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女性形象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b398322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海明威在塑造了众多不朽的“硬汉”形象的同时,也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本文将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传统女性形象与新女性形象两大类,讨论其塑造机理与典型范例,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厄内斯特·海明威 女性形象
  一 引言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文坛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塑造重压之下依旧优雅的“硬汉”形象而著称,对于女性人物往往着墨不多,甚至在其代表作《老人与海》中没有一个女性角色。一些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存在“厌女”倾向的男性沙文主义者,也有一些评论认为海明威不会表现女性形象。事实上,海明威的小说塑造了大量的性格多样、际遇不同的女性。这些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女性与新女性两大类。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背景与作者生活经历两个角度探究两种女性形象的来由,并通过小说文本展示两种女性形象的各自典型代表。
  二 海明威小说中的传统女性形象
  海明威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传统女性的形象,诸如《密执安以北》中的女主人公丽滋、《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女主人公海伦、《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角凯瑟琳、《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主角玛利亚、《美国太太的金丝雀》中的美国太太等。她们一样的传统守旧,逆来顺受,物质上贪图享受而又不得不依赖于男人,情感上忠于爱情却要么沦为男性的附属品,要么沦为男性的泄欲工具。她们对于男权社会少有反抗,为男人所利用与蔑视,丧失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与尊严。
  1 传统女性形象成因分析
  海明威塑造了如此众多的传统女性形象,既有着时代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着作家个人生活经历的情由。海明威出生于1899年,其主要生活经历为20世纪初期与中叶。20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父权文化盛行的美国。父权文化建立了一整套的以男性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体系:男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一直以权威与尊严示人,女性则被男性甚至是全社会视为男性生活的附属品。那时的女性大多还未走出家庭,参加工作,物质生活的依赖性更加深了女性作为附属品的特性。此外,海明威的家庭环境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女性观。海明威的父亲埃德蒙经常带着海明威打猎、钓鱼,培养海明威作为男性的勇气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埃德蒙对于其妻子格蕾丝的惧怕与怯懦使得海明威意识到男性丧失尊严的可怕,誓要在男女生活中展示权威,只允许女性以传统的形象出现。尤其是海明威的父亲埃德蒙于1929年开枪自杀,给了海明威极大的精神刺激。海明威认为是母亲的专横与强悍迫使父亲埃德蒙走上了绝路。海明威更加害怕男子汉气概的丧失,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以“硬汉”形象示人,而女性只能服从听命于男性,不可改变。这些时代背景与生活经历共同塑造了海明威的女性观,也塑造了其笔下的众多传统女性形象。
  2 典型传统女性形象举例
  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女主人公海伦充分展现了传统女性的特质。她对于自己的丈夫哈里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给了哈里细致的体贴照顾与耐心的安慰鼓励。海伦说的话语,“不管哪儿我都愿意去。我说过你要上哪儿我都愿意去”,表达了对哈里跟随的决心;“钱一向是你的,就跟是我的一样”,表达了她对金钱分享的态度。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是:为了不惊扰哈里周围的小动物而让他无法打猎,海伦特地跑到远处打猎。这些都展现了海伦作为传统女性的忠诚与善良,对待男性的服从与体贴。然而,哈里想的却是“他跟任何人一样,愿意立刻和她同床共枕;特别是她,因为她更有钱”。她为了哈里付出了所有的金钱与爱,然而却仅仅成为了哈里获取物质享受的手段和满足性欲的工具。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女主人公凯瑟琳命运要比海伦好一些,但也是传统女性中的一员,虽没有成为男性泄欲的工具,却也仅仅是男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凯瑟琳具备传统女性的一切特征:善良、温柔、顺从、随和、忠于爱情、善解人意。她对男主人公亨利的爱与顺从达到了极致,她经常对亨利说的话是“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以及“随便你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我都跟你去”。她为了在医院照顾亨利,常常加班至深夜;她为了不让亨利担心,直到亨利在强烈要求下才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实;在去瑞士避难的途中,凯瑟琳不顾怀孕仍然为亨利划船;在感觉到自己可能因难产而死的时候,凯瑟琳却担心亨利没有吃早餐。凯瑟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对爱情最高境界的理解,即“相爱的双方要达到灵与肉的统一,融为一体”。凯瑟琳的付出不要求亨利有任何回报,她享受着付出的快乐与幸福,心甘情愿地充当男性的附属品。
  三 海明威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除去传统女性形象,海明威的小说中还塑造了一大批与传统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新女性形象,诸如《雨中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美国太太、《弗朗西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以及《太阳照样升起》的女主角贝莱特等。她们不再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出现,拥有自己的性格与爱好,勇于追求个人理想,争取自身权利,甚至大胆尝试“性解放”,挑战着男权社会的束缚。海明威的小说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
  1 新女性形象成因分析
  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发展,各种新机器不断涌现。机器的使用极大地缩小了男女的体力差异。许多美国女性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就业。女性在经济上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开始要求在社会认同、政治权力、生活方式拥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在思想上,她们逐步打破传统道德观念与价值判断的束缚,不再相信女人就要相夫教子,女人就要对丈夫百依百顺。在行动上,她们开始抛弃传统的生活习惯,摒弃长裙、长发,开始穿短裙、留短发,并且抽烟喝酒、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努力追求真我。在此期间的弗洛伊德的思想“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社会。许多女性开始不再穿紧身内衣,开始与男性非婚同居,开始不断更新性伴侣,开始肆无忌惮地追求“性自由”与“性快乐”。海明威所生活的时代是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他的生活中充斥着许多追求个人人格与性欲快乐的女性。这些都是海明威小说中新女性形象的来源。   “新女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敢于追求“性自由”。进入20世纪之后,传统保守的性道德与性观念逐步为人抛弃,宗教教义的约束不再发挥作用。女性开始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看待,她们更想为自己而活,在尝试了性快乐的满足之后不断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欲罢不能,甚至疯狂地寻找新的性伙伴,生活作风极为淫荡。对“性解放”起着推动作用的是21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重要学说。它把非理性的本能欲望冲动放到了首要的地位,把它视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虽然该理论存在一定偏颇,但是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对于现代小说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追求“性自由”也是“新女性”人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2 典型新女性形象举例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中的女主人公美国太太便是新女性形象的萌芽。《雨中的猫》叙述了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在意大利旅馆休息时与旅馆老板之间的一段故事。这位年轻的美国太太婚后生活寂寞空虚,在旅馆休息中发现了一只雨中蜷缩的小猫。她随即产生了保护这只猫远离风雨,拥有这只猫派遣寂寞的想法。她对丈夫乔治说:“我要一只猫。”然而,乔治对她的提议无动于衷,只是埋头看书。她继续提议:“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可以为是个好主意吗?”乔治回答说:“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她继续说:“我要把头发往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扎个大结;我要有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我一抚摸它,它就呜呜地叫;我要用自己的银器来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要几件新衣服。”乔治对于这些要求不闻不问。一旁的旅馆老板听见了这番对话,好心捉来了猫,送给了美国太太。美国太太对于旅馆老板充满了感激之情。故事非常简单,但也寓意深刻。这位美国太太已经与传统女性有着不同的表现了,她不再完全附属于丈夫,而是提出了许多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想法并不存在于传统女性的意识之中,它们表现了一名新女性对个性解放与男女平等的迫切需求。当然,美国太太仅仅是新女性的萌芽状态。她与丈夫一同旅游,却并未出入舞会、酒吧等社交场合;她提出了许多内心想法,却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她对旅馆老板充满感激,却也仅仅停留于感激层次,并未有进一步接触。小说中《雨中的猫》的女主角美国太太代表着女性意识初步觉醒的新女性形象。
  《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于192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女主角贝莱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女性。在穿着上,贝莱特一改传统女性的宽松服饰,“穿着一件针织紧身套衫和一条苏格兰粗呢裙子,羊毛套衫使她的整个体型毕露无疑”;在发型上,她也不留长发,而是“头发朝后梳,像个男孩子”;在行为举止上,她不同于传统女性,而是走出家门,流连于酒吧舞会,与众多男性高声喧哗、逗笑取乐、酗酒调情、恣意放纵;在性爱上,她反对传统女性必须忠贞与顺从的观念,面对在战争中失去性能力的未婚夫杰克,她断然拒绝了与杰克长相厮守的想法,说到:“我会见人就搞性关系,我本性难改呀”。她周旋于几名男性之中,用美貌俘获男人的内心,并与之发生性关系,给书中众多男性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我们比较贝莱特与凯瑟琳,她们都是漂亮的女性,都做过护士,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也都在照顾伤员时与他人坠入爱河。但是,她们对于爱情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甘心奉献一切,一个在性爱中堕落。当然,贝莱特叛逆的特性不是天生的,她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夺走了第一任丈夫生命后,而逐步消沉的。海明威通过贝莱特塑造了“迷惘的一代”中的新女性的典型形象,也通过贝莱特最终回到杰克身边的结局揭示了不能经济独立的新女性的结局。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男性作家,海明威不仅擅长塑造令人敬佩的“硬汉”形象,也从未停止对女性世界的思考。海明威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共同塑造了他的女性观。海明威笔下诞生了传统女性与新女性两大类女性形象,每一类别中的女性又各具特点,她们与一系列“硬汉”形象共同构成了海明威小说世界中的人物画廊。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2] 孙欣:《试析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作家》(下半月),2008年第18期。
  [3] 郑青虬:《海明威的女性意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 冯小燕:《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析》,《语文建设》,2014年第35期。
  [5] 李晓玲:《解读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作家》(下半月),2013年第24期。
  [6] 吴定祥、黎裕华:《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期。
  [7] 傅小芳:《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年第2期。
  [8] 牛泽亚、李韦华:《女性意识的发展与形成——透析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6期。
  [9] 解慧琴:《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文学教育》,2014年第7期。
  (笪立,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小说《英格兰,英格兰》的女主人公玛莎·科克伦自幼失去了父爱,在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后,她试图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对其女性身份的认同,但是在男权主义社会中,她的理想最终还是归于失败。玛莎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理论提出的女性在社会文化中被作为“第二性”和“他者”,这不是由女性的生理、头脑或者经济原因决定的,而是由男权主义的社会文化决定的。  关键词:《英格兰,英格兰》 女性主义 第二性 他者  一
期刊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个人化”写作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女作家们的“镜城突围”中,陈染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典型“个案”。在陈染的小说,从叙述人的选择、叙述框架、建构女性话语系统等方面,解构传统叙事空间;利用内焦点叙事,意绪化的解构,颠覆性的话语和象征性的意象,使故事的物质形态与意蕴内核充满诗意;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中,呈现出女性文本的审美系统和审美理念。  关键词:“个人化” 叙事
期刊
摘要 《消失的爱人》中男女主人公的相识始于装扮后的“超我”,“本我”暴露后他们的婚姻难以为继,不得不借助“他者”再次回归“超我”。作者描述了纠结在“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婚姻,洞察了两性之间不堪一击的权利关系,展现了人们在婚姻的激流中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消失的爱人》 艾米 尼克 精神分析  《消失的爱人》是由美国女性作家吉莉安·弗琳所著,于2012年出版,并被拍成同名电影的畅销小说。
期刊
摘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融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美感享受。严格来说,《倾城之恋》不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其西方“酒神精神”的意蕴下,却带给人喜中带悲的快感体验。无论是貌美的白流苏为了生存而追求婚姻,还是不羁的回国浪子追求真爱却屈服现实,都在浪漫中带着反讽的意味,其中的荒诞色彩,让小说的美学价值凸显。本文从小说的悲剧美、意蕴美、语言美等角
期刊
摘要 曹禺在剧作《日出》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自然精神和西方非理性哲学体系中的酒神自然精神,并尝试对这两种自然精神进行整合和超越,以此来践行自己的文化理想——打破现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追求理想健康人性的复归,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完成中国社会由破旧到立新的过程。  关键词:曹禺 《日出》 自然精神  一 自然精神立场与曹禺戏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便已
期刊
摘要 库切作为一位文化身份混杂的著名遗民小说家,从小就经受着文化认同危机感,成年之后又经历了无根漂泊的流散历程。这种经历使其形成了多重文化视野,促使他提倡换位思考,运用不同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他者”立场出发,关注弱势群体,并创作出富于特色的“他者”文学。本文先对小说中“他者”的产生渊源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又在此基础上以《等待野蛮人》、《耻》为例,分析了库切小说中的“他者”。以此凸显库切的“他者
期刊
摘要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小说《唯愿你在此》中独具匠心地使用瞭望园、露营车和病狗等多种典型象征,使看似繁杂的叙事拥有清晰的肌理,小说的主题层面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本文将深入探讨象征在这部小说中的精妙运用及其深刻意义。  关键词:战争 瞭望园 露营车 象征  一 象征的普遍意义及文艺价值  象征一词原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其目的旨在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事物
期刊
摘要 艾丽丝·门罗在小说集《逃离》再现了加拿大小镇上平凡女性的悲剧化生活。这些女主人公面对家庭和感情上的重重困境选择逃离,但是最终让她们陷入更加悲惨的生活境地。可见女性逃离并非女性重塑自我,构建两性关系的真正出路。门罗通过刻画女性逃离和回归的故事,彰显出女性与自然潜在的密切关系,体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生态的无限关怀,表达出她对社会和谐与两性和谐的深刻期盼。  关键词:《逃离》 生态女
期刊
摘要 美国后现代作家库弗一贯主张文学的“虚构性”,他关注作品里的虚构性质,并极力超越现有的虚构方式,在创作中侧重体现游戏、自我反省、分割断裂等非现实主义手法。库弗的每一篇作品都带上了强烈的元小说与“不确定”的后现代痕迹,在库弗的“作为虚构制造者的人”的创作理念之下,其小说的写作呈现的是一种完全的断裂与破碎,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意识流现象,《淡出淡入》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文学空间一再的断裂感,还有创作者
期刊
摘要 美国知名奇幻大师罗苹·荷布在作品《萨满桥》中糅合了经典的奇幻元素,创造了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刻画了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描写了肃杀惨烈的善恶之战及极近死而复生的心灵救赎,读者伴随着主角一起经历诡秘、惊悚、忧伤和激荡澎湃的魔幻历险,品味一场奇幻小说的盛宴。  关键词:架空世界 巫术魔法 善恶博弈 心灵救赎  罗苹·荷布,西方奇幻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女作家,美国最知名的奇幻大师,她创作了许多在全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