规定的病句类型为以下六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类型的病句,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语意性病句。语意性病句指句子的意思表达不确定、不明白,通常称为“有歧意”,主要指“表意不明”,有时语序不当也会表意不确定、不明白。表意不明,与汉语词语的多义性有关。   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如:费德勒看见李娜脸上露出笑容;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
良好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能够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有重要价值。  一、合作学习应用意义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思维认知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与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大环境发展相适应,着重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