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的信息技术导学案设计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个人独特教学经验、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定整合,涵盖学科教学的统领性知识、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组织结构的知识、向不同学习者呈现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知识等四方面。而导学案是指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立足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本文在格罗斯曼提出的PCK内涵的基础上,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例《循环结构》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途径去探析信息技术导学案的设计,体会PCK对导学案教学的指导意义,为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PCK);导学案
  学科教学知识,也有称为领域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美国的学者舒尔曼先生在1986年第一次提出PCK的概念,它是教师个人独特教学经验、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有效整合。到1990年,P·L·格罗斯曼则把PCK具体划分为四部分:“学科教学的统领性知识(关于学科性质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组织结构的知识、向不同学习者呈现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知识”。后来在对PCK的研究过程中,虽然学者们对PCK进行不同的界定和阐述,但是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中,PCK的内涵没有根本改变,还是强调教师独特的内化知识是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也是影响教师教学高效与否,区别学科专家和一般教师的关键因素。
  而导学案是指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立足教材内容的学习目标,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充分发掘学生主体能动性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就好比课程学习的路线图或导游,通过设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难题贴士、拓展深化、小结测评等环节,引导学生顺其自然走向学习内容的目的地,从而高效地掌握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导学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堂课教学质量的优劣。
  本文在格罗斯曼提出的PCK内涵的基础上,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例《循环结构》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途径去探析导学案的设计,以求体会PCK对信息技术导学案教学的指导意义,为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有益的思考。
  一、基于PCK的信息技术导学案的设计准则
  1.立足知识源本,用PCK提高知识的有效传授
  PCK提到的“学科教学的统领性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它是编制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学习评价的基础。基于PCK 的导学案设计首先从知识本体的研究出发,探寻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从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交集中寻求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吸收、理解和运用学习内容。因此,《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是导学案设计的依据,具有决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等,结合学习内容在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上的知识结构,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表述来编写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导学案中把学习重难点分化到各个学习任务中,把直接講授方式为无形潜化,并提供“学习脚手架”的帮助提示。其次,教师应紧扣教材文本,将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机糅合,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情境规划任务,从而编写一份优质的导学案。
  2.立足学情基础,用PCK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是PCK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提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现为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是在已有的知识建构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导学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益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新知识,这种温故也知新的学习是更加有效的。
  基于PCK的信息技术导学案应该注重“学”,让“学”处于绝对主体地位,使整个课堂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学情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本节课中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目前水平与新知识之间的差距、可能会遇到的学习困难、学生“跳一跳”可以掌握的知识等等,从而针对性地准备一些适合学生能力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也是PCK的内涵之一——“向不同学习者呈现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知识”。
  3.立足学习策略,用PCK引领学习的有效开展
  PCK是教师的独特的隐形知识,是教师个人在历届班级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将所教学科各方面知识归纳整合的经验知识。其中很重要的知识就是教师从长期一线教学中总结得出的符合不同学生的教与学策略。所以基于PCK的教学,更关注适合于学科知识的高效教学策略,而不局限于传授的知识本身,也可谓“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
  在以往的教案编写过程中,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中心,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很少留意学生的参与互动。而基于PCK的导学案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它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的带有学习策略的“指南”,为学生提供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循着导学案中的指引,“对症下药”地突破重难点。
  二、基于PCK的信息技术导学案的设计环节
  1.明确学习目标,建立学科教学统领性知识的结构框架
  导学案的开篇就要呈现具体明晰的学习目标,通过对教学知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学生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有全局认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里包含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重要知识及难点内容,让学生可以以一持万按图索骥地学习,还可以在总结反思环节对照学习目标来检测学习的达成度。   如何撰写学习目标,也是基于PCK的导学案设计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设计里,教师经常会用“了解,理解,掌握 ”等术语来表述教学目标程度,但是这类表述会让学习者觉得笼统和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在PCK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定应该与“科学课堂”的要求相契合,从“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方面着手撰写。如在导学案里将“了解”细化为“知道”“识别”“认识”等量化动词;“理解”细化为“表述”“判断”;“掌握”细化为“分析”“运用”“解决”。
  2.结合“学生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衔接旧知 突破新知
  PCK范畴中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专家型教师可以辨别哪些知识内容容易理解或学生有相通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少讲、精讲、不讲或让学生自学;也可以预测出哪些知识内容是学习难点、学习易错点在哪方面、需要提供哪些学习帮助、教师需要进行怎样的指导点评等等。
  旧知导入是指导学案学习任务的初始,从已掌握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相通点,用类比推导的思想引出新知识;或将知识点与学生生活中的情境相融合,以学为所用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或设置学生任务活动,提出要解决的任务,让学生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建立信息知识体系。
  3.“范例模仿 典例精讲”“用特定学习策略将学习内容呈现给不同学生”
  导学案中要综合考虑不同学情的学生知识体系,从而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提供适合的学习策略。设计恰当的任务、采用适合的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重要途径,也是基于PCK的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导学案中任务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建构,涉及学习内容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启发性、层次性。
  基于PCK的导学案设计,除了将学习重难点问题渗透到各环节的学习任务中,还要提供给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策略和思维启发。因此,在导学案中设置“范例模仿” “典例精练”任务,让学生或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积极地分析解决问题。在范例模仿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典例精炼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渐进的分层任务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生成。
  三、基于PCK的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实践例析
  下面以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八年级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探》的“循环结构”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基于PCK的信息技术导学案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
  1.学科教学的统领性知识及其学习价值
  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中,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大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它的主要应用方向是让计算机重复做大量相同或相似的事情,这是程序设计中最能发挥计算机特长的结构。循环结构的三个要素:循环变量(初值,步长,终值)、循环体和循环终止的条件。在程序流程图中循环结构的循环终止条件是利用判断框来表示,其中条件成立的出口对应循环结束的指令,而另一个则要指向循环体,然后再从循环体回到判断框的入口处。这节课内容主要学习for语句的计数循环,即循环体重复执行的次数由循环变量的值的变化来控制。恰当地控制循环变量地初值、终值和步长值,可以取得不同的循环结果。
  在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学会简单掌握和运用顺序、条件、循环三种基本结构。循环结构的教学内容编排在三种结构的最后,与前两种结构的学习呈层层递进的梯级关系,也是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程序结构内容,对学生实际运用来说也更有学习价值。结合花都区“科学课堂”的教学标准,笔者在《循环结构》导学案的设计中,是这样明确学习目标的:(如图)
  2.學生已有的经验和可能出现的困难
  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小学scratch编程课程和前几节VB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对程序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够较熟练地操作VB软件进行简单编程。对本节内容设计的基本知识点——“变量”“赋值句”“Print输出语句”相对熟悉,所以只需在学案的“知识回顾”点到即可。(如图)
  ②预期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生活实例“倒计时”的导入,引发兴趣让学生可以对循环结构有全局认识。然后设置实例的模仿,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填鸭”代入,轻松地学会识别“循环变量、初终值、步长、循环体”等构成元素,知道“for-next”语句的格式。(如下图)
  ③预期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较为抽象晦涩难懂,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望而却步。“根据实际问题来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及执行算法”则是更高难度的要求。在导学案的后半段设计中,将难点进行分散、化解,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解决实际案例。(如图)
  3.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
  在循环结构导学案中采用“范例模仿和典例精炼”逐步引导的教学策略来设计学习任务。依托生活中的实例,先从实例讨论的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分析、归纳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算法并用简单程序表示,让学生体会循环结构的巧妙。再从深化教学的维度,从具体的实例向一般性问题的解决推进,从而加深学生对循环结构执行过程的理解,最终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循环结构去解决实际的趣味问题,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①“实践思索”学习策略。笔者在导学案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两组学生各自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分别更改循环变量i的初始值和终止值,以及步长值,将执行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学生通过观察变量的更改和结果的变化,思索归纳循环变量和循环体两者之间的联系,初步理解For/Next循环语句计数循环的特点。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会使记忆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如图)
  ②“自主模仿”学习策略。范例模范,是时间有限的课堂学习很实用的手段,也是初学者学习编程的最佳途径。因为八年级学生暂时没有接触过VB的循环结构,对学习内容还很茫然,所以从范例开始模仿学习,会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便于后续环节的学习。从模仿入手,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更节约了时间留给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原本。因此,笔者在导学案中,先安排几道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练习后,加深对循环语句格式和构成元素的理解。(如图)   ③“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导学案中设置循序渐进的梯度任务,并将知识点的横向迁移和纵向深化糅合在任务中,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组讨论与探究中解决问题。这一阶段,以循环体的变式迁移为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其中,范例中将循环体设计为“s=2”,让学生体验引入第二变量后循环结构的执行结果(此时的循环变量只是用来控制循环体的执行次数);接着在练习二的①中,将循环体变式设计为“s=s 2”,此例是用来巩固学生对循环体执行过程的理解,同时体验累加语句;最后在练习二的②中,将循环体变式设计为“s=s i”,此例的循环变量i的每一个取值都参与了循环体的计算,更是让学生体会到For-next语句的巧妙。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变式练习中,都是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进行逐级探究的,相对来说学生会更直观地看到i和s的联动变化,以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分解了重难点的学习难度。(如图)
  ④“交流评价”学习策略。笔者在导学案的后段设置展示交流评价环节,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掌握循环结构的执行流程及使用方法,并培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首先是热身任务:利用For-next语句编写代码解决问题“100以内的奇数(偶数)之和”。让学生开动思维想一想、赛一赛,小组内或伙伴间对比下代码结果。最后进行Boss闯关赛,引入“国王与麦子”的故事,让学生集思广益,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再进行成果分享,证明“答案不是唯一的”,让学生领略编写程序开放式多元化的魅力。
  从《循环结构》导学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基于PCK去设计信息技术导学案,教学内容会更加有科学性,教学思路会更加条理清晰,教学知识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极大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虽然在现在的学术界内,还有研究者对教师PCK的内涵存在着争议,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将课改焦点投放到PCK研究领域,并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笔者也会继续尝试用PCK的内涵去指导信息技术导学案的设计,且行且思索,且思且进步。
  参考文献:
  [1]潘小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及其发展[J].教育探索,2015(1):20-22.
  [2]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8):48—50.
  [3]田燕.PCK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J].论坛,2012(6).
  [4]仇建亮.导学案引领信息技术“问题化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8(2): 63.
  [5]陈晶.利用导学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J].信息教研周刊,2013(3):94.
其他文献
5月13 日 ,中企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企通信)在北京正式发布云时代SmartCLOUD DaaS。中企通信的DaaS以云端服务的方式让企业用户可以轻松使用Windows桌面和应用程序。这种简易、安全的虚拟桌面云服务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用户的关注。  桌面亦服务  人们对桌面虚拟化已经不再陌生。许多企业用户为加强对桌面终端的安全管理,简化桌面终端的部署和操作,降低成本而选择了桌面虚拟化解
摘要 金融风险管理的非线性SV模型的优点在于用它可以检验不同函数形式的随机波动,该模型的检验仅基于一个单独参数δ。在非线性SV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它扩展为具有杠杆效应的非线性SV模型。本文使用上海和深圳股市的指数日收益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借助BUGS软件,利用Gibbs取样的MCMC方法对模型进行了贝叶斯参数估计,证明了应拒绝对数正态SV模型,而使用非线性SV模型。  关键词 非线性SV模型;杠
[摘要]本文在MATLAB编程环境中建立了股票估价的计算机模型。在给定输入参数的前提下,模型可以自动计算股票价格,而且可以作股价对初始股利、所要求的最低回报率、高速增长期以及股利增长率的敏感性分析。模型界面采用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工具(GUI)设计,具有界面清晰、简单易用的特点。最后使用MIATLAB的编译工具将该模型编译成独立于MATLAB、在大部分操作系统下都可以运行的软件。该软件对投资
地理全国卷多从小区域小背景入手,切入点小,对知识点深挖,更注重对地理能力的考察,下面以河曲地貌和风蚀地貌为例说明。  一、河曲地貌  河曲地貌指的是河流在河道内的流动会伴随对河道两侧河床的相互作用,由于水流对凹岸的不断侵蚀,在凸岸不断地堆积,使河流的整体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河流独有的一种平面展布的弯曲形态的特征,河曲地貌往往发育在地势较平坦的地方,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呼伦贝尔高原等。随着河床弯曲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是沟通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有人说善教者必善问,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而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课堂难以调控,如何通过有效提问激活课堂,是一个值得小学低年段教师思考的
【摘要】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训练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青少年短跑运动会中蹲踞式起跑一直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起跑方式,但是目前青少年蹲踞式起跑的训练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以及不科学的训练方式。为了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青少年的心里特点以及身体素质的具体情况本文将通过文献参考和实际调查的方法与运动员进行交谈沟通得出结论,以改善目前我国青少年蹲踞式起跑的训练模
[摘要]本文在C2C电子商务环境下研究基于消费者感知的信用评价模型,说明了模型的两个应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信用反馈模型指标赋予权重,提出了模型应用需要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支持。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用;消费者感知;层次分析法;第三方认证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9)07-0093-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
【摘要】体育是我国校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它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而且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受升学压力、应试教育的影响,我校学生产生了“厌学”体育的心态。引起学生对体育课厌学的原因是多样的,例如体育场设施不完备,天气不好,身心疲劳等。本文针对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点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提高兴趣  体育课是我国校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它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而企业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在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分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电子商务课程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对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
[摘 要] 兰州石化公司按照中石油信息化建设的部署,于2009年成功实施炼油与化工生产运行系统(MES),其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属于MES的子模块,LIMS的实施全面覆盖了兰州石化所有质检业务,实现全厂质检业务自动化管理,提高了质量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传递的速度,利用WEB查询对原材料、中控、成品等质量数据进行控制,满足了质量数据的共享,规范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提升了实验室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