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1 中国教育“热点”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教育规划纲要》绘就了中国教育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教育的美好憧憬。然而,理想变为现实,需要革新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得力的政策和措施。由此,改革试点成为2011年中国教育的主基调和工作主线。
  这一年,教育领域可谓热点不断、精彩纷呈:党中央、国务院频繁对教育工作做出全面规划与部署,教育主管部门密集出台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聚焦2011,本刊以自己的视角关注着中国教育动态,并对过去一年教育热点进行了梳理,以期勾勒出中国教育改革的整体面貌与脉络。
  
  教育改革:试点起步
  2011年7月,《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一周年。
  这一年,中国教育改革试水起锚。
  《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提出组织实施十大发展项目。3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近三年发展项目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工作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10个重大项目被细化为37个子项目,并启动实施。
  这一年,落实4%教育经费目标的政策密集出台。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出台了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制度等7项政策文件。另外,从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等方面,对确保实现4%目标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并决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教育经费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
  这一年,高教改革同职教改革步入“深水区”。
  高等教育领域:启动实施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试点学院改革,探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职业教育领域: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推进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修订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走出“断头”窘境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被视为“断头教育”。因缺乏通畅的“上升”通道,职校生继续发展受到局限,而职业教育吸引力也大打折扣。为此,职教界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呼吁从未停止。
  在我国,目前中职和高职主体还处于各自发展阶段,中高职各自为政,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技能课程倒挂、招生困难、资源浪费,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中高职协调发展有了突破,职业教育有望走出“断头教育”的窘境:
  年初,教育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本属于高等教育司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划归为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管理。中职和高职在教育部内部告别多头管理;
  6月,教育部召开了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
  9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文件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现阶段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问题,它的出台为两者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尽管我国中高职协调发展从一开始就遇到了种种问题与障碍,但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院校一直在总结得失的过程中寻求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最佳路径,解决了一个个问题,突破了一个个障碍。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开拓性试点不断出现:北京、上海、广东等五个省市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较大力度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试点探索。
  
  技能大赛:渐趋成熟
  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技能大赛被视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示的平台,也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交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检验的平台。
  16个专业类别,55个比赛项目,参赛选手5038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2011年迎来了第四个年头。
  作为一项时间尚短的国家级教育赛事,却有着年轻背后的成熟:技能大赛的项目一年比一年多,涵盖面一年比一年广,与产业企业的衔接一年比一年紧密;参赛选手逐步改变过去“为了比赛而比赛”的心态,开始以开放的胸怀参与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的佼佼者,许多参赛选手从赛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了职教的魅力。大赛是一个缩影,透过大赛,全社会对职教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职教的吸引力也渐趋提高。
  本届大赛以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从多个角度集中展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成果。赛场内,紧密围绕我国产业发展实际设置竞赛项目,以实际行动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力资源;赛场周围,设有体验区,有专人向观摩者介绍赛项所属产业领域的发展概况、技术应用趋势,现场参与利用相关专业技术、技能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和品位的互动体验;赛场外,许多展览展示活动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参观。技能大赛在无形中拉近了职业教育与老百姓的距离,也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
  从服务产业到大众民生,通过技能大赛,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中国“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现代化道路上,职业教育正在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大学联盟:步入结盟时代
  “清华联盟”“北大联盟”,2011年2月,中国最好的大学“合纵连横”,以结盟的形式进行自主招生。“结盟时代”的大幕由此拉开。
  2010年年底结盟消息一经公布虽引发了巨大争议,却丝毫未影响考生们赴考的步伐及高校结盟的热情。“大学联盟以招考始,却不会以招考终,‘联考’只是高校结盟的一个‘引子’”如同一个精准的预言,在2011年兑现:
  1月7日,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的“卓越联盟”签署《卓越研究生生源合作协议》,组建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常青藤”联盟;
  4月8日~9日,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
  4月23日,海河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3所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10月19日,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宣告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清华联盟”“北大联盟”侧重于招生合作,目的在于选拔招揽顶尖优秀生源,却也昭示着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紧密,不再局限于单兵作战;后来者更进一步,扩大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战略。
  高校联盟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目的的运作过程。当前,高校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正在逐渐兴起,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高校联盟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高校与世界名校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赶超世界一流,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仅靠单个学校的孤立奋斗很难实现。推动大学合作,实现强强、整体崛起,是形势所迫和大势所趋,也是建设高教强国的必由之路。
  岁末之际,媒体却刊登了这样的消息: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确定将在2012年单独组织自主招生考试,不再参加“北大联盟”自主招生联考。离合之间,无疑给大学联盟平添了别样的味道。
  
  民办院校:等待春天
  近年来,由于生源危机端倪日渐显露,对民办院校招生而言,“狼来了”的惊呼也频现报端。2011年,“狼”真的来了!
  生源下降,高校生源不足,再加上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办法,对高校办学的不利影响,民办院校首当其冲。这一年,民办高校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源危机;这一年,是民办院校的生死“分水岭”。
  生源是民办院校的生命线,一旦生源不足,将直接冲击学校的日常运营,尤其是对部分办学质量欠佳、就业前景不好的院校来说,生源减少,意味着生死存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民办院校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质量求生存是民办院校必然的选择。但这一切都取决于稳定、足够的资金来源。对学费的过分依赖已经造成诸多不良后果,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并危及学校的声誉和生存。所以,民办院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新的融资渠道的开辟。
  相对于民办院校的捉襟见肘,在民办教育的另一个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则是另一番景象: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相继海外上市。但对民办院校而言,长久以来面对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显然,作为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民办院校的生存、发展还需国家为其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营利与非营利之争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出现了转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但出于种种现实考虑,观望者众多。
  民办院校还能支撑多久?生存抑或退出民办教育的舞台,这是个问题。
  寒冬之中,民办教育在等待春天。困局之中,一项新政酝酿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30条意见既规定依法治教,规范发展;又规定清理歧视性政策。民办教育界对30条寄予希望:希望通过30条的出台,改善民办教育政策环境,切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开创一批特色优质民办院校脱颖而出的局面。
  
  清华百年:追梦“世界一流”
  2011年4月26日,对清华大学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都意义深远。这一年,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跨越百年。
  清华百年校庆受到高度关注与热议。因为它见证了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前行的轨迹,也引导着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
  百年清华,恰是一个世纪的中国史。这100年里,你能够看到一个国家如何走出丧权之辱,直至世界T台的长袖善舞——而这一点,正是百年前清华人出发的最大动力。而反观清华之于世界,“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依然遥远。
  在清华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陈旭宣布了清华大学新的目标: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何谓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陈旭列举了清华对“世界一流”的理解: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较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若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大学文化。
  为早日建成世界顶尖的一流大学,未来十年,清华将实施人才引进“221计划”,引进杰出海外教授、副教授200名,支持校内从事基础研究青年人才200名,支持优秀学术团队中的中青年领军人才100名,提高师资和科研水平。同时,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也在2011年启动。
  遥望大洋彼岸的欧美名校,英国的牛津已近千年,剑桥800载;即使是在年轻的美国,哈佛也已300多岁。十年间,想要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需要在遵循大学之道、培养健全人格、提升科研教学水平,服务国家社会上不务虚地一一践行。 100年之后,对清华人乃至整个中国教育而言,这依然是一个巨大挑战。
  百岁清华如今正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建设中国,任重而道远。
  
  免费师范生:“徘徊”去留间
  2011年,首届1.1万名免费师范生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年”,万余名免费师范生走上了三尺讲台。施行4年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
  作为首届毕业生,示范作用显而易见。它们的就业状况不但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影响到在读的免费师范生。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从各省发布的信息看,免费师范生就业率较高。但在这一份份漂亮的就业“成绩单”背后却难掩“尴尬”——
  2月,《人民日报》对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所做的一项就业调查中:57.5%的人认为就业前景“难”,27.1%人认为“凑合”,认为就业前景“不错”的比例只有9.4%。另外一项调查则显示:在选择工作地点时,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58.0%的人选择了“省会级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
  面对免费师范生的“犹豫”与“徘徊”,许多学者给予理解。
  在对6所部属师范院校最新一届入学新生所做的调查中,在生源结构上,中西部生源占招生总数的90%左右,农村生源比例约为60%。按照免费师范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就业方向,意味着绝大多数毕业生要回到中西部省份。受限于经济和财政状况,这些地方恰是教师待遇偏低而教师最短缺的地方。
  就业困境引发人们对免费师范教育政策重新审视: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充分反映出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平衡发展的战略意图,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政策落实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环节。
  
  南方科大:负笈前行
  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南科大这所本该超然于喧嚣都市之外的学校几度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2011年,对南科大而言,注定不平静。
  3月,全国“两会”,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成为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在教育界别,南科大种种“出格”行为成为争论的焦点。
  5月30日,南科大一名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一封《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的集体表态。这一猜测在6月7日全国高考日成为现实,南科大45名学生无一人赴考,学校准备的两个考场也被迫取消。一时间舆论哗然,围绕“到底该不该高考”的争论甚嚣尘上。
  紧接着,6月8日,《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当天,深圳市政府通过最新一期《政府公报》披露了全文,并于同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深圳特区政府利用地方立法权,经过深圳市人大审议通过后的大学章程,是作为特区法律专门用来保证南科大的自治权利,因而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部“基本法”。
  《办法》推出后,有赞扬,也有质疑。质疑集中在“理事长由深圳市市长或市长委任的人员担任”,尤其是在7月15日召开的第一次理事会上,面对政府官员占到南科大理事会半壁江山的现象,不少人认为这是对南科大区行政化理念的否定。
  面对质疑,朱清时表态: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理事会要有效率得多。因为有市长挂帅,学校的决策市政府才会同意,财政才能认账。说到底,是用行政化去行政化。随着理事会人员组成逐渐合理,南科大就有“去行政化”的希望。
  
  名校网络公开课:把门打开
  “把门打开,让知识进来。”
  年初,哈佛、斯坦福、耶鲁等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受到国内网友热烈追捧。通过互联网,中国大学生“走进”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与知名教授实现了“亲密接触”。当社会舆论质疑一些大学生远离课堂、丧失求知欲的时候,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大受欢迎至少说明:中国大学生不缺少对知识与真理的信念与追求,缺少的是好的老师、好的课堂、好的授课方式,这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深思。
  而事实上,面对国外名校网络课堂的“走红”,中国的高校并不甘落后。
  4月初,复旦大学也推出了网络公开课,由著名历史学者王 森教授讲述《执拗的低音》,第一讲重点对一些历史思考方式进行反思。随后,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也推出自己的网络课程,国内高校网络“视频公开课”相继推出。中国高校开设网络公开课引发热议。
  11月8日,教育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11月9日,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网。几天内,就获得数千点击和热议:多数留言表示欢迎,即使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也得到不少的肯定,一些名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更是受到热捧。
  据了解,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开始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搬上互联网并免费开放。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1万多门。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起步如此之早、数量如此之多,但为什么到现在仍不被国人熟知,在流行程度上也远逊于近几年才进入公众视野的国外网络公开课?
  网络课堂不仅仅是授课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而用一种开放的讲坛重塑着大学的精神——传授知识、追求真理。值得一提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课堂的热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管理者的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对于中国教育大局和长远发展而言,这是弥足珍贵的。
  
  结 语
  对中国教育而言,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家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坚定步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教育领域政策频出,民众关心的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与此同时,教育领域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政策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波折,则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改革之艰。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教育规律决定了教育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历时两载、反复论证,改革进程更需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落实到位。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12年,中国教育改革蓄势待发、同样令人期盼。期待中国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教育基石更加牢固、为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大业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建设。文章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探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北部湾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深入研究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
1999年以来,略阳县把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建设原则,确立了“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
沙棘是一种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上高寒地区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分布广泛,其药用价值已被科学验证,对多种疾病都有防治作用.
结合实际,笔者对公路桥梁检测中荷载试验的应用内容进行研究。先是对荷载试验内涵分析,而后在论述荷载试验对象的选定的同时,深入讨论公路桥梁检测中荷载试验的应用方式。希
当前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给道路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实践上为了使桥梁工程下部结构施工效果更加显著,丰富其中的技术内涵,高效地完成相应的施工作业,需要
作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书院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书院以学生社区为载体,倡导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养成教育。书院通识教育在其理念、内容以及实施
我们常抱怨“职校生的热情是浮云,有时风儿一吹就过了”,其实,这与我们教育者虚无缥缈的描述太多、现实生活的实情讲得太少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叛逆”是青春期学生的特征,初、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可为什么单单中职学校的学生叛逆人数特别多且叛逆心特别重呢?  细加分析便见端倪——这些孩子的叛逆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他们中有许多人还没完全从中考的失败中走出来,他们对那些“不爱我”或“爱的方式不对”
被告人黄金成,男,45岁,汉族,高中文化,农民,中共党员,任佛坪县桑子坝乡女儿坝村支书,2002年被县林业局聘为护林员.2005年4月5日因涉嫌盗伐林木罪被佛坪县公安局刑事拘留,4月1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决策以来,学术界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学
核桃是我省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又是珍贵的用材树种,核仁芳香味美,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干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