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勤耕耘潜心教研育桃李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对于教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过这样的希望:“要使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他的学生的榜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热爱知识,不知疲倦地探索新事物。”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张美兰老师正是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在教书育人和潜心科研的过程中,收获了专业的成长,享受着桃李芬芳的幸福。
  张美兰,河源市第三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张纯香工作室顾问、河源市督学。参与省、市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共6个,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各1个。2014年春率领数学科团队拍录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制作的39节微课参加广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同步课堂研究”获省级“优课”,课堂实录《三角形内角和》获省级“优课”,针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与四边形》一课设计的教案参评“特级教师上优课”,她本人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特级教师上优课”培养对象。撰写论文10多篇,先后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指导多位教师参加说课、现场课比赛等获省、市级奖励。
  张美兰老师,从学校学科带头人到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再到广东省特级教师,经历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与反思、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破”与“立”交替上升的过程中,她坚持“以学定教——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以“大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保持对问题的思考,以学生提出问题为课堂终极目标;采用以生教生的“小老师”汇报展示策略;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她在教育教学中边思考、边探索、边实践、边反思,一路前行,走向了专业化成长之路。
  一、自思自悟,教学起步
  1992年8月,张美兰老师被分配到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高浦岗农场学校任教。初出茅庐的她,被学校安排去参加源城区的中青年教师课堂评优课大赛。面对重任,她求助于教材、教学参考书,认真研读课标、解读文本、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反复试教,修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最终她被评为“优秀执教者”,这对刚站上讲台的她来说是一次莫大的鼓励。但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能很好地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尚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
  二、名师指导,初步塑型
  1993年8月,张美兰老师被调往河源市第一小学任教。为了让自己在短时间内站稳讲台,她一刻也不敢懈怠。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不断给她信心、耐心指导她上课的启蒙老师——广东省特级教师陈珍元主任。
  起初,她“模仿”陈珍元老师的上课方式。每天先听陈老师的课,再吸收内化,第二天再给学生上课。当年她第一次挑战校级公开课,试教前,陈珍元老师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她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她认真揣摩,小心尝试,甚至该用什么手势、哪种表情都一一演练给陈老师看。公开课最终得到了同事们的充分认可,她本人也对课堂的预设有了较完整的概念,但从中她也觉察出自己在处理教学细节时尚缺乏艺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资源。
  在“肯定”与“信任”中,连续三年,河源市第一小学给她提供了很多的发展平台,如为来自河源市五县一区学校的老师开课,受到领导、观课老师的高度评价。四年的磨课经历,让张美兰老师在模仿中脱颖而出,实现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转变。
  1998年7月,张美兰老师调入河源市第三小学任教,开始了新的探索……
  三、钻研探索,逐渐成熟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达到要求则需要教师探讨出更多的教学策略去组织课堂。为此,张美兰老师认真阅读《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等名师专著,观摩名师的课例。在学习名师的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她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自身的课堂教学现象和行为,不断地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以及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等。慢慢地,张美兰老师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模式:
  首先,每接到授課任务,她都先认真阅读课标,领会课标精神;读懂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研究学生的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其次,每节课前她都会认真思考“知识点的前后连接点”“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设计哪些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如何设计课堂练习”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地落实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使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经典课例《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张美兰老师先后于2010年、2015年、2018年三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从“谈话设疑——特例验证——动手操作——巩固应用”到“预习导学,引发课前探究——展开讨论,激发思考欲望——汇报分享,引发深度对话——解决问题,内化巩固新知——变式训练,深刻理解本质——反思回顾,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探究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在深度对话中归纳规律,在反思练习中深化问题,真正落实“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理念。就这样,她在不断的反思、探索、实践中完善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趣、实、活、严”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学校的赞誉,并于2001年9月被河源市教育局授予“市直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的称号,2009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2年9月被选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同年10月开始培训,2015年10月结业。
  四、潜心科研,超越自我
  多年的工作经历,令张美兰老师深信: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一)参与课题研究,边学习边摸索   自2003年开始,张美兰老师便积极投身于教研工作,先后参与了6项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其中,她作为数学科的主要成员参与“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带领数学科团队认真钻研、大胆实验、探讨出数学授课的新模式。2008年6月,此课题结题时,她作为主要成员上了一节展示课,获得了河源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但她并不满足,仍虚心地向前来观课的领导、同行请教,并在反思和完善教学设计后继续磨课,往深挖掘,往宽拓展,形成了新的教学问题:如何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数学有效课堂形成?
  (二)主持课题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问题就是课题。张美兰老师于2010年6月申请主持市级课题“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促进数学有效课堂形成的研究”。研究与实践期间,她带领团队对每个模式环节进行探讨、实践,总结出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策略。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个“骨架”逐渐有了“血肉”,但张美兰老师发现,班里的优等生与后进生两极分化严重,时有合作热情不高的情况。通过认真观察、反思,她发现原因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投放不合理,有时过于简单,有时又过于复杂。那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大问题”才具有引导性与探究性?如何才能真正地落实“以学定教”?
  在她苦寻名家指点时,机会来了!2012年9月,她通过竞选被定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研修期间,张美兰老师聆听了10多场国内外教授的学术报告,参与了多次名校与名师跟岗学习,经历了学习与积累、实践与反思、研究与超越的过程。之后,她再次申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山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深度研究》,并于2013年底开始实施研究。在对以前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进行审视后,张美兰老师发现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后,张美兰老师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观摩名师的课堂实录,研读名师的专著,查阅同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她的团队把研究内容确定为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与投放、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及如何监控、合作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张美兰老师对以上研究内容已形成了一定的策略,但在创设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如何精准提炼与投放小组合作学习的“大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完成“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与如何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深度对话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的困惑,急需突破。
  (三)名师引领,拨开云霧
  正当张美兰老师感到迷惘之际,2014年,她外出学习观摩了全国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课例。随后,她购买并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专著——《“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她惊喜地发现,黄老师团队研究的“大问题教学”成果可以为课题研究的困惑拨开云雾。于是,她带领数学科团队参与黄爱华和张文质两位老师主持的“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究。
  1. 勤研修
  张美兰老师带领团队反复观看黄爱华老师的8节课例,带领团队积极参加黄老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坊研修,认真实践、反思,并于2015年10月16日邀请黄爱华老师到校指导,观摩了黄老师执教的《数的加减法》,聆听了他对本校老师执教的《密铺》课例的评析,见识了“以学定教”教学理念下的“大问题教学”课堂;理解到“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领悟到设计“大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部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盲点、疑点、重点、难点,一步一步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好脚手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2017年6月15日,张美兰老师再次邀请黄老师到校指导,针对利用“圈(圈出关键词)、拎(拎出要点)、画(画出教学流程图与板书设计图)”进行研读文本主题研修。随后,张美兰老师带领课题组成员先后四次参加黄爱华老师工作坊的研修。其中,她与杨秋芬老师于2017年7月参加黄爱华老师与张文质老师组织的课题指导教师的研修培训,最终获得两位老师的认可,被授予“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课题指导教师的称号。
  2. 勤实践
  有了名师的引领,有了努力的方向,张美兰老师信心更足、干劲更大。她率先垂范执教《乘法分配律》研讨课,针对五个不同课堂的生成资源,她能智慧地采用不同的引导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其内涵,课后分享自己是利用“圈、拎、画”来研读《教师教学参考书》与课本的。同时,她还利用思维导图软件画出教学流程图与板书设计图,让课题组成员体会名师的做法,让他们明白作为一线教师一样可以尝试、践行这种教学方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团队的教研热情。此外,她也带领团队积极实践。一是分内容定主备课人。以科组为单位,每一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内容选出主备课人,由主备课人先进行文本研读、科组汇报、科内讨论与调整,各科任教师再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与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自主备课、上课,课后进行反思,最后整合出最优的教学方案上传到学校网站的“教学翡翠”栏目供大家浏览和参考。二是同科组每学期针对一个教学板块进行研讨。目前已围绕“几何教学”“计算教学”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张美兰老师先后上了《认识三角形与四边形》与《分数乘分数》6个课时的研讨课。各科组通过研读文本、预设教学方案、试课、议课、磨课,探索出适合这两类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3. 勤探索
  “大问题”关注问题的“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大空间”。这个“大空间”不只是指学生获得了研究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还包括他能拥有讲台,获得自主表达、对话的机会。为此,张美兰老师于2017年9月又领着数学科组老师加入黄爱华老师“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的子课题——“‘课堂小老师’培养策略”的研究。在“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促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养成主动研究、自然交流、自信表达的习惯,并成为一名乐于分享的“小老师”。张美兰老师每学期确定一个小主题、小目标来进行研究,分别进行了“课堂如何培养小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更自信更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研究。目前已全面铺开尝试研究并小有成效:“小老师”在课上能够自信、大胆地分享自己或小组的观点了,而其他学生也能够大胆地进行质疑与补充。并在中高年级开展“小老师”讲课比赛,培养了一大批“小老师”,初步实现了“以生教生”的课堂目标。数学科组老师已形成了“以关注生命、问题为导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老师分享,生生间与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探索出“建构有效的合作学习的过程策略”:多元自主学习(阅读文本、生活调查、媒体查询、亲子合作自学法)——自主发现探究问题——共商设置合作问题——多形式合作探究(自由畅谈、层次交流、接力交流)——“小老师”汇报研探问题(小老师话语系统)——解决与延伸问题——三维度小组与个人评价。以上策略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探讨出来的《对山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深度研究的课题成果报告》被《小学教学参考》录用,计划在近期发表。   五、一路一带,携手前行
  作为数学科教研团队舵手,张美兰老师从不停歇,一路前行:2014年春率河源市第三小学数学科组全体教师一同研究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参与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中“同步名师课堂”活动;带头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师用书等;了解微课的特点与制作方法;思考如何整体把握教材、深入解读文本,如何读懂教材上的每一幅图片、每一句话、每一个符号,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等。通过自主备课、集体研课、多次磨课等实践后,录制了39节微课和课堂实录。39节微课获得省级“优课”。张美兰老师的倾情付出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2016年3月,她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2017年12月,她被推荐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特级教师上优课”培育活动,成为42期“特级教师上优课”中27位教师之一。在张美兰老师的用心栽培与引领下,学校数学科组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就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与名师。近三年来,学校六年级学生在市直小学知识水平测试中均获得了好成绩。
  2016年2月,张美兰老师借调到市教育局督导科作为新一轮的市直小学(幼儿园)责任区专职督学,率队负责市直四所小学、一所幼儿园日常督学与专项主题督导。她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结合各项工作的实际特點,提出许多教书育人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提出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无私地分享河源市第三小学“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的教育模式;分享数学课上如何实现“以学定教”,如何有效地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与如何培养学生发现、提出、探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科研成果,受到各校领导、老师的高度评价,认为她的督导工作真正做到了准确“把脉”,精准“开方”,有助于各校完善各项工作。基于其工作成效,2017年,张美兰老师被河源市人民政府督导室聘为“河源市督学”,并被推荐为广东省督学。
  此外,张美兰老师还积极参与了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走进乡村教育活动。2016年3月,她在湛江雷州市和徐闻县执教《分数乘分数》;2017年4月,她在清远连州市执教《密铺》一课,进行示范带学;她先后在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心小学、大湖中心小学与紫金柏埔中心小学开展讲座《设计生命化大问题教学结构的三部曲》;她也在河源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县区种子教师)培训工作中承担讲座与授课任务。
  一路前行一路歌,26年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张美兰老师始终充满自信;面对所获得的荣誉,她将更加努力;面对学生求知若渴的目光,她将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摘 要:“教书”与“评书”在表现形式上多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吸收评书艺术的有益成分,对于激活历史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巧妙运用评书艺术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即坚持用“梁子”,把握课堂提纲;巧用“入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用“扣子”,制造课堂悬念;注重“评论”,收获心得;善用评书人的语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积极变革课堂模式,提出了“引、展、探、评”四大课堂环节。其中,“展”与“探”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效结合“展”与“探”两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文章以复习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背景探究为例,阐述“展”“探”结合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展”“探”结合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必须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文章以《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途径,主张教师通过分析概念、运用史料、多角度分析材料、构建知识体系、师生交流互动等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思维;培养策略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培养历史思维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历
期刊
摘 要:“情思历史”课堂从情境出发,将历史课程知识问题化,在层层推进的问题的诱导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深刻性、灵活性、变通性,最后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目的。文章主要阐述了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的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体西用”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微课;情思历史;中体西用;教学实践  “情思历史”课
期刊
摘 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东小学制定了文化德育建设方案。学校具体从落实和合教育特色品牌的理念体系、构建和合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实施“三研三学三导”课堂模式、实现特色项目的个性化、塑造诗意的校园文化、开设家长学堂等六个方面着手,落实文化德育建设,从而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
期刊
摘 要:“学生展示”的课堂教学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章结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论述了利用“学生展示”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的策略。具体包括:通过“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进一步整合知识;通过“学生展示”多角度发现问题。最后,文章还就“学生展示”在此次复习课中存在的不足及获得的启示进行了阐
期刊
摘 要: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底色,是全体师生日积月累而留下的痕迹,最终归结在以文化人上。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珠海市南屏中学的实践是建立在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基础上的文化建设,围绕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文化标识建设等方面创新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师生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努力。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珠海市
期刊
摘 要: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形成了“关注学生心灵,润泽生命成长;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多种能力,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中,笔者主要利用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故事和诗歌、竞赛、物理学史、音乐、树立远大理想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培养,并注重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化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立足三个教学支点——“基于教学主题意义,融入家国情怀”“基于鲜活史料,寻找合理的角度,滋养家国情怀”“基于现实联接点,升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历史;文化史教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应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提供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机会。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相关的学习用具,文章以《有趣的平衡》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挑选和利用学习用具,方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获得直观的感受。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究活动;学习用具  一、研究背景  根据教材要求,在《有趣的平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