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要求新一代的人才不仅要拥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还应该具备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而具备这些品质的前提是自身智力水平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在小学课程结构中,数学学科无疑是学生训练思维能力的一个有利平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三心——“用心”、“耐心”、“花心”
1.学会“用心”----用心创设互动的思维情境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结论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较活跃。因此,教师要巧设各种有效的思维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大家都知道画圆有种特定工具
生:圆规。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如果老师今天忘记带圆规却需要画一个圆?你能帮我想一个好办法吗?
师:虽然忘记带圆规,但老师身边有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
2.学会“耐心”----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所谓思维习惯,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觉性、习惯性思维方式,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思维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思维训练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因为学生主动思考过的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容、规律和联系。做为教师,我们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思维。我们能做的是耐心的引导学生慢慢养成思维的习惯。
3.学会“花心”----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孩子
由于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差异,以及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之间在思维能力上势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培养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都要经过“自我认识——独立思考——求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对待思维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并经常鼓励他们。赏识+尝试=成功。只要我们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持之以恒,循循善诱,任何学生的思维总有“发光”的时候。教师的“花心”,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公正的喜爱。
二、二意——“有意”、“创意”
1.学会“有意”——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婴儿需要在大人的有意训练下才能真正学会自己走路。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搭建一些能促进思维发展的“脚手架”,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思维方法,促使思维能力不断上“台阶”。
①让学生在独特见解的诉说中思考
特级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主动思考。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也要学会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的悬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积极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对独特见解的诉说过程对教师来说是获取学生思维的最佳方式,对学生来说则是思维能力提高的最佳途径。这样的过程看似要花些时间,但它常常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交叉、撞击中,生成新的火花。
案例:《圆的认识》一课中的“画圆”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结果发现学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起点和终点不能重合;画出的圆成了椭圆;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粗细不匀。
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投影后,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请仔细思考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认为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认为画圆时,起点和终点不能重合,可能是因为圆心没有固定好。画圆时,圆规的一脚离开了圆心。
生2:我认为将圆画成了椭圆肯定是因为半径发生了变化。画圆时,圆规两脚的夹角一定要固定好。
生3:我认为出现第三种情况是因为画圆时手腕的用力不均匀,圆规的使用方法不正确引起的。
师:怎样才能画一个正确的圆?我们在画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很快总结出了画圆的方法和注意点。
……
②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解题过程中思考
学生在解答开放性的巩固练习题中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因为开放性的数学题目比较容易打破解题常规,克服思维定势,拓展思维领域,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
案例:《乘法分配律》一课中的拓展练习环节
师:出示一道开放性的巩固练习题:
将下面的算式补充成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后进行计算。
35×49+( )×(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进行交流、讨论。
生1:35×49+( 35 )×( 51 )
师:这道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吗?谁能来算一算。
生2:35×49+ 35×51﹦35×(49+51)=35×100=3500
师:你们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3: 35×49+ 65×49﹦49×(35+65)=49×100=4900
生4:35×49+( 35 )×( 1 )﹦35×(49+1)=35×50=1750
生5:35×49+( 49 )×( 5 )﹦49×(35+5)=49×40=6190
……
2.学会“创意”——用有创意的评价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评价学生的思维不能仅仅是基于他们思维的结果。教师评价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要关注学生差异,动态评价,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思维。
比如“你能开动脑筋想出这么有特色的方法,你是小神童吗?”
“你们小组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题多解,思维的能力快超过电脑了!”
“你很会抓住重点,抓住重点问题就解决了!”
“你真善于总结方法,很会学习。”
……
注重过程性、激励性又有创意的评价语言既激励了学生,使他们在自己动脑思考过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促使学生树立运用思维能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信心。
我们都知道,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教师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个目标,借助“三心二意”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
一、三心——“用心”、“耐心”、“花心”
1.学会“用心”----用心创设互动的思维情境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结论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较活跃。因此,教师要巧设各种有效的思维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大家都知道画圆有种特定工具
生:圆规。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如果老师今天忘记带圆规却需要画一个圆?你能帮我想一个好办法吗?
师:虽然忘记带圆规,但老师身边有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
2.学会“耐心”----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所谓思维习惯,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觉性、习惯性思维方式,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思维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思维训练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因为学生主动思考过的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容、规律和联系。做为教师,我们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思维。我们能做的是耐心的引导学生慢慢养成思维的习惯。
3.学会“花心”----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孩子
由于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差异,以及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之间在思维能力上势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培养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都要经过“自我认识——独立思考——求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对待思维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并经常鼓励他们。赏识+尝试=成功。只要我们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持之以恒,循循善诱,任何学生的思维总有“发光”的时候。教师的“花心”,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公正的喜爱。
二、二意——“有意”、“创意”
1.学会“有意”——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婴儿需要在大人的有意训练下才能真正学会自己走路。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搭建一些能促进思维发展的“脚手架”,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思维方法,促使思维能力不断上“台阶”。
①让学生在独特见解的诉说中思考
特级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主动思考。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也要学会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的悬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积极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对独特见解的诉说过程对教师来说是获取学生思维的最佳方式,对学生来说则是思维能力提高的最佳途径。这样的过程看似要花些时间,但它常常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交叉、撞击中,生成新的火花。
案例:《圆的认识》一课中的“画圆”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结果发现学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起点和终点不能重合;画出的圆成了椭圆;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粗细不匀。
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投影后,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请仔细思考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认为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认为画圆时,起点和终点不能重合,可能是因为圆心没有固定好。画圆时,圆规的一脚离开了圆心。
生2:我认为将圆画成了椭圆肯定是因为半径发生了变化。画圆时,圆规两脚的夹角一定要固定好。
生3:我认为出现第三种情况是因为画圆时手腕的用力不均匀,圆规的使用方法不正确引起的。
师:怎样才能画一个正确的圆?我们在画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很快总结出了画圆的方法和注意点。
……
②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解题过程中思考
学生在解答开放性的巩固练习题中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因为开放性的数学题目比较容易打破解题常规,克服思维定势,拓展思维领域,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
案例:《乘法分配律》一课中的拓展练习环节
师:出示一道开放性的巩固练习题:
将下面的算式补充成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后进行计算。
35×49+( )×(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进行交流、讨论。
生1:35×49+( 35 )×( 51 )
师:这道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吗?谁能来算一算。
生2:35×49+ 35×51﹦35×(49+51)=35×100=3500
师:你们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3: 35×49+ 65×49﹦49×(35+65)=49×100=4900
生4:35×49+( 35 )×( 1 )﹦35×(49+1)=35×50=1750
生5:35×49+( 49 )×( 5 )﹦49×(35+5)=49×40=6190
……
2.学会“创意”——用有创意的评价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评价学生的思维不能仅仅是基于他们思维的结果。教师评价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要关注学生差异,动态评价,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思维。
比如“你能开动脑筋想出这么有特色的方法,你是小神童吗?”
“你们小组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题多解,思维的能力快超过电脑了!”
“你很会抓住重点,抓住重点问题就解决了!”
“你真善于总结方法,很会学习。”
……
注重过程性、激励性又有创意的评价语言既激励了学生,使他们在自己动脑思考过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促使学生树立运用思维能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信心。
我们都知道,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教师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个目标,借助“三心二意”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