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 以情塑人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为铸就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披文入情,以情感人,以情塑人。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策略 文本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让学生对迅速感知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益。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实物演示、饱含感情的教学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演体会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如以往在学《背影》一课时,学生并未感受到作品中浓浓的父爱,反而感觉很可笑:不就是买几个橘子吗,有什么可感动的?现在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请学生唱一首流行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朴素的歌词、深情的旋律使学生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受着母爱。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再读《背影》就容易被“父亲”在祖母去世、自己失业、家中光景惨淡、事务繁忙等情况下,还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并艰难地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行为所感动,就容易感悟到作者为何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和内疚、悔恨之情,就容易感悟到父爱的平凡与伟大,就容易感受到生活中自己也同样被父母关爱着。
  二、注重诵读,体验情感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实现情感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一)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
  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组织大家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二)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
  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如教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时,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讲读,积极思维,闭目遐思,展开想象。这样,学生眼前便浮现出一幅北国雪景图:辽阔的北疆旷野迷茫,玉龙狂舞;天寒地冻,粉妆玉砌,滔滔黄河。偃声息威;逶迤群山,游若银蛇。雪霁日出,红白交映,这是何等绚丽而又壮观的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山河壮美的意境之中,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这情;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词感奋与感伤的双重感情色彩。就需师生逐句反复品读,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昂扬之志,却又涌动着失意之苦,难言之隐无奈之情。引导得当,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诗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的,也完全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的双重感情。
  (三)在对比诵读中体验情感
  对比诵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变化,人格的高下。如拿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来比较诵读,就可以看出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看法和所寄托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杜诗主要是借古抒怀,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而王诗则不同,他比较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一史实,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前者。
  三、读写结合,培养情感
  写作实践既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又是独立的语言训练必由之路。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的。如在结束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一课的学习时,教者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让学生和老师竞赛说说自己身边的感动。如此,学生不仅能深切地体会到归有光的思念亲人之感情,还能更理性地对待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最本真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深深的感知和引发。教师唯有深度体验和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内涵,运用好“情感教育”这把钥匙,使学生走入文本,引导学生入乎其内,以达感知,出乎其外,以达观知,真正实现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内涵的深度对话、积极共鸣,借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世界,收到教学与教育的双赢。
其他文献
一、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体现人文情感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担负祖国未来重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青少年素质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的关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要求做一名老师要有爱心、有事业心、有进取心、有宽容心、有博爱之心。  
期刊
【摘 要】评价称为“指挥棒”,是指它的导向功能。评价,不仅仅是告诉,还是对沉睡潜能的唤醒,对封存记忆的激活,对幽闭心智的开启,对囚禁情愫的放飞……作文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必须尊重多元智能,构建“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追寻“唯美诗化”的评价艺术。  【关键词】多元 多维 多层    现状点击 20世纪已成历史,但以“灌输”为内核的陈腐教育理念仍顽固地盘桓于许多教师脑中。作文评价长期面对一个“读者”
期刊
《古诗十九首》皆东汉末年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的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就是它的来源概说。这些诗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恨和下层文人的落魄失意,既有“思”又有“叹”,这也是他们的几乎全部主题。   “思”  “思”,并非“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它指的是诗中所抒发的“思念之情”。这一抒情主题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多很细腻的表
期刊
【摘 要】在实施新课标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索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平等对待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学习氛围;开展民主教学,构建探究创新语文课堂新模式;指导语文实践活动,开拓学习视野。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 尝试与体会    小学语文是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
期刊
【摘 要】政治课是一门艺术课,上课的老师虽然只有一个人,但是它却是一个应该集众人之力共同谋划而成的经典之作。围绕集体备课对于政治课堂的积极意义我们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治课 集体备课 时代 积极意义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老师都充满了热情。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如果教师想系统地掌握教
期刊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自主地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围绕探究专题进行的,它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营造 探究 天地    初二刚刚开设《物理》这门课,这一册物理教材的学习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
期刊
【摘 要】在公民教育实践中,在行与思的基础上,学生领悟了“公民教育实践”的真谛,通过关注、行动、付出、合作来培养未来公民的能力与素养,“公民教育实践”融入了学生的血液,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公民 活动背景 实施步骤 浮现出的问题 展望  康有为在《大同书》乙部第三章说:“凡未辟之岛皆为公地,居者即为公民。”可见,在封建制度摇摇欲坠之时,公民的概念在我国就已经萌生了。《中华人民
期刊
【摘 要】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应该具有明确指向教学目标、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特征。提问应明确指向教学的目标任务,分析知识水平层次的类型,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适度开放,体现思维容量。课堂提问还要将问题融于再现实的情境,表述简明易懂。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 提问  一、精准分析知识的起点,有效提问的必备  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数学教师课堂,每五个问题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
期刊
“探究”一词伴随着课改之风吹进了每一个校园,它使孩子们走出了单调的课堂,在广阔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结合个人教学案例,浅述如下。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呵护童心立桥柱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唯有学生爱上探究,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