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小说的盛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知名奇幻大师罗苹·荷布在作品《萨满桥》中糅合了经典的奇幻元素,创造了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刻画了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描写了肃杀惨烈的善恶之战及极近死而复生的心灵救赎,读者伴随着主角一起经历诡秘、惊悚、忧伤和激荡澎湃的魔幻历险,品味一场奇幻小说的盛宴。
  关键词:架空世界 巫术魔法 善恶博弈 心灵救赎
  罗苹·荷布,西方奇幻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女作家,美国最知名的奇幻大师,她创作了许多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奇幻经典。《萨满桥》为最新力作《士兵之子》三部曲中第一本,荣获《纽约时报》最畅销作品的殊荣。小说以细腻的笔触通过正常的人物与不正常的经历相较相佐,塑造了一个墨守成规、乐于接受命运安排的主角奈瓦尔。在经历了魔鬼训练、诱惑与控制、歧视和不公及极近死而复生后的救赎等,最终成为一个忠诚、正义且勇敢的“士兵之子”。书中糅合了我们熟悉的奇幻元素:以宗教、传奇史诗为背景的细节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善恶博弈及灵魂救赎。正如俄克拉荷马州第二大报纸《塔尔萨世界》所评论的那样,罗苹·荷布带给读者“一场奇幻小说的盛宴”。
  一 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
  架空世界(虚构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异域空间),来源于奇幻文学的开山鼻祖托尔金《魔界》中的中土世界——这一架空世界模式成为同类型文学中的一种固有模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奇异的种族生物、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争斗。《萨满桥》以基督教超自然因素为基调,将历史上的美国西部拓荒时期和欧洲君主社会巧妙融合在一起,并且加入了罗萍自身对文明演进的思考,艰苦的地理环境、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独特的语言文化、鬼魅魔法,构建了一个细节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
  1 基督教的超自然力量。小说以基督教为灵感,以上帝为影像,创造了统治杰尼亚民族的神——善神。善神永远注视、庇佑杰尼亚人使他们远离奇异、黑暗和伤害,并惩治不顺从善神的平原人。杰尼亚人参加每周六举行的礼拜,祈求善神与他们同在。这种仪式在在皇家学院学生的生活中也常常出现。除此之外,善神的子民为自己的过错要向善神忏悔,祈求善神的原谅。善神赋予杰尼亚人土地、牲畜及美好生活,杰尼亚人必须无条件地忠诚、顺从善神。
  这是基督教超自然力量的化身,也是控制魔幻世界社会秩序的唯一法则。基督教中造物主赋予人生命、自由和财产;即使是至高无上的国王的权力也是上帝赋予的。基督教徒或子民要思想、言语和行为上遵守上帝的诫命,要经常聚会、传福音、祷告、奉献、不断忏悔和进步,转离恶行,得到上帝的救赎。
  2 阶层分明的欧洲君主社会。《萨满桥》创造了以欧洲君主制为背景的上层人士、旧贵族及新贵族。作为新贵族之子的奈瓦尔,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启蒙教育,学习文化课、骑马射箭、坚毅与勇猛及生活智慧等。而普通士兵的孩子则像“流浪狗一样蓬头垢面”,把童年时光荒废掉。同时,在这个信奉善神的国度杰尼亚,按照《圣经》所述“长子继业,次子持剑,三子侍神,四子造美”,作为次子纳瓦尔认同并且乐于接受命运对自己的安排。另外,新旧贵族之间难以消融的尖锐矛盾,在皇家骑士学院的新旧贵族之间达到了白热化。
  3 野蛮血腥的美国西部拓荒史。1865年美国内战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野蛮血腥的美国拓荒史进入了新阶段。牧牛、牧羊及种植园开始繁荣兴旺,随之牧牛主、牧羊主及农场主展开了抢占大平原地区的丰美草地、水源的激烈冲突,并引发了流血事件。在这些暴力冲突中,保护牛群的、运送牛群的牛仔们的工作异常辛苦,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异常艰苦,牛仔们食物短缺时,不得不“宰杀老弱病残的牛来充饥”、“和着灰将食物吃下去”、雨夜淋雨露宿在外面或住在洞穴中(吴越卓,2001)。
  这段野蛮心酸的历史仿佛在《萨满桥》中复活了。杰尼亚人、平原人及斯斑克人之间矛盾与战争的根源就是土地之争。被杰尼亚人赶走的平原人曾经带着畜群来到水草肥美的佛兰纳崴平原上放牧。斯斑克人强烈抵制他们不断增加的牲畜、牧地,最后冲突升级为战争。同时,牛仔们艰苦的生活也深深地烙在小说中。奇多纳平原人男性只食用肉类,甚至有些人“把上排牙齿打磨尖利”;在贫瘠的土地,露宿旷野,用投石器捕猎野物,甚至坐骑的血。斯斑克人晚上睡在一块干地上,白天挖虫子充饥。
  二 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
  巫术魔法是奇幻文学的最为常见的标识,是“打破理性与非理性、幻想与现实、生前与死后、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物的种种界限的法宝”(鞠训科,2007)。奇幻文学是利用巫术和魔法的思维来描述架空世界,是巫术魔法展现的最佳载体。《萨满桥》中罗苹·荷布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魔法体系——平原人手指编绘咒语、奇多纳人对土吹气召唤武器、杰尼亚人的钢铁魔法,而最为神秘、惊悚的莫过于艾苹尼的通灵巫术和树女的鬼魅魔法。
  1 艾苹尼的通灵巫术。艾苹尼与生俱来有做灵媒师的潜质,她古怪、任性、乐观,却总是犀利地看到事物的阴暗面。在艾苹尼家举行的降神会上,在封闭、令人窒息的房间中,艾苹尼召唤到了一种古老而奇怪的东西,惊恐万分的纳瓦尔似乎又回到了森林,声音也如老妇人一样嘶哑。在偏僻的旷地上,艾苹尼再次召唤到了一位老妇人,她同纳瓦尔讲话,时而声音温柔讲述她的遭遇,时而狠毒、逼迫纳瓦尔不经她的召唤不能靠近她。
  灵媒师差遣灵魂,并能接受不同的灵魂附身,并让灵魂通过自己的身体说话。灵媒的力量来自鬼神的灵力,因为鬼神来去无踪、飘忽不定,一旦灵魂离身,灵媒师便软弱无力,但稍作休息,便可恢复原状。这一预言系魔法虚拟了一种神奇力量,可以控制自然力量进行意念转移,可以使人知道过去的秘密、预测未来、看穿骗术,代表着人们对不可掌控的力量的探寻、控制欲望。艾苹尼的通灵巫术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而且形象地体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好奇、迷茫和希冀。
  2 树女的鬼魅魔法。树女对纳瓦尔施了魔法,并揪走了纳瓦尔的一缕头发作为标记,成为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从此树女能够感受到纳瓦尔所经历的一切,并魅惑纳瓦尔,使其成为树女制止敌人侵略和扩展的武器。在“瘟疫”这一章节里,树女释放的魔法让人叹为观止。她命令斯斑克人在暗夜节的狂欢夜里,用“沙尘之舞”将可怕的瘟疫带到军事学院和古塔尔斯,许多人的灵魂被树女召唤,走向死亡的阴霾。   在魔法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魔法都威力无比、所向披靡。每种魔法都有它的使用范围、禁忌及魔力突然失效的致命缺欠。迷失的灵魂在妖媚的召唤下,失去心智,被控制行为。被召走的灵魂因与肉身(身体躯壳)缺少磨合,会呈现虚弱状态。因此,随时听令与神灵呼唤的灵魂,也不总是唯令是从。这些典型的附魔系列魔法直射了纳瓦尔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刺激旅程:诱惑、迷茫、挣扎和醒悟。
  三 善恶博弈与灵魂救赎
  善恶的终极对立,肃杀惨烈的战斗和主角英雄的心灵救赎是奇幻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善恶之间奇幻与现实双重演绎,伴随着代表邪恶力量恶魔的毁灭、幽灵世界的消弭,代表正义力量的主角英雄身心得到历练、灵魂得到救赎。扣人心弦的善恶之战及极近死而复生的救赎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精彩的故事,演绎了救赎这一永恒的主题。
  1 扣人心弦的善恶之战。斯斑克人通过纳瓦尔找到了军事学院和古塔尔斯,用“沙尘之舞”带来了可怕的瘟疫。被树女控制的纳瓦尔在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时刻,在服从与抵抗之间徘徊,他同分裂的意志做斗争、同折磨肉身的魔法做斗争,最终,凭借坚韧的意志及艰苦的努力,纳瓦尔的真身斩断了树女精心建造起来的通向死亡的桥梁,并劈断了她的藤蔓,大桥断裂、崩塌,被树女魔法召唤的灵魂又重新回到了灵魂的彼岸,在撕裂的叫声中,树女倒地,纳瓦尔的分身脱离了她的控制。
  善恶征战再现了托尔金式的善灾性结局,既令人慰藉的结尾也“伴随着忧伤和悲恸”(赵静,2011)。当正义历经忧伤、恐惧、惴惴不安及惊慌失措,恶魔猖狂嚣张、志在必得之际,大逆转从天而降,恶魔诡异地土崩瓦解,正面角色转危为安。奇迹般的结局极大地缓减了悲伤氛围,给读者带来心灵慰藉、浮生如梦的欢畅。但毋庸置疑,惨烈的善恶之战,正义付出了极度惨痛的代价——“兼具灾难和幸福的善灾式结尾”成为奇幻文学典型特征。
  2 极近死而复生的救赎。罗苹·荷布塑造了一个墨守陈规、乐于接受命运安排、懦弱、虚伪但心底善良的主角纳瓦尔。作为“新贵族”之子,他在皇家精英骑兵学院里遭受到了种种不公,而这一切不公平源自新老贵族之争的政治斗争。他发现政治将要毁掉的不仅仅是他的事业,甚至还要毁掉他的名誉。更令他不安的是:他发现灵魔树女已经制定了一个阴险的计划控制他,会让他背叛自己的人民、国家。忧伤、恐慌和绝望的气氛笼罩在皇家骑兵学院和他的国家。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人存在的本质在于自由”,“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失掉了个性,不能算是自我的真正存在。”面对现实的不公、成长中的挫折,纳瓦尔的灵魂在两个世界中挣扎、在善恶之间选择。当被逼入绝境,命悬一线,非生即死、非善即恶的危急关头,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纳瓦尔战胜软弱和胆怯,置之死地而后生,抓住一线生机,最终选择了忠诚、正义和善良。奇幻文学借助魔幻手法映射社会现实,让主角步出尘埃世界,逃离现实的无奈,精神在幻想中驰骋,经历魔幻历险,通过善恶争斗的集中表现,直面内心的困惑、不安、彷徨和无助,最终荡涤了懦弱、虚伪和鄙俗,历练自我,获得救赎。
  罗苹·荷布以细腻的笔触,利用我们熟悉的奇幻元素——极具真实感的架空世界、光怪陆离的巫术魔法和善恶博弈及救赎——带给我们一场奇幻小说的盛宴。在时空颠倒、幻化怪诞的架空世界中,上演了善与恶的较量、生存与尊严的抉择。主角纳瓦尔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肃杀惨烈的战斗,最终战胜了懦弱虚伪,彻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士兵。读者伴随着主角一起经历魔幻历险,诡秘、奇异、惊悚、忧伤、平静和激荡澎湃,品味奇幻文学的别具一格,体味罗苹·荷布的匠心独运。
  注:本文系2015年度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创新人才培养与教材编写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Robin Hobb.Shaman’s Crossing[M].New York:HarperCollins UK,2006(7).
  [2] 罗萍·荷布,刘元译:《萨满桥》,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版。
  [3] 周钢:《美国西部拓荒时期的牧区冲突与影响》,《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 吴越卓:《美国拓荒时期西部牛仔生活状况及其影响》,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鞠训科:《魔幻主义小说初探——以〈魔戒〉和〈哈利·波特〉为个案》,《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 史莹:《奇幻小说“第二世界”构建之意义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8]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9] 赵静:《论“托尔金式奇幻”及其范式特征》,《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2期。
  [10] 萨特,施康强译:《萨特文学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崔俊阁,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张鲁镭在其小说中展演了普通小人物在现实中对幸福的种种诗意追求,这当中既有多样诗意幸福图景的描绘,又有诗意幸福图景相互碰撞的展现,还有诗意在现实中的抗争与挣扎,也有诗意与现实较量后的坚守。在这种种的展演中,我们看到了张鲁镭既融入其中,又超然之外的姿态,听到了张鲁镭为普通小人物代言,又兼有点醒的声音,读出了张鲁镭对普通小人物的深切关怀与浓浓情意,领悟了张鲁镭对幸福真谛,即生活之真、人性之善、人生
期刊
摘要 小说《英格兰,英格兰》的女主人公玛莎·科克伦自幼失去了父爱,在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后,她试图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对其女性身份的认同,但是在男权主义社会中,她的理想最终还是归于失败。玛莎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理论提出的女性在社会文化中被作为“第二性”和“他者”,这不是由女性的生理、头脑或者经济原因决定的,而是由男权主义的社会文化决定的。  关键词:《英格兰,英格兰》 女性主义 第二性 他者  一
期刊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个人化”写作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女作家们的“镜城突围”中,陈染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典型“个案”。在陈染的小说,从叙述人的选择、叙述框架、建构女性话语系统等方面,解构传统叙事空间;利用内焦点叙事,意绪化的解构,颠覆性的话语和象征性的意象,使故事的物质形态与意蕴内核充满诗意;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中,呈现出女性文本的审美系统和审美理念。  关键词:“个人化” 叙事
期刊
摘要 《消失的爱人》中男女主人公的相识始于装扮后的“超我”,“本我”暴露后他们的婚姻难以为继,不得不借助“他者”再次回归“超我”。作者描述了纠结在“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婚姻,洞察了两性之间不堪一击的权利关系,展现了人们在婚姻的激流中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消失的爱人》 艾米 尼克 精神分析  《消失的爱人》是由美国女性作家吉莉安·弗琳所著,于2012年出版,并被拍成同名电影的畅销小说。
期刊
摘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融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美感享受。严格来说,《倾城之恋》不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其西方“酒神精神”的意蕴下,却带给人喜中带悲的快感体验。无论是貌美的白流苏为了生存而追求婚姻,还是不羁的回国浪子追求真爱却屈服现实,都在浪漫中带着反讽的意味,其中的荒诞色彩,让小说的美学价值凸显。本文从小说的悲剧美、意蕴美、语言美等角
期刊
摘要 曹禺在剧作《日出》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自然精神和西方非理性哲学体系中的酒神自然精神,并尝试对这两种自然精神进行整合和超越,以此来践行自己的文化理想——打破现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追求理想健康人性的复归,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完成中国社会由破旧到立新的过程。  关键词:曹禺 《日出》 自然精神  一 自然精神立场与曹禺戏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便已
期刊
摘要 库切作为一位文化身份混杂的著名遗民小说家,从小就经受着文化认同危机感,成年之后又经历了无根漂泊的流散历程。这种经历使其形成了多重文化视野,促使他提倡换位思考,运用不同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他者”立场出发,关注弱势群体,并创作出富于特色的“他者”文学。本文先对小说中“他者”的产生渊源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又在此基础上以《等待野蛮人》、《耻》为例,分析了库切小说中的“他者”。以此凸显库切的“他者
期刊
摘要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小说《唯愿你在此》中独具匠心地使用瞭望园、露营车和病狗等多种典型象征,使看似繁杂的叙事拥有清晰的肌理,小说的主题层面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本文将深入探讨象征在这部小说中的精妙运用及其深刻意义。  关键词:战争 瞭望园 露营车 象征  一 象征的普遍意义及文艺价值  象征一词原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其目的旨在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事物
期刊
摘要 艾丽丝·门罗在小说集《逃离》再现了加拿大小镇上平凡女性的悲剧化生活。这些女主人公面对家庭和感情上的重重困境选择逃离,但是最终让她们陷入更加悲惨的生活境地。可见女性逃离并非女性重塑自我,构建两性关系的真正出路。门罗通过刻画女性逃离和回归的故事,彰显出女性与自然潜在的密切关系,体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生态的无限关怀,表达出她对社会和谐与两性和谐的深刻期盼。  关键词:《逃离》 生态女
期刊
摘要 美国后现代作家库弗一贯主张文学的“虚构性”,他关注作品里的虚构性质,并极力超越现有的虚构方式,在创作中侧重体现游戏、自我反省、分割断裂等非现实主义手法。库弗的每一篇作品都带上了强烈的元小说与“不确定”的后现代痕迹,在库弗的“作为虚构制造者的人”的创作理念之下,其小说的写作呈现的是一种完全的断裂与破碎,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意识流现象,《淡出淡入》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文学空间一再的断裂感,还有创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