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输入输出理论,语言的输入决定语言的输出,因此在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的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以高中英语人教版教材必修1 Unit3 Using language中阅读教学为例,阐述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读写整合课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众所周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就有专门设置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板块。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观察,大多数的教师愿意将该板块设置为读写整合课。这也恰恰符合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从课堂教学观察中,不难发现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读写整合课中的“读”与“写”无关;读写整合课中的“读”如蜻蜓点水,学生只了解其中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细节内容而已,无关主题的深入理解;读写整合课中“读”没有深入语言的学习。以上问题导致读写整合课中的“读”与“写”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也违背了输入为输出服务的阅读教学理念。由此,为了实现语言输出“写”的教学目标,“读”与“写”的关联性以及“读”这一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就值得我们深思。
一、读写整合课中读与写的相关性
根据Krashen(1985)提出语言输入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教师教学中输入的信息要让学生可理解,不要讲过于难的东西,并且所讲的东西要注意趣味性和关联性,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输入量,但不要过多。控制为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加一点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之后,他在1987年提出的语言输入的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要求教师应该多提供学生接触真实目的语言材料的机会,如先读后写。
二、读—说—写三段教学模式之读
国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英语读写整合教学观已形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Blanton提出了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整体语言教学。国内同期,胡春洞提出了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实现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培养的统一。之后刘上扶也提出了阅读——讨论——写作综合教学法。这种综合教学法着眼于三个教学环节,即把阅读、讨论、写作贯通起来,也可以说把读、听、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他强调阅读与写作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课文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母本和源泉。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基础作用。二十一世纪,关于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罗晓杰提出了“三段七步”,即读—说—写“三段”,导—说—读—谈—学/练—写—评/改,“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这无疑为提升高中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读写整合教学范式。
三、提升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中读的有效性的具体教学实践
结合罗晓杰(2008)“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模块第三单元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中读写整合课(课题内容:A night in the mountains.)中的“读”的教学为例,阐述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中“读”的有效性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
1.读写导入是指布置读写任务,引导学生进入特定语境的话语活动。主要任务:激发学生的读写动机,引发学生读写欲望,提升学生读写兴趣和热情。教学活动:有相关话题的视听活动或“自由”交谈,布置读写任务。
2.读前活动是指学生阅读理解开始前的学习活动,一般为背景介绍、生词学习和内容预测。教学任务:为阅读理解做准备。教学活动:引发求知欲,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在话题语境中呈现新词,扫清阅读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
3.阅读活动是指指向写作的信息获取和文本理解活动。教学任务:阅读获取文本信息,阅读获取篇章知识,阅读获得深层理解,阅读获取写作技巧,等等。教学活动:寻找相关信息,理解深层含义、概括语篇结构、评价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等等。具体活动视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具体情况设计。深层理解文本。阅读获取写作技巧。
4.读后活动指阅读理解后的话语活动,是处理和转移、内化阅读获取的信息的过程。读后活动既能够检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对某些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阅读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活动。教学任务:巩固阅读成果,为写做准备。学习活动:讨论和辩论(议论文),复述课文(缩写)、讲故事和叙述个人经历(记叙文)、描述事物(说明文)。
四、结论
此课的设计与教学得到了市教坛新秀评比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这也无疑给予笔者肯定。这种肯定体现在笔者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确定,即通过文本的解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激励笔者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实践证明,要提高高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持有阅读与写作相关的观念,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的观念,致力于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晓杰.高中英语“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4):23-24.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读写整合课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众所周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就有专门设置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板块。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观察,大多数的教师愿意将该板块设置为读写整合课。这也恰恰符合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从课堂教学观察中,不难发现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读写整合课中的“读”与“写”无关;读写整合课中的“读”如蜻蜓点水,学生只了解其中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细节内容而已,无关主题的深入理解;读写整合课中“读”没有深入语言的学习。以上问题导致读写整合课中的“读”与“写”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也违背了输入为输出服务的阅读教学理念。由此,为了实现语言输出“写”的教学目标,“读”与“写”的关联性以及“读”这一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就值得我们深思。
一、读写整合课中读与写的相关性
根据Krashen(1985)提出语言输入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教师教学中输入的信息要让学生可理解,不要讲过于难的东西,并且所讲的东西要注意趣味性和关联性,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输入量,但不要过多。控制为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加一点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之后,他在1987年提出的语言输入的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要求教师应该多提供学生接触真实目的语言材料的机会,如先读后写。
二、读—说—写三段教学模式之读
国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英语读写整合教学观已形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Blanton提出了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整体语言教学。国内同期,胡春洞提出了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实现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培养的统一。之后刘上扶也提出了阅读——讨论——写作综合教学法。这种综合教学法着眼于三个教学环节,即把阅读、讨论、写作贯通起来,也可以说把读、听、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他强调阅读与写作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课文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母本和源泉。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基础作用。二十一世纪,关于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罗晓杰提出了“三段七步”,即读—说—写“三段”,导—说—读—谈—学/练—写—评/改,“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这无疑为提升高中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读写整合教学范式。
三、提升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中读的有效性的具体教学实践
结合罗晓杰(2008)“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模块第三单元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中读写整合课(课题内容:A night in the mountains.)中的“读”的教学为例,阐述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中“读”的有效性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
1.读写导入是指布置读写任务,引导学生进入特定语境的话语活动。主要任务:激发学生的读写动机,引发学生读写欲望,提升学生读写兴趣和热情。教学活动:有相关话题的视听活动或“自由”交谈,布置读写任务。
2.读前活动是指学生阅读理解开始前的学习活动,一般为背景介绍、生词学习和内容预测。教学任务:为阅读理解做准备。教学活动:引发求知欲,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在话题语境中呈现新词,扫清阅读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
3.阅读活动是指指向写作的信息获取和文本理解活动。教学任务:阅读获取文本信息,阅读获取篇章知识,阅读获得深层理解,阅读获取写作技巧,等等。教学活动:寻找相关信息,理解深层含义、概括语篇结构、评价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等等。具体活动视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具体情况设计。深层理解文本。阅读获取写作技巧。
4.读后活动指阅读理解后的话语活动,是处理和转移、内化阅读获取的信息的过程。读后活动既能够检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对某些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阅读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活动。教学任务:巩固阅读成果,为写做准备。学习活动:讨论和辩论(议论文),复述课文(缩写)、讲故事和叙述个人经历(记叙文)、描述事物(说明文)。
四、结论
此课的设计与教学得到了市教坛新秀评比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这也无疑给予笔者肯定。这种肯定体现在笔者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确定,即通过文本的解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激励笔者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实践证明,要提高高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持有阅读与写作相关的观念,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的观念,致力于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晓杰.高中英语“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