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命教育的实施逻辑及启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h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加以重视,更需要家长、社会、学校等多方的努力。家长要善于引导,要让孩子们了解生老病死乃人之自然规律,了解生命的宝贵,热爱生命,珍惜当下。
  近年来,各国自杀率都较以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自杀率始终位居前列,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有现实经济因素的作用。因此,珍爱生命这一议题逐渐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希望通过教育让日本民众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与重要性,激发人们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日本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唤起人们对生命存在的关注,还注重对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一、日本生命教育的实施逻辑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与尊严为前提,以实现人性的价值为最高价值追求,高度关注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日本生命教育意蕴丰富,体系庞大,包含生死观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环境教育和道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与领域,本文力图从日本生命教育庞大的体系中探寻其内在逻辑,找到解密日本生命教育的钥匙。
  (一)尊重生命存在
  日本人的生死观或多或少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日本武士道精神认为,武士应该具有名、忠、勇、义、礼、诚美德[1]。只有履行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自杀是对自己受损名誉的一种洗刷、一种谢罪,更是一种尊严。这样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地影响着日本人对生命的态度,在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引发恶劣后果时,羞耻之心使得多数日本民众想到的解决方式便是以死来谢罪,希冀获得世人的原谅,弥补自己的过失。自二战以来,日本自杀率始终居高不下,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是一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希望,而他们对生命之漠视与冷淡使得日本教育界不得不对生命教育加以重视。日本将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多学科相结合,并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希望在认知层面对青少年的生死观念重新建构,从而使学生尊重生命,直面现实。
  日本社会普遍认为,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既要关注自我之生命,也要尊重自我以外的宇宙其他生命,要懂得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在有限的时间不虚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命宝贵,不可逆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生命的产生、发展及死亡这一整个过程都是不可能逆转的。日本所开展的“余裕教育”主题就是热爱生命。“余裕教育”的倡导者认为,因为珍贵所以热爱,热爱生命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到生命的宝贵。“余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热爱其他生命[2]。老师把学生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课堂讲授与体验教学的方式让他们深谙生命之唯一而不可逆的道理。老师还会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牧场,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体味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第二,生命有限,把握当下。凡生命皆有期限,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应把握当下,树立目标,追求理想,实现价值,而不是渾浑噩噩度过一生。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岛国,意外随时有可能发生,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实现无限的价值也成为“余裕教育”的重要内容。福岛大地震后,相关研究人员对于沿海的一些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已经开展生命教育的学校,地震受灾之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迷惘。大多数学生在灾后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也认识到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现实。生命观教育使学生的生命主体性不断增强,存在感和意义感都有所提升。
  (二)提高生命质量
  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人类所有生命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确保身心健康这一重要基础,还要重视基本生存与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生存与发展是生命质量的两个层面,生存强调的是人自身的存在和当下的需要,发展更为关注人的长远需要。因此生命质量的提高既要纵向延伸,又需横向充盈。
  第一,身心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因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学校双休日制的实行和社会劳动时间的减少,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各种物质与精神上的诱惑接踵而至。抵制诱惑,构筑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人们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生命焕发光彩的重要根基,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生命的质量无从谈起。为此,日本政府在中小学大力推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身体健康教育。为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日本设置了隶属于文部省体育局学校健康教育科的“健康教育规划室”,建立了综合促进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上鲜明地提出了要使受教育者“终身过充满活力的健康生活”的观点,并围绕“身心健康的保持及增进”这一主旨进行了系统的策划和改革[3]。身体健康教育的开展为生命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日本社会普遍较为重视孩子心理健康,为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地,文部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教材,详细说明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落实《教育基本法》中的教育目标,《学习指导要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道德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部分[4],要求学校按照标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保障。
  第二,职业能力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核心因素。职业是维持生命的手段与基本保障,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价值与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良性运转。职业能力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职业教育在日本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日本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时代发展的不同目标和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为了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日本社会采取无差别对待的原则,对职业学校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给予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待遇。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与学校有效对接,学校更加清晰了解企业需求,也使得学生在工作中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其他文献
摘 要存在主义教育家在生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生命教育的路径、生命教育的特色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建构于生命哲学之上,同时又超越了生死,拷问存在之价值与生存之意义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你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生成和“成为你自己”。设置死亡教育的课程、创设非连续性教学形式、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生命教
法国当代教育家米歇尔·法布尔撰写的《问题世界的教育》,虽然只有17万字,但读来倍觉辛苦。这种辛苦来自于作者描述自己想法的语言结构,更源自该书大量的叙述内容。这些内容横跨欧美,既有古代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又有近现代的杜威、笛卡尔、巴什拉尔。并且,对风行欧美的哲学如启蒙哲学、后现代主义、整体主义、相对主义与教育的关联和设想作了具有作者本人思考风格的诠释,最后提出了关于问题学的教育主张。读来十分
摘 要具身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身设定的纲领、预期效果和评价模式。具身德育的总纲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纲下辖十大要领。具身德育的预期效果分积极行为发展和消极行为减少两大类。具身德育将评价视为德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和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关键环节。具身德育从教与学两方面分别构建了道德教育立体评价模式和道德学习立体评价模式,并指出了克服自评的“自我高估”的科学方法。  关 键 词具身德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探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传递科学教育方法的创新实践,促进学校、家庭协同育人落地生根,济南市天桥区滨河左岸小学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依托“泉家共成长”课题,以“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左岸学子”为育人目标,不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改善家长教育方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一、以育人目标为统领,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  学校坚持以育人
我国师德规范中的伦理义务条目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多为抽象的原则性表述,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性,这导致规范在实践中的操作性、指导性较弱。以公平对待学生为例,我国师德规范中的表述是“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而美国教师准则中则有具体的描述,例如,不能排斥任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能为任何学生提供便利条件等。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五国在学生、同事、家长、专业四个维度上存在重叠共识的伦理义务条目,而在个人、社会、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探求友善本真的意义,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自觉性。  2.懂得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做人做事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学会用友善的心态与他人相处,做一个友善的人。  【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PPT、录音、视频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正在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素质、教养、人格、言谈、举止、生活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也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但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存在学校向家长单向式输出、行政化干扰过多等现象,不利于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了充分融合来自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从2010年起,嘉兴市实验小学开展了合作型家
摘 要  生态文明教育法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导向、行动规划和必要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工作的稳定持续推进,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国民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工作在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获得了初步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受关注程度不足、现存规范可操作性与效果差、经验反馈和建议收集渠道缺失等种种问题,导致立法进程踟蹰不前。因此,为维持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工作的持续稳定推进,有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激发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素质教育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青岛市市北区虽成立于2013年1月,但却是一座商业繁荣的老城区:它是青岛市占地面积最大,外
从目前全世界的立法例来看,直接规制家庭教育的立法还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制定家庭教育立法还远没有形成世界共识,也说明了制定家庭教育立法的难度,而这可能与人们将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立法牵连过度有关。如果换一个思路,从家庭教育权的进路来思考,可能会有不同。  近年来,家庭教育立法在持续推进,尤其是地方立法先行先试,为全国性立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重庆市(2016年)、贵州省(2017年)、山西省(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