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作文课中的应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key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写文章的人动了真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会像泉水一样从心中流淌出来。而写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作文,而非为文而造情,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人的情感的培养和人的终身发展。写作应是人的情感的一种真切需要。但是,目前学生写作大多是内容贫乏,语言枯燥,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感情的投入,因而文章呆板没有生机。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是我的几点拙见。
  
  一、立意——彰显个性情感
  
  作文的立意,就是通过你的文章要告诉读者什么,抒发某种情感,或阐述某种思想。立意,通俗一点可理解为中心思想。不少学生的习作是为“意”凑文,矫情造“假”。比如说,写蜡烛,就要联想到老师的奉献;写人物,总想到他的高尚伟大。于是乎“千人一面”的中心就制约了我们的文章,“定性”的几个主题就束缚了我们的思想。
  对此,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强调了立意的个性,也就是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以“雪”为话题作文,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可以抒发对雪洁白无暇的品质的赞美,可以阐述“雪”用它的洁白掩盖了大地上的肮脏,也可以由雪联想到人。同时换位立意也是一大看点,同样以“雪”为话题作文,有的学生就感叹雪飘飘洒洒,虽然美丽却不知自己将飘向何方,从而感叹人生的无奈与飘渺。这时指导学生换位立意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同学是这样立意的,雪可以不管结局如何,选择在飘落的过程中飞舞得更加美丽,从而认为人生旅途应无怨无悔地走好过程。那么这两个立意,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因此准确、集中、新奇的好立意,才能别出心裁,使你的个性情感大放异彩。
  
  二、选材——激发写作情感
  
  选材要创造个性。材料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独具慧眼,有伯乐相马之才。并能迅速的判断、分析和表现。那么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必须要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抛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构思,精心选择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尽情地抒发震撼心灵的感情,细致描写令人回味的故事,勤奋点击精彩缤纷的生活。
  同时要避免考场上选材“撞车”现象,方法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目时,不假思索,马上想到的那个“题材”千万不能写。精心思索,想到的那个“题材”最好不要写。正确的做法是: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己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三、意境——触及潜在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韵律的无穷的诗意空间。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意识地创造与之相关的意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角色,触及他们潜在的情感动力。方法有三: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类已经创造中,让学生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浓浓。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是直抒胸臆,这是意境创作中化实为虚的艺术处理,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三是情景并茂式。是抒情和写景达到浑然一体,这样的写作意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身临其中,颇有感受,触景生情,挥笔而作,情真意切啊。
  
  四、语言——描绘动人情感
  
  作文是以语言作为媒介表现生活、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那么如何使语言这个外衣得体、新鲜、有魅力呢?首先,要巧用修辞,创造出一份感动。锤炼文章语言,能使文章显得意蕴深刻,耐人寻味。而巧用修辞,能使文章具有音韵和谐之美,或如高山流水抑扬顿挫,或如雨后晴空明丽清新。其次,巧用诗文,彰显文化底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妙引用名言警句,诗文典故,可以展示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语言流畅,文如行云流水。总之作文的语言要亮丽而新颖,才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作文教学中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会失去神韵和灵魂,因此指导学生写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文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在课堂中做到情感的渗透与灌输,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走向至真、至纯、至情,学生们的心灵也会在情感天地里轻舞飞扬。
其他文献
文字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并不是说它不适用于小学阶段的识字课教学,事实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均已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文字学的知识。作为语言学的一支,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还有正字法和个别文字演变的情况,而文字学知识则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我们的识字课教学。之所以选择文字学作为小学识字教学的辅助手段,缘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世界
期刊
初中三年,语文教材选进了很多经典的古诗篇目,只是因为有了升学的压力,在教学中对古诗文便多了几分技巧性的讲解而少了几分审美性的欣赏。实际是,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学习并欣赏古诗文的美,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它的美体现在诸多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施以正确的引导。  第一、古诗具备了音韵美   汉语是声调语,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
期刊
心理学研究证明,德商(MQ)、智商(IQ)、情商(EQ)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情商是关键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良好情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实施课堂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创新型教师懂得情感维护兴趣,没有情感的培养,便没有兴趣的存在,缺乏兴趣,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失去了锻炼意志品质的可能及
期刊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导入激趣    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
期刊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虽然整个班级的语文水平不尽人意,但却有少数的语文尖子,问其学习经验,答“得益于课外阅读”。我们还了解一些名人作家的成长历程,如:刘绍棠、叶文玲等,他们也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的。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重大。  《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规定,要求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期刊
一、关于语文教育的主要弊端    1、语文教育的泛政治化  一是教材编写上,潜意识深处还是受“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惯性操纵。这在人教版初高中教材里都有典型反映,尤以议论文为甚。二是对教学内容的阐释和评价体系,完全受机械、保守的《教学参考书》的制约。诸如用“通过……揭露和批判了……”一类的固定模式,从外围去包装课文甚至异化其深沉丰富的内涵。三是作文教学以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饰社会现实与精神
期刊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几年来,我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收到了特别好
期刊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要时时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
期刊
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
期刊
在我们现代的教学观念中,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笼络学生,而严肃、传统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时潮、逐步走向落后或是淘汰的边缘。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管理中,都应具有含蓄、幽默、委婉、迂回等方式。  教学中,幽默能给人以亲切、轻松平和等的感觉。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又鞭辟入理、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 教师语言中的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