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学科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学科,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是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本文针对计算机教学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1、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1.1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相适应,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社会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培训为特色的指导思想。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导入,知识和理论,是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知识,并将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选择辅助教学用书
根据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参考书,课外阅读书,实训指导用书等,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2、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的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动画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鼓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3、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启发创造思维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交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创造从问题—“任务”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任务”的实质,启动他们创造思维。例如:在讲到3DS MAX建模时,给学生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创建一台收录机模型,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在建立这个模型时,需要用到几种几何体,最后让学生通过前面讲到的知识点来建立此模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最大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5、利用计算机网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询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6、在上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上机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习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师应高效的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如在上机课前对上机学习做出明确安排,明确每次上机学习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7、结束语
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关键。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创新思维为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成长为新式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沈军飞 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教学与管理,2005
[2]吴书春 双基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作文周刊(教师版),2008
[3]童智慧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J]考试周刊,2007
作者简介:周博沙(1984.02.01),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学士、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及网络技术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本文针对计算机教学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1、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1.1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相适应,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社会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培训为特色的指导思想。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导入,知识和理论,是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知识,并将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选择辅助教学用书
根据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参考书,课外阅读书,实训指导用书等,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2、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的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动画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鼓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3、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启发创造思维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交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创造从问题—“任务”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任务”的实质,启动他们创造思维。例如:在讲到3DS MAX建模时,给学生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创建一台收录机模型,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在建立这个模型时,需要用到几种几何体,最后让学生通过前面讲到的知识点来建立此模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最大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5、利用计算机网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询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6、在上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上机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习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师应高效的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如在上机课前对上机学习做出明确安排,明确每次上机学习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7、结束语
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关键。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创新思维为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成长为新式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沈军飞 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教学与管理,2005
[2]吴书春 双基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作文周刊(教师版),2008
[3]童智慧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J]考试周刊,2007
作者简介:周博沙(1984.02.01),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学士、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及网络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