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z0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家庭、学校、社会都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分析和观察,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性格孤僻导致不善交往
  依恋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2.内心失衡导致心理偏差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亲情,不能享受到来自家庭温暖,所以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表现为自闭、不愿与人交往、虚荣攀比。而父母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因此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3.内心焦虑导致自卑严重
  在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猥琐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
  二、引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和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2.学校、社会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
  1.家庭要加强情感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为人父母无非就是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忽视孩子的德育和个性培养。对此,需大力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增强家长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感。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成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教给家长教育常识以及对儿童的保护常识。召开座谈会,及时沟通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采取必要的保健制度,及时加强对生病、受伤害留守儿童的治疗。
  2.学校要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教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对那些小学生、低差生等弱势群体要关爱,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以及留守儿童更要关爱。关爱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尤其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关爱留守儿童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用真诚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还要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对留守给予关照。对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邀请到教师做客、馈赠学习用品甚至适当给点生活费用,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班主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阳光心态专题报告、理想信念及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阳光心态,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教育留守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困难,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信地踏上校园及社会的阳光世界。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上,采取这样几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效果明显。  一、通过游戏,
摘要:王安石通常在历史上以政治改革家被后代称颂,笔者认为他是一个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人物。本文分别从作为文人、学者、诗人的王安石,以独特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万言书尴尬流产 《字说》新义的折沉 《明妃曲》嘹亮的绝唱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历史上以政治改革家被后代称颂,但他又是一个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人物。毁之者,认为他集奸、伪于一身,杀臣乱国,并且在学问上露了怯,遭后人诟笑;
目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ejuni)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弯曲短杆菌,是世界范围内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病原菌。急性、自限性肠炎是Cdejuni感染后的典型表现,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曾写入十七大报告,更是党的十八
摘要: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程序设计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
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形式。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学校管理的有力助手,班主任的工作更能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想谈”高中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这个重要课题,与在座老师探讨与学习。  第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班级充满活力。通过研究,我们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中提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
<正>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体有其自身的语篇特征。文章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46篇汉语洗发水广告语篇为语料,从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来对广告
摘要:在国家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政策鼓励下,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90后这一代的农村高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素质发展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加强农村高中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农村高中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现状、成因与对策进行简单归纳。  关键词:农村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