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概念,为《诗经》“六义”之一。一般谈新诗,很少论及新诗的“兴会”问题。其实,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兴会”传统与西方诗学中的“象征”多有相似之处。谈新诗常常重象征而忽略“兴会”,是一种偏见。华清曾在其诗学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论及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将进酒》、曹操《短歌行》等古代經典名篇,对于传统诗学中的“兴会”之义心领神会。从华清的各种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兴会”有多种层次的理解。低层次的含义,亦即通常所理解的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深层次的理解则包括了心与万象之间的神秘对应关系,类似于西方象征诗学中的契合理论。上升至这一层,我们会发现他将“兴会”这一诗歌生成机制的根源和特点认知得相当深刻。由于“善诗之人,心含造化,言含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随我用,合我晦明”(虚中《流类手鉴》),则其诗兴触发必“与敏感的情绪、非理性的意绪有关”,所以华清有将“万古愁”或“灵敏”作为中国诗歌的精神的精妙之论,并且认为应当“对中国的传统语言,古典诗歌和现代诗,以及现代语言之间建立起一种血肉的联系,建立一种内在的气息、贯通古今的理解,因为它既充满思想,血脉相连,也无限地保有了其固有的本质——灵敏。”有鉴于此,我们便很容易理解,为何华清能在其诗中将“兴会”手法运用的灵活自如了。华清的诗歌既有效地传达了类似于“万古愁”的情绪,又显豁地体现出了诗的灵敏精神。当然,对于写作主体而言,这种“灵敏”可能是无形的,它深深地植根于诗人的骨子与灵魂当中。这是内在的质地,但却常常以感性的形式发挥作用,与写作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又难以言传的隐秘关系。
   华清曾指称其最早对诗歌的痴迷源于对文字和图画之间构成的意境,他“爱上了语言,爱上了语言的游戏”,受诱惑于“形而上学的诗”,对于诗词意境和韵味的追求已成为他难以摆脱的本能。其大量的诗歌写作皆有这方面的体现。首先,华清尽量采择那些带有典雅、清奇、温婉、纤秾、瑰丽等色调的意象入诗,如尘埃、舷窗、鲸鱼、驿道、柳絮、华盖、春梦、蝴蝶、芦荻、桃花、枯井、夜枭、洪荒、西风、白雪、画舫、寒蝉等,衬托出了古典诗歌以“清”为核心范畴的审美风格;其次,在诗歌中,他借助“秘密经验的敏感通道”和各种表现手法来大力经营深沉、柔软、唯美的诗歌意境,映照出了他对李商隐、李煜格局的欢喜。如《枯叶》《春梦》《春光》《枯坐》《看客》《德沃夏克:寂静的森林》等即是如此。更为难得的是,诗人对诗中意境的“忘我”营造,其语言的清澈和灵性生长,让很多人都陷入了美妙的镜中。《枯坐》写一个人梦见自己“干枯”的过程,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的视角,展现其在特定时间、空间中实体渐变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整首诗虽然一直以“静—动”交叉的视野在布局人的存在,然而从客观的角度看,这里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一个“自在之物”的化境。在这个化境之中,人枯坐着,而内外的世界气象万千。《二十四诗品》的“实境”品云:“忽逢幽人,如见道心。”华清在《枯坐》中就是设置了这样一位类似的幽人,透过他的“半倒半立”我们也仿佛见证了某种“道心”。
   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对于“兴会”“韵味”“意境”“兴趣”这些古老的诗歌特质早就弃若敝屣。而华清对这些“祖传秘方”却似乎情有独钟,这说明他诗歌的血脉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这其中就包括道家思想——如“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大象无形”、“言不尽意”、“不落言荃”“物我两忘”等影响到中国诗学中的“形而上学”“自然”“含蓄”“幽冥杳渺”“妙悟”“理趣”“神韵”“恬淡”“虚静”等理论观念。而华清对道家思想与诗歌的关系也有独到理解:“‘诗歌’的最高形式应该接近老子所说的‘道’。”并且对“形而上学”的诗歌十分痴迷:“另一个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诗歌,这是无形的、永恒的作为理想的诗歌。……永远在诱惑和‘毒害’着我,让我为文本狂想、激动、发自灵魂地颤栗。”这无疑从理念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还曾经高屋建瓴地以“上帝的诗学”——即“生命本体论的诗学”作为诗歌的最高原则,将司马迁、雅斯贝斯的宏论进行有效对接,以实践“伟大诗篇”与“人格”的相互辉映,体现出一种纯正的格调和非常宏大的格局。这种诗学建构独创性地融合了中国古典诗学与中西现代诗学,其意义是重大的。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地方性大学在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面前,必须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营建书香校园,传播经典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性大学 书香校园 城市文化软实力  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力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沧州打造成为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和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
总有这么一类文字,使手中的笔还没开始述写时便已重若千钧。围绕着刘大先的文学批评而展开的批评,俨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一名初入文学批评茅庐的“九零后”萌新,意图描画一位已颇负盛名的“七零后”批评家的批评世界,听起来颇有“蚍蜉撼大树”的意味。因此,自立题以来,我便常常深陷于一种悖论式的困境中:一方面我唯恐自己笔劲不足,不能描摹出刘大先批评精彩面貌的十之一二。另一方面,随着对刘大先批评著述的深入探究
一个自命为“具体而有限的少数人——知音者”写诗的诗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我一直很好奇。后来我从周瓒的诗中发现了一句很有神圣感的话,觉得这样的诗人恐怕就是她所说的,是一位从事“建造内心之神的工作”的人,她们会把对诗的建构当作“内心之神”的建造一样来对待。当然,这并非是在思想上为个人立一个禁锢之神的牌位,而更多的是在诗歌写作中保持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   周瓒曾说,“‘个人写作’重要的一点是,忠实于
蒋子龙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年纪越来越大,锐气没有了。60岁之前,我想写,很快就能写出来。现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写得少了,但看到一些现象和信息,脑子里常常会冒出很多感受和思考,所以写的散文和杂文多。”谈起长篇,蒋子龙有些压力,不过他觉得,搞文学创作,一定还是要写长篇的。蒋子龙的小说多涉及现实,他说:“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最好的小说”。蒋子龙始终认为,现实生活永远大于文学艺术,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坛,现实
北京时间10月8日晚,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77岁的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瑞典文学院认为她用“带有朴素美的、清晰的诗意声音,令个人的存在普世化”。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创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围绕生与死、爱与性等人性相关主题展开探索,塑造了相当独特的诗人形象。她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虽然在血缘上属于犹太民族,但格丽克认为自己的诗和語言之根是英语及其文化传统。17岁时,她
2017亞马逊年度阅读盛典以“挚爱阅读”为主题日前在北京举办。盛典盘点回顾了2017年阅读热点与趋势,并发布基于亚马逊阅读大数据产生的一系列年度阅读榜单。正如亚马逊中国副总裁艾博儒先生所说,亚马逊中国通过对中国读者阅读特征的深刻洞察,在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考的同时,也能激发更多人的阅读热情,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生活。2017年,社科类图书受青睐,经典作品呈回归之势。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
著名作家王蒙日前來到四川省图书馆,向广大读者讲述“永远的阅读”。讲座一开场,王蒙就鲜明地指出,要永远阅读。他从古人对待阅读的态度讲起,指出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大家都十分推崇阅读,也诞生了很多倡导读书的名句。有人质疑,阅读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其实,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王蒙说,读书读得多,各种道理就知道得多,从阅读中习得人生智慧。在王蒙看来,读书也是锻炼思维的最好方式。“你可以看手机,浏览各种东
弋舟《庚子故事集》新书分享会日前在兰州理想国度书店华联店举办。《庚子故事集》是弋舟继《丙申故事集》《丁酉故事集》之后第三本以中国传统纪年方式为书籍命名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这部短篇小说集,收录《核桃树下金银花》《鼠辈》《人类的算法》《羊群过境》《掩面时分》五个故事。书中有193斤的失敗的胖子,有像男生的外贸公司女职员,有属鼠的年轻人……这部短篇小说集带有弋舟特有的明暗交界的美学风格,作者对物理人情有
近日,畅销书作家东野圭吾的《禁断的魔术》简体中文版在国内出版。在受到一部分“推理迷”的追捧外,该书也存在一些争议。有网友指出,《禁断的魔术》是由东野圭吾早年的短篇小说《猛射》改写而成,质疑“炒冷饭”。《禁断的魔术》依然以离奇的案情开头。自由撰稿人长冈在家中遇害,生前反对一项“新城计划”,并在调查该计划的发起者。负责此案的草薙警官在向汤川学寻求帮助时,却发现其与“新城计划”有关……有读者说,小说延续
1.可能性  我想列举一下星星存在的可能性:  第一:它总是出现在夜晚;  第二:它看起来,光线总不如月亮;  第三:它有点像女性,那么漂亮,那么有才华,却爱  把自己藏起来。  第四:在白天变成无形的东西无语默默。  又变成无声的事物默默。  第五:像没有行动力的字,  让笔画行动。  或者没有行动力的词,让字母行动——  像一个人的胳膊僵死了,是袖子  在行动,  或是空鞋子带着空身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