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那一支哭泣的玫瑰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ixi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故事叙述一位南方贵族后代爱米丽小姐,生性怪僻,为了与情人相守终生,不惜将其毒杀,并与尸体共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了爱米丽人生悲剧的成因:父亲的禁锢, 情人的抛弃和社会的压制。指出她实际上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
  关键词:爱米丽 男权社会 女性主义
  一、引言
  如同威廉·福克纳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南方小镇杰弗逊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同样属于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小说的女主角爱米丽小姐刻板且古怪,拒绝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拒绝变革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作为格里尔生家族的最后一代,她代表着业已衰败的南方贵族那不容于时代的陈旧价值观念,当年轻一代开始成为杰弗逊镇的支柱和灵魂时,北方进步的物质文明同南方腐朽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而爱米丽小姐执意将自己封闭在往昔的辉煌之中,不仅是过去与现在之间冲突的牺牲品,而且使她的一生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爱米丽小姐痛苦的根源并不仅仅是她自身的古怪秉性和被现代文明吞噬殆尽的老南方气息,还有这个男权世界对她的扭曲和压制。因为归根结底,不管是沿袭了欧洲上流社会风气的南方,抑或是充斥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北方,都没有哪一个真正给予女性她们应有的地位和权力。
  二、父亲的禁锢
  在描述小镇上的人民对爱米丽和她父亲二人的印象时,福克纳这样写道:“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身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1]618从这段文字中,格里尔生父女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爱米丽小姐处处都受到父亲的主宰与控制,可以说正是父亲的影响奠定了她一生悲剧的基调。在当时的南方社会,父权是绝对而不容挑战的,幼年的爱米丽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长大,也竖立起了死板的等级观念。他们父女自认格里尔生家族是当地的名门,即使是末代贵族,即使家道已经中落,但上层阶级的气势和尊严无论如何丢不得。所以,在爱米丽的父亲眼里,那些来向她女儿求爱的年轻人没有一个能配得上她,于是将他们悉数赶走。其实真相恰恰相反:格里尔生家族已经没落,只有虚有其表的贵族地位而已,富家子弟不屑与爱米丽联姻,而老格里尔生又不愿把女儿嫁给同样穷的人家,因此爱米丽年近三十仍未婚配。
  格里尔生先生在世时赶走了爱米丽身边所有的青年男子,断送了女儿获得幸福婚姻的大好机会,将女儿的全部世界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中,以至于当他去世以后,爱米丽也一直无法摆脱他的阴影,文中不止一次被提及的爱米丽父亲的画像便是最好的象征。在老格里尔生去世三十二年后,当杰弗逊镇政府当局组成的代表团来到爱米丽家中试图说服她履行缴税的义务时,他们看见 “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1]622;甚至连爱米丽自己也离开人世之后,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仍然被悬挂在停尸架上方,“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1]623仿佛还在监视着她。
  是父权的过度专制囚禁了爱米丽,她被父亲培养成了高贵的淑女,而南方传统中所谓的“淑女”无非是温顺驯良,对父亲或丈夫言听计从,个性中不可以有任何突兀之处。爱米丽除了顺从这种令人窒息的专制也并没有别的出路。父亲既是她前半生的生命中唯一的男性,也是她世界的中心。反而当父亲的去世给她自由时,她无法接受现实,拒绝承认父亲已死,意图“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男人”。[1]625她日复一日地活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渐渐连他那狂暴的性格和盛气凌人的举止也一并在爱米丽身上重现。不管是生活已经穷困潦倒时还是去购买准备用来毒杀情人的砒霜时,爱米丽小姐始终高昂着头,仿佛格里尔生家族的荣耀和辉煌仍在继续,即使镇上的人深信她已堕落到和一个拿日工资的北方佬公开出游。爱米丽小姐这种有意无意对父亲的模仿正是父权社会对她压制的体现,因为自幼时起,深植在她心中的价值观念便是父亲主宰一切,父亲的权威至高无上,她不敢也无力反抗。所以父亲死后,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该如何继续,只有倔强地欺骗自己像父亲仍然在世般活下去。
  三、荷默的抛弃
  荷默·伯隆,这个北方来的工头,是爱米丽生命里第二个男性。如果爱米丽的父亲尚且在世的话,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女儿和这种人来往的,因为荷默和爱米丽压根就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他“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用不堪入耳的话责骂黑人,无论何时人们在广场上的任何地方听见呵呵大笑的声音,荷默·伯隆肯定是在人群的中心[1]627。甚至就连镇上的人也认为爱米丽和荷默的交往极为不妥,说她是全镇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每每看到他们一同出游,就交头接耳地在背地里议论“可怜的爱米丽”。但是,爱米丽却一直都是高高地昂着头,她也许是真的爱上了荷默,也许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依附的人而已,失去了父亲的她需要有一个男性来主宰她的生活。每次爱米丽和荷默出游时,都是荷默握着马缰和马鞭来控制马车,正如同她父亲总是以手握马鞭的形象立在人们的心里,马鞭在这里象征的是权力和专制。可荷默只是出于对于老南方大家闺秀的好奇心在和她调情而已,他声称自己是个“无意于成家的人”,甚至很有可能是同性恋或者至少是双性恋,因为他自己说喜欢和男人来往。如此一来就意味着,爱米丽迟早会失去他。对于爱米丽来说,她害怕的不仅仅是失去一个情人,她更害怕被镇上那些原本就等着看笑话的人看见自己被抛弃的凄惨下场,而最让她恐惧的莫过于再次回到那种无依无靠的生活中去,于是她采取了死亡这种极端的手段把爱人留在了身边。
  其实爱米丽并不是自始至终都抗拒改变。在失去父亲后,她剪短了头发,和一个谈吐粗俗的北方工头公开出入,无视镇民们的流言蜚语,这实际上已经是对她原有价值观的背叛和对传统的挑战。在摆脱了父亲的独裁以后,爱米丽显然已经决心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这一次是荷默夺走了她快乐的机会。当觉察到荷默对她意图始乱终弃时,爱米丽异常坚决地将其毒杀,而她自己的生命也从这一刻开始停滞。唯一的一次大胆改变竟是落得如此下场,爱米丽只有回到自己那阴森的大宅里,只有在这里,她还可以为自己缔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从此之后,她几乎就再也没有走出家门,将自己彻底封闭在过去的岁月中。多年后,当上门拜访的当局官员见到她时,她看上去就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1]624如同狄更斯名著《远大前程》中那位在婚礼当日惨遭遗弃的郝薇香小姐,爱米丽的时间也停止了,永远停在了情人死去的那天,无论外面的世道如何变迁,她的世界都是一潭死水,幽深神秘,波澜不惊。   父亲去世时,爱米丽拒绝让别人带走他的尸体,可是后来终于妥协。但这一次,爱米丽成功了,她关上前门,与情人的尸体相伴共枕,不管是死是活,至少这个男人再也无法离开她。
  四、社会的压制
  尽管在《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体现了新旧价值观的碰撞和南北方文明的冲突,但不论是哪一种价值观,也不管是在哪一种文明中,这都是个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从来都是以受男性支配的角色出现的。这并非仅仅是由于男女在生理构造上的区别,还源于社会环境对这两种性别的不同定义和塑造。除了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西蒙·波伏娃又提出了“社会性别”的概念。女性并不是生就成为女性,而是被造就成女性的,她们在精神与身体方面并不见得与男性有着本质差异。
  “社会性别”的演变主要受制于外在于人生命体的社会文化因素,其结果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权力的分配关系便被掩盖成天命的自然分工关系。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就是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这种后天由父权文化训导形成的东西,长期以来却被父权文化解释成先天命定的东西,并进而成为剥夺女性各种权力的借口。[2]
  由此可见,在这种武断的父权话语环境下,无论何种阶层的女性都难逃被压迫被操纵的命运。所以,爱米丽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父亲,她是个顺从的女儿;对于荷默,她是个可以调情的女人;对于镇上的人民,她是“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8]629,却从来不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感情和意志的女人。对于爱米丽自己,虽然自命不凡的身份使她有意无意和镇上的平民百姓保持着距离,但她还是像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女性一样,始终试图抓住一个男人作为依靠。
  作为象征传统的“纪念碑”,爱米丽小姐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镇民们那并非出自善意的注视下,也许是格里尔生一家那高高在上的傲气让镇上的人心有不满,所以他们一直希望可以有机会怜悯爱米丽小姐。父亲去世后,人们听闻她无依无靠财产又不多,今后也将品尝到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反而感到高兴;她和荷默公开出游,人们目睹她“堕落”到不顾自己的贵族身份,把一个拿日工资的北方佬作为精神寄托,颇有些幸灾乐祸,同时却又担心她真的嫁给粗俗的荷默,让人们心中那旧时代最后的象征倒下,于是写信请来她的两个堂姐妹试图拆散他们;她买了砒霜,人们以为她可能遭荷默抛弃而想要自杀,甚至觉得“这是再好没有的事”。这些镇上的人们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爱米丽的幸福,他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出种种反应。人们对爱米丽的同情自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时始,然后随着她丧父和被弃而一步步加深,其中最深层的原因不外乎爱米丽小姐生命中缺乏男性的存在。因为当时女性仍旧处于从属地位,爱米丽的父亲和荷默对待她的态度无一不是这种视女性为附属品的态度体现,社会赋予她们的角色无非就是持家育儿。当沙多里斯上校编出一大套谎言以免除爱米丽的税款时,“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1]627他的瞎话。这句话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表露无疑。因此,单身独处的爱米丽小姐自然是值得镇民们同情的,生命中没有男性中心,她又如何能实现自己作为女性的人生价值。
  五、结语
  在这篇小说中人们从未见过爱米丽流泪,但这并不代表她感觉不到悲哀,她只是将泪水都封锁在心里,宛如她将自己封锁在大宅里。她一生顽固而偏执,拒绝进步文明所带来的改变,不惜杀死情人以达到和他相守的目的,这是她的悲剧。但这出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男权社会导演的,父亲对她的禁锢造就了她古怪的秉性,情人的抛弃把她推向极端的绝望,而整个社会那看似同情实则歧视的态度让她封闭了自己的后半生,从此再也不愿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的交集。在这个舞台上,爱米丽小姐不过是个身不由己的木偶,只能任由那些强大到无从反抗的力量操纵她演完自己那没有多少快乐可言的人生,这其实也是在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大多数女性不可逃避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威廉·福克纳,著.杨岂深,译.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A]//英美文学选读自学辅导[M].中文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17-630.
  [2] 孙绍先.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 87.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初具规模,与大多数乡土作家书写乡村的破败荒凉以及带有野蛮色彩地方风俗不同,废名坚持用冲淡、平和、浪漫的写作风格来描写乡村中最平常的人和事,带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感慨,以此表达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他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火神庙的和尚》在冲淡的牧歌风情下,讲述了金喜孤苦悲凉的一生。小说在诗化的风格下道出最沉重的苦难,于孤独寂寞中祈求心灵的超脱,蕴含了作者真挚的
期刊
摘 要:《欧阳海之歌》是金敬迈196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一部红极一时的作品曾被文坛推崇为时代的标杆。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部誉不绝口的作品隐含了极左思潮难以容忍的因素:主体的真性情与对官僚主义的质疑。由此证明,在高度一体化的写作语境下,知识分子的话语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欧阳海之歌》 主体真性情 质疑精神  《欧阳海之歌》是金敬迈1965年7月发表于文学刊物《收获》,同年10
期刊
加拿大多伦多最近被评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多伦多也是加拿大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这里环境优美,人们友善可亲,因为多元文化,在多伦多可以吃到或买到全世界各地最地道的美食、服装、家居用品。多伦多边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是全世界最大的瀑布,每年吸引百万游客来旅游。现在,来旅游的人数就更是剧增了,在旅游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咨询在加拿大置业的问题。加拿大汇金集团归纳并总结了近期客户们提出的关于在加拿大购房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为基础,分析《春分之后》的主人公——须永怪异的爱情观和爱情行为。须永实际上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他受疾病的影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消极、悲观的想法,不可能对千代子产生真正的爱情。  关键词:夏目漱石 弗洛伊德 爱情心理学  1912年出版的《春分之后》是夏目漱石经历了“修善寺大患”后创作的首部爱情小说,也是夏目漱石后期文学作品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其整个文学生涯中
期刊
摘 要: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篱笆》以悲剧的形式,描绘美国20世纪60年代黑人生存现实。其悲剧元素包括悲剧特征、悲剧英雄形象和悲剧抗争精神三个方面。这三者揭示了《篱笆》为何是一部优秀的悲剧,并且通过这三方面,威尔逊深化了作品的现实意义。《篱笆》以兄与弟、夫与妻、父与子三对伦理矛盾为悲剧内容,刻画出特洛伊这个悲剧英雄形象,表现出他敢于抗争的悲剧精神,并借此鼓励美国黑人找回自我、提高自信、奋起抗争,冲破
期刊
摘 要:欧阳修作为诗文革新过程中的领袖人物,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极具个性化的见解,并在诗歌创作中立足于自己的主张,追求平易质朴、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本文着重探究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文学理论 诗歌创作 平易质朴  欧阳修在文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部分文学理论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过于注重褒贬性。因此,客观评价欧阳修的学术价值,给予他一个
期刊
摘 要:学术界对《驯悍记》的主题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到底莎士比亚是在强调当时父权制社会对女性顺服的要求还是嘲讽这种压迫女性的社会规则。本文从莎士比亚的艺术手法入手,分析剧中“戏中戏”的艺术效果,以及凯瑟丽娜和贝恩卡姐妹性格变化的突转情节,揭示莎士比亚对高举伦理道德大旗实行性别压迫的父权、夫权的颠覆和嘲弄。  关键词:颠覆 突转 嘲讽  一、导论  学术界对《驯悍记》的主题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到底莎士比
期刊
摘 要:以“情”字为核心,从人情、爱情和诗情三个方面探讨李清照和舒婷的异同,从而使得这相隔千年的两位女性作家有了相似性,即:清影自照,舒汝娉婷。她们用自己的笔写出了最美的“自我”。  关键词:李清照 舒婷 人情 爱情 诗情  出生于1084年的李清照和出生于1952年的舒婷,唯一的联系之处也许就是晚了多个世纪的舒婷读过李清照的作品。但是,纵然如此,这两位女作家的经历和作品中却颇多相似之处。笔者以“
期刊
摘 要:华兹华斯一直被界定为“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因此,他诗歌中的对人性美的积极追求少有人关注。本文将以华兹华斯的三首诗为例来解读他对人性美的积极追求,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  关键词:人性美 积极 浪漫主义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歌谣集》(Lyric Ballads) 更是浪漫主义的开端的
期刊
《安家》杂志推出“2015寻找北京真豪宅”选题后,引起业内关注,一些自信的开发商纷纷找到我们,希望能关注他们的豪宅,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根本就难入法眼的“伪豪宅”,小编直接PASS了。  狙击伪豪宅并不是《安家》杂志的最终目的,惩恶是为了扬善,是为了弘扬先进、表彰优秀。大浪淘沙,剩下的才可能是真金。经过一年多的沉淀,《安家》杂志将“伪豪宅”选题发酵升级。  9月,《安家》记者们再次带着神圣的使命,一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