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他去做条“鲶鱼”吧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开学已经有几天了,但各班陆续还有新生转来。那天走到教室门口,竟然发现平常沉闷的教室异常热闹,仔细听了才知道,他们正在热烈讨论班里要来新同学的事。什么是男的还是女的呀,长得漂亮不漂亮呀,学习好不好啊,从哪转来的呀等等。我还在门口遇到了几个急着想出去看看新同学长得什么样的学生。
  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异常兴奋的脸,我不禁心头一动。想到了那个有关“鲶鱼效应”的故事。挪威一家远洋捕捞公司发现存放在水槽中的沙丁鱼不喜欢游动,导致半死不活的鱼和冷冻的鱼一样丧失了鲜味。直到几年后,他们才解决了这个难题,办法其实很简单:在每个水槽中放进一条鲶鱼,原本懒洋洋的沙丁鱼一看见新来的鲶鱼,立刻感到威胁,迅速游动起来,于是整个鱼槽都重新焕发了生机。
  长期以来,我一直为班里沉闷的气氛和不思进取的学习态度所困扰,任课教师都认为这个班学生智力不错,很有潜力,班主任管理也很严格,但整个班级就是气氛沉闷,缺少活力,班级的学习及其它活动都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现在有办法了,对!就让新来的同学去做条“鲶鱼”吧!
  考虑到新来同学在原来的班级可能也只是一条“沙丁鱼”,所以我想首先应该先让他成为一条“鲶鱼”。培养“鲶鱼”,激励就是“养分”。转学对孩子来说,往往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孩子潜意识里也会想尽量做好,在新同学和新老师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抓住这一时机,新来的同学只要有好的苗头,我马上抓住这个闪光点,在班内大力渲染,予以热情洋溢的表扬,让新转来的孩子看到光明的前景,产生充足的动力;前进的过程中,我时刻关注“鲶鱼”的成长,不断地给予肯定和帮助,为他任何一点进步而喝彩,关键时刻为他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鲶鱼”终于发挥他的效应了。同学们在我对新同学的大力赞扬下震撼了,甚至嫉妒了,新同学成绩的不断提高使排在他后面的同学感到羞愧,萌生奋发之意,也使他前面的同学产生压力,使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想。新来同学真的就象“鲶鱼”一样,逼得班级其他“沙丁鱼”游动了起来。自此以后,班级里就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在班风上、纪律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当然,“鲶鱼”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时有些散漫,有时有些调皮。所以我一边在班级把他培养成“鲶鱼”,一边还要对他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成绩的激励下,在同学和老师关注的眼神中,新同学的成绩越来越好,到学期末,他的数学单科成绩已是班级第一名,而我所带的班级总体成绩也居于年级前列。许多同学都说:“因为有了他,我们的学习有一种紧迫感”。
  新同学的到来带动了整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巨大进步,但当时如果把他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新转入的同学,那么不光他个人不会有进步,更不会起到“鲶鱼”的作用,也就没有了班级整体的进步。
  (山东东营市育才学校高艳)
其他文献
在教学《茂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时,无意中发现:语文教材中50首古诗必背中居然还选用了他的另外两首诗《望岳》《春望》,仔細一推敲,不由得暗自叫好:这三首诗正概括了杜甫青年之时的豪情满怀、壮怀激烈,中年之际的忧国忧民、心系国度,垂老之际的悲哀颓唐、生活窘迫。  书中选了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茂屋为秋风所破歌》,无暇顾及诗歌内容,三首诗歌的标题就带给我深思,直觉告诉我,从标题的遣词,标题的意蕴,乃
“不,当时我刚好人在国外,没机会看英国报纸。我这礼拜回来后,才知道你们碰到了奇异的事件。”菲利普·特伦特说。  罗德上尉身材瘦小,肌肤略带褐色,正在拆解一台自动电话机,那需要精密技术,同时也是被禁止的工作。他放下手边工作,伸手取烟。在肯普山俱乐部的办公室里有扇大窗户,可看到高尔夫球场上的第十八洞果岭。他一边回想当时的景象,一边远望绿草如茵的斜坡。  “你说那是奇异事件?”上尉将烟斗填满,“也有人这
一、物体做功问题  例1 张根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功3000J  B.做功100J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  错解1对球做的功为:W=Fs=120N×25m=3000J  故选A  错解2对球做的功为:W=Gs=4N×25m=100J  故选B  剖析错解一的错点是认为力F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