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寇手中抢救《华严经》石刻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原县(今太原市晋源区)风洞,曾长时期存放唐代武则天所刻《华严经》石刻经幢。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觊觎这批珍贵文物,差点将《华严经》石刻运到日本。
  风洞位于太原市晋源区乱石滩晋源果树场内,西距风峪口约1公里,东距太原县城约3公里。风洞是祭祀风神之处,其创建时间已不可考,据旧方志所载:“邢子励《赵记》云:‘龙山有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车轮,春风出东,秋风出西,夏风出南,冬风出北,谓之龙兑。’《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兑与燕即此,俗谓之风洞。’按:此则风洞,凡有四,自汉晋以来,山谷迁徙,湮其西、南、北三穴,惟东穴尚存,即今之风洞也,在今太原县西门外山麓,太原县于战国时属赵。”远在战国时期,晋阳已有风洞。迄至明清,“太原县风洞实际上是一座地上以风神祠为主的祠院与地下是贮藏《华严石经》的洞室,二者上下重叠,有机配套的古老建筑……”
  唐朝皇帝大多崇信佛教,而晋阳又是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所以各帝刻意经营晋阳的佛教建筑。女皇武则天视晋阳如同商汤之亳、西周之岐,故而诏置晋阳为“北都”,龙驾凤辇亦不时巡幸晋阳。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请于阗国(古西域国名)高僧实叉难陀至东都洛阳,翻译印度佛典《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又由诗人宋之问经办,书法家吕仙乔等人书丹,于晋阳刻成《华严石经》100余通。这批石刻,稍逊于唐太宗李世民亲书《晋祠之铭并序》,它既是研究佛教经典、宗派起源及甄别佛经版本的珍贵资料,又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的实有珍品,而且经文前有武则天亲作之序文及武则天文字改革新创的19个字。据说武则天“曾在法华寺(开化寺)大佛像前许以‘刊经藏寺’……”所以想把这批石经置放于晋阳城西北的蒙山,以做开化寺镇寺之宝,谁料后来一病不起,致使夙愿未能实现。武则天死后300余年,不是宫廷斗争,便是藩镇之乱,至残唐五代更是时有战争发生,华严经石刻也遭到了损坏。北汉天会四年(960年),睿宗刘钧曾组织人补刻石经,并将石经移放晋阳西山风峪口外的风洞之中。
  据《永乐大典》转引《元一统志》所载,当时存放华严石经的风洞叫“石经藏院”,又称“砖甃洞”,“至明代中叶,藏院塌毁……石经虽仍藏风洞中,却已鲜为人知。”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朱彝尊(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清代著名学者)赴京参加科试顺路游览了晋祠……前往太原风洞,考察《华严石经》,事后写了一篇《风洞石刻佛经记》的文章。“……太原县之西五里,有山曰风峪,风穴存焉。相传神至则穴中肃然有声,风之所以出也。愚者捧土塞穴,建石佛于内,环列所刻佛经,凡石柱一百二十有六。积岁既久,虺蝎居之,虽好游者勿敢入焉。戊午三月,予率土人燎薪以入,审视书法,非近代所及,惜皆掩其三面,未纵观其全也……皆北齐天保间字……”并赋诗“一百二十六,石柱刻作经。会须抉风峪,移置水边亭。”清廉熙三十八年(1699年)后,地方官员在风洞顶部增建祠宇,奉祀风神(神话传说中的“封十八姨”),每岁三月初三由官绅主持祭祀。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地方上又在风神祠之后增建砖石砌就的窑洞。其时,风洞就在风神祠和窑洞之下,洞口就在风神祠内北壁旁,进出风洞必须经由风神祠。风洞平面呈方形,直径约9米,四周为砖砌洞壁,从中间内收成穹窟形洞顶,顶上四隅各有小通风口;风洞中央有方形石柱支撑,石柱之北迎洞口一面有石雕坐佛,100余块华严石经高低参差环立于洞壁及石柱周围;洞之西壁,另有一小洞,深不可测,乡人传言可通陕西。民国以来,地方上的文化人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约在民国十四年,掀起搬神像之举,风洞之上风神祠的泥塑女神与县内城隍庙神像等遭同一命运,被捣毁一空……”地下风洞依然保持平静,华严石经安然无恙。抗日战争前夕,“日本人常盘大定、水野清一等就走遍晋祠、天龙山、风峪等古晋阳一带的寺庙文物点,进行过多次非法考察,常盘大定曾与一名榆次籍姓姚的老者想查访华严石经及风洞,而未能找到。”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统治着太原县,他们对境内的中国文物垂涎三尺,以为劫运华严石经易如反掌。1940年秋,驻守太原县城的日军小分队长伊腾曹长给第一区助理员马颐年(太原县城北街人,后任一区代理区长)下令,让马带上民夫去风洞(属一区管辖)挖取华严石经。马颐年不知日本人是何意图,但又不敢违抗命令,只好差遣民夫将风洞内的大部分石经搬运至洞口附近。又一天,马颐年按每日惯例给日军小分队送菜,伊腾曹长向他询问,要将石经运往火车站,需要几辆马车?马颐年一听此话,便明白日本人要将石经劫运回日本,敷衍几句便去了县政府。当他找到民政科长王国珍(字待聘,太原小店人,原为教员)时,正好绅士王惠(字景文,王琼十四代孙)也在场;马颐年将日本人的阴谋一说,他二人意见一致,认为华严石经是太原县的珍贵文物,决不能让日本人运走。三人商量一番,遂由马颐年通知县里的绅士,连夜召开秘会,商议抢救华严石经的对策。参加会议的有王国珍、王惠、李逢甲、郭锦芳、段中秀和王堪等,商量的结果是:责成王惠、王国珍代表大家,进省城找能与日军高层说上话的阎佩礼、陈国英,让他们出面与日本人交涉。阎佩礼是太原县西寨人,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后裔,晚清举人,曾任县长、阳兴中学校长,抗日战争前曾为太原县保存古迹古物委员会委员,当时任日伪山西教育厅主任秘书、第一科科长,正好分管地方文物,而且是王惠的儿女亲家;陈国英是太原县河东同过村人,省城青帮头领屠老五之门徒,后又参加一贯道,曾任军阀孙殿英部副官、山西省公安局密探,暗中参与贩卖毒品。日军侵占太原后任同过村维持会长,后为日军太原宪兵队特高班联络员、日军太原宪兵队清水工作队长,“并与日特戴希宗,张子臣等组成‘和平同志委员会’,为日军进行收抚策反工作。”阎、陈二人得知此事后,便利用各自的特殊身份,积极参与抢救华严石经之事。他们出主意先让太原县绅士联名上书,派代表去省教育厅请愿,然后分头去与教育厅日本顾问、警务厅督察长交涉。他们共同的理由是:此石经为当地镇风消灾之宝,历来为太原县民众所珍视,如运走出境定会招致广大民众更大的不满,如有天灾人祸,将会引起骚动……经上下周旋多日,终使日军头目取消劫运计划。华严石经免除厄运后,仍由马颐年组织民夫、马车,将风洞之外的石经运至晋祠唐叔虞祠廊下保存。
  链接:抗日战争时期,风洞是抗日游击队袭击敌人、隐蔽自己的藏身之处,日军在风洞以东500米处盖起碉堡炮台,又纵火焚毁风洞之上的风神祠,砍光风洞周围的树木。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军队为对抗人民解放军,竟将残存于风洞之中的华严石经用来修筑碉堡。新中国成立以后,晋祠古迹保养所尽力收回遗弃在外的华严石经,又邀请山西省佛教协会象离法师,根据善本《华严经》逐一校对,才发现风洞石经上镌刻的是唐代《八十华严》,并非东晋《六十华严》。
其他文献
近年来,徐汇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寻求科普工作新突破:以构建科普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展示交流平台三大平台为载体,创新科普工作内容;以塑造科
本文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和各国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在西部人力资本匮乏的现状上提出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互为补充的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 ,有效地发挥政府对市场机制“拾遗补缺”的作用 ,是现代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全球约14亿人罹患近视,到2020年,预计增加至25亿。其中,中国近视人群比例达47%,与美国(42%)、日本(46%)、新加坡(59%)一样,同属全球近视患病
一、“问题自主解决”实验的操作程序“问题自主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积极自主能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创新素质的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能够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设想,它不是模仿前人已有的方法,而是要不断地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六组课文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詹天佑》是这一组的第二篇课文,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
1.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个细胞很可能是 1. Put all t
思考一,对小学生谈创造力要求是否太高?谈及创造,不少人就认为是指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艺术家的创作和生产等这些有可能形成巨大成就的创造,认为小学生年龄还小,对他们谈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