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经典诗词 提升学生人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什么?
  诗是一杯香茗,诗是一坛尘封的老酒,诗是一曲旷野的天籁之音,诗是诗人栖居的精神家园……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浩如烟海。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孩子的启蒙教育就充满了朗朗诗声;学校教育中,古典诗词也成了每个年级必不可少的教学素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七—九年级古诗文阅读的教学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可见古诗词教学强调了诵读鉴赏,强调了审美怡情。教师如能借助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感知诗人,让学生浸润在诗的意境中吟咏感悟,理解内化一些诗词佳句,学生一定会在诗的艺术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思想情操,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人格。
  
  一、感知诗人,陶冶思想情操。
  
  在中华诗海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诗星,“初唐四杰”、“李杜”、“王孟”、“元白”、“韩柳”、“苏辛”、“词中二李”等等,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大家,这些骚人墨客除留下了很多博大精深的传世佳作外,他们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也令我们倾倒。他们思想深刻,志存高远,有着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他们不仅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是中华民族一个个永远不灭的精魂。了解感知他们,可以在我们心中树立起学习的丰碑,使我们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从而提高修养,完善自我,陶冶思想情操。
  (一)感知诗人,我们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好多光照古今、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有着不平凡的坎坷经历,丰富的人生使他们更易有感而发,他们把个人的理想抱负、悲喜情愁付诸诗篇,既作精神寄托,又以之砥砺后人。
  如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却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终生不受朝廷重用。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其词多写壮志难酬之情、爱国匡时之志,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即生前死后都要留下为祖国为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如此报国之心不衰,真是“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这样的爱国激情怎不令我们深受感染!
  再如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曾有过“快意八九年”的游侠生涯。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一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最后定居成都草堂,贫病而卒。杜甫在这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目睹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倾泻进诗篇,独独不怜惜个人的痛苦,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让我们为他这种不顾自身的穷困潦倒,却为天下寒士祈愿的济世救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人格深深震撼。
  (二)感知诗人,我们要了解诗人身处的历史时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品性。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诗人。
  (三)感知诗人我们还要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因为诗人本身个体的性情相异,故流诸笔端的文字风格不一,或雄浑、或典雅、或洗练、或含蓄、或豪放。例如曹操诗风雄浑苍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吟诵这样的诗句,不仅激发起我们神奇的想象力,也会开拓我们的胸怀和气度。李白诗风豪放,格调昂扬,一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呐喊,亮出的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这样的洒脱乐观,绝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大有“君子坦荡荡”之风,这种豪迈之气实在令人叹服。李清照词风则婉约凄切,其前期词作恬淡婉约,反映了大家闺秀波澜不惊的生活,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悠闲;后期比较凄切,源自国家战乱、丈夫离去的悲哀,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引多少读者掬一汪清泪。词人将肺腑中的真情,欢愉与悲愁,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二、品味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或生活图景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简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的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并引发共鸣的关键。品味意境,重在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发挥联想,放飞想象,只身进入诗句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
  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要想象自己正身处于这样的意境中:山村秋天的黄昏,空明澄净,清新纯美,一阵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月光透过松枝,斑斑点点洒落地上,山泉叮咚作响,水底沙石历历可见。翠绿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要回家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打鱼的人们晚归了。周围的景色多么清新宁静、生机盎然而又祥和优美啊!吟诵着这样的好诗,沉醉于这样优美的意境,顿时感到心灵变得纯净空明,心底油然生起对山水田园美景的热爱之情。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寥寥数语,创造出伤感的别离意境。看着渐开渐远的画面,驰骋想象,画面中的岑参俨然成了自己,自己正徒步走在朔方雪地里送别友人:漫天大雪中送别好友,送了一程又一程,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两人牵手依旧,不忍言别;山回路转,友人渐行渐远,马背上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仍伫立在风雪之中目送,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看见雪地上留下一串长长的马蹄印,看着人去路空,不禁泪落衣襟。出演这么凄美的惜别情节,让人觉得友情弥足珍贵,须倍加珍惜。
  意境美包含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壮观的自然之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是清新、宁静、安适的农村生活之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深沉的乡情之美;“烟笼寒水月笼沙”是朦胧的艺术之美……为了真正让学生品出意境美,课堂上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或配乐作声情并茂的朗读,或多媒体画面辅教,或发挥个人想象大胆描绘创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探求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三、吟读佳句,确立价值取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经典诗词中的圣贤先哲,其至德至言,虽经过岁月的淘洗,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感到齿颊留香。理解内化这些育人醒世、流传千古的名句警句,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千淘萬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刘禹锡从贬谪生活中获得的深刻感受,它启示我们,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我们,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不停攀登、努力向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昭示我们,要学会“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国家为人民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妇孺皆知,它告诉我们,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我们应用一生去回报父母那如春日暖阳般的厚爱;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为我们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虞世南,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赵翼;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我们品读这些脍炙人口而又耐人寻味的诗句,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能得到深刻的启迪,常思常悟,就能成为人生路上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精神食粮,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它就能给我们以鼓舞和激励,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长期以往,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著名国学家季羡林说过:“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语文界同仁们,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鼓励孩子们捧读经典诗词,吟诵诗词佳句吧。
  
  夏月中,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其他文献
沉木和漂在水面的石头  都是寂寞,是水为燃烧善后  废墟中人间事,满头冰雪  草木以灰烬的秘密为食  孤峰平静,波浪版本不一  镜子的后遗症,是空和深不可测  没有一种蓝,能满足  水中这片天空的愿望  雪停了,風也停了。白色事物  现在是心灵的一部分  它们潜入山峦漫长的睡眠  暗冰  暗自藏起锋刃  把悲伤还给悲伤  必须低语着走过  越来越窄的路  不在痛苦中  也不在欢愉中  而是走在遗忘
在古诗词中,以梅为题的作品很多,更由于梅花有早梅、新梅、老梅、枯梅、古梅之分;岭上梅、山中梅、竹里梅、水中梅、月下梅、雪中梅之别,使得文人墨客在观梅、赏梅、寻梅、探梅、忆梅、梦梅之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怀。    一、以梅比喻操守人格    梅花以其傲雪赛霜凌寒怒放之品性,历来被视为人格骨气之象征,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如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写过一组著名的咏梅诗:  梅花绝句(一)  闻道梅花圻
试卷评讲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试卷评讲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否,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考试的成败。教师评讲试卷,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是让学生明白“考我什么”,是将学生被动地埋头做题变为主动地审视答题,因此让学生每做一份试卷,每听一次评讲,都能巩固知识,领悟道理,开拓视野,掌握技巧,提高应考能力,这才是评讲的收获。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中考要求,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讲评试
落雪  如果再仔细一点  你会看到  它从一片叶子跳到另一片叶子  落在煤火炉里  它便从火苗里掉出来  穿过冬日的清晨  停顿于第一缕白烟  对着你笑,轻轻  此时,雪刚好落在  你八岁那年住过的小镇  阳光渐渐出来  独自走在老街道  这样的时辰  每年只有一次  地下室  一整天,我都待在地下室  月光透过顶棚  落在停车场的水泥地面上  宽阔的黑暗吞下我的悲伤  人们说,明天  将会有一场
六月(外二首) 流泉  悄悄埋葬少年的弹弓  让麻雀们毫无顾忌飞跃在旷野的草垛间  慈悲重返额际  万物照临,收回猎杀的野心  青色被风吹走,一些墨汁黏稠  泼洒在老去的门环上  母亲是菩萨  迟到的修行,刻满了她的忠告  你好,六月的草籽  铁砧上被赦免了无数次的羞耻之心  消解  请允许我  用尽尘世之光,让一条  指向不明的路,提前  被黄土埋没  我愿腾空全部的悲欣,以承接剩下的  那一部
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应当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一、教师应转变教材观    教师不是教材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教材主动积极的“抉择者”,教师不是教材不折不扣的“执行者”,而应成为驾驭和改造教材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去“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教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道具”来辅佐教学,而不是把教材作为一种“产品”去“消费”。教师应当
感情真挚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唯有情真、情深,作者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泉,没有真情,这泉就会枯竭。作文源于情感,好作文源于真挚的情感,也可以说真正的作文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种没有真挚情感的作文,就好比一个人,失去活力,失去精神,乃至于失去灵魂,这样的文章即使“造”出来,也会叫人生厌、作呕。   那么又如何从生活中去积累和培养真挚的情感呢?又
“文贵出新”,新就是写人之所未写,发人之所未发。创新是作文的生命线,是作文不断追求的灵魂。那么,如何使作文创新呢?    一、拟题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而且关系极大。如果能拟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无疑会使作文锦上添花。如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就直接以“音乐”为题目,这样从一开始作文就走向平庸。反之,如能灵活巧妙运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性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那么,如何实施创造性教育?这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新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一、导入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維空间    (1)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非评价性的客观材料,让学生自己根据材料,对照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比如教学《故都的秋》,科学合
天空如幕,词语在快闪、挪移  真实的布景却存在于躯体之内  它们已悬置多年,你只是猛然发现  它们可以由石头、流水、柴门和婆娑的树影构成  每一个人代表不同的朝代和人间复杂的喜乐  当然还有悲伤、犹豫以及不能及里的虚词、代词  你选择了流水声、氤氲的水雾、鹤的原型  你要宣告一条河流,并承认它的源头和远方  所以,你微微地抬起头  把目光尽可能高出记录者的镜头  并忽略刚刚从自设布景中撤回的朗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