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wanlebuxing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不同国家与学者的多方关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准确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还能为培养与发展教师信息素养指明方向。各国已相继发布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框架或标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研究通过对国际典型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意见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开展相关评估实践,以期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信息素养;评估指标;评估标准;中小学教师;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8-0078-08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下日益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日益复杂的教学问题,使得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浅层应用,信息素养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提出开展“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明确要求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2019年3月,教育部进一步要求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新机制。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深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开展评估有利于全面掌握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供决策支持。
   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是开展评估的重要基础,2020年2月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研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本研究从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国际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挖掘教师信息素养核心要素,结合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意见和一线教师实践经验,研制了一套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该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实践,以期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信息素养起源及内涵
   信息素养起源于图书馆素养,其概念于1974年被首次提出,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将其视为一种使用信息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将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与完善,将明确信息需求、查找信息、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等能力作为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间,并被广泛认可和使用,其后关于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数是对它的继承与丰富。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从信息素养内涵出发,结合教师的角色特征进行阐述,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公民信息素养,还需要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信息素养。例如,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应用和评价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包括意识、文化、技能和道德四部分;还有学者认为教师需要掌握解读、批判及利用信息与媒介开展教育活动的技能,包含信息分析辨别能力、媒介知识及使用技能、师德和教育责任、信息批判及创新能力等。虽然当前学术界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还未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学者对其重要组成要素已达成基本共识,即对信息的感知和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有效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遵守道德要求和准则。
   (二)教师信息素养相关框架和标准
   为准确把握与科学指导教师信息素养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教育部等各国机构都已颁布了与之相关的评估框架或标准。本研究从总体目标和指标内容两大维度,对典型的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在总体目标方面,虽然各评估框架/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有所差异,但大部分评估框架/标准的总体目标都涉及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方面。其中,推进信息化应用是指丰富和深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应用,包括丰富教师的教学及领导力实践、同行交流两部分;促进教师发展是指利用技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能力以及领导力的发展。在指标内容方面,上述框架指标内容主要涉及意识、知识、应用、伦理安全以及持续发展五个方面。意识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社会中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感知和认知,包括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意义;知识是指教师为顺利开展信息活动而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应用是指教师将信息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问题解决,涉及教学方方面面的信息化应用;伦理安全是指在信息使用过程中教师在遵守一定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个人和学生的信息安全;持续发展指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促进自身多方面能力发展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
   (三)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相关研究
   虽然我国还未提出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估框架或标准,但已有较多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提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现状。如焦中明等从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与收集、信息处理与分析、信息的教学应用、信息交流评价及創造、信息安全与伦理道德六个方面调查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状况,发现农村教师在信息处理与分析、信息创造方面明显不足;李晓飞等从信息需求意识、技术知识与能力、信息获得方法、信息化教学水平四方面调查教师信息素养,发现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应用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杨琰等从意识、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四方面来衡量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水平,发现教师对信息的接纳度较高、信息知识结构合理、信息伦理自觉性高,但是信息应用能力欠缺5;马欣研等人认为要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状况,不仅需要调查公民信息素养包含的信息意识和知识,还需要分析教师角色特定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社会责任0。总体来说,虽然不同学者对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的维度各异,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是大多数研究所认可的量化分析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状况的关键指标。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构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和研究开展深入分析,挖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核心要素,经过指标的发散与收敛,构建指标体系初稿,进而征求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专家(高校专家、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修正与完善指标体系,最后测算指标权重。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1.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要素分析
   基于对典型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和研究论文的分析,本研究梳理归纳了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相关要素。其中,典型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来源于前文提到的7个框架/标准,相关研究论文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库。本研究运用“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师”等关键词进行组合查询,从中文核心期刊库中检索出2009-2019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共373篇,筛选出与教师信息素养要素和指标相关的论文88篇,其中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论文32篇。通过对典型教师信息素养相关评估框架/标准和研究论文中提及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本研究归纳统计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及其子要素。通过统计各核心要素及其子要素的文献比例,剔除边缘化的要素(提及该要素的框架/标准和论文的比例均小于50%),即信息责任意识和信息创新意识,最终得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5个核心要素和22个子要素(如表2所示)。其中,意识涵盖了信息辨别意识、信息感知意识、信息应用意识和信息情感态度4个子要素,知识包括信息基础理论知识、信息基本技能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操作知识3个子要素,应用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创造、信息整合等7个子要素,伦理安全包括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相关法律和信息安全3个子要素,持续发展包括持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发挥示范作用和促进学生发展5个子要素。
   2.指标抽取、发散和收敛
   指标抽取过程是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将核心要素和子要素根据所属关系分为两个级别,并通过规范描述将要素抽取为契合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具体指标,核心要素被抽取为一级指标,子要素被抽取为二级指标。例如,5个核心要素被抽取为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和安全”以及“信息能力持续发展”;子要素“信息辨别意识”被抽取为二级指标“信息敏感性”;子要素“信息基本技能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操作知识”被抽取为二级指标“信息技术知识”。
   指标发散过程主要是根据评估的可操作性和指标涵义对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分解,进而形成三级指标。例如,信息敏感性包括对信息的识别判断和信息应用潜力的认知等,则二级指标“信息敏感性”可发散为“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优化教学的潜力”和“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力”3个三级指标;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化环境相关知识、工具软件操作知识以及信息获取等流程的方法,则二级指标“信息技术知识”可分解为“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熟悉常见的工具软件”“熟悉教学相关软件”“熟悉常见管理软件”“掌握常见的信息获取方法”“掌握常见的信息管理方法”“掌握常见的信息评价策略”和“掌握常见的信息交流方式”8个三级指标。
   指标收敛是指修改和删除含义重叠或与所属上级指标关联程度不高的同级指标,以达到同级指标相互独立并与上级指标涵义一致的目的。例如,“信息敏感性”包括“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优化教学的潜力”和“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力”两个三级指标,然而人才培养是优化教学的目的,两者间有一定重复,因此删除“能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力”。
   3.指标体系初稿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相关框架/标准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深人分析,挖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核心要素,进而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初稿。该指标体系初稿由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56项三级指标构成。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修订完善
   1.意见征求对象
   为了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指标体系初稿,在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研究就指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指标划分的完备性、指标命名的准确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等多个方面向18位教育信息化相关领域专家和49位一线教师征求修改意见。教育信息化相关领域专家由6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高校教授、9位省域教育信息化主管领导和3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组成。一线教师主要是来自浙江、宁夏等东、西部地区10所中小学校的学科教师,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93.88%,师范类专业教师占比89.80%。
   2.意见征求情况
   本研究共开展了6轮意见征求与迭代修订,其中包括4轮专家意见咨询和2轮一线教师访谈。为确保指标体系契合我国实情、适用于指导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与发展,在第二轮意见征求并修订后,研究团队运用该指标体系初步调查与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叨,现状摸底为进一步开展教师访谈和专家意见征求提供了参考与方向。意见征求前后历时16个月,共收集到154条指标体系修改意见。通过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剔除矛盾、重復、不宜操作的意见,最终本研究采纳专家意见141条,采纳比例为91.56%。
   3.指标体系修订
   综合多轮意见征求,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较为认同,对部分指标表述、指标划分及其可操作性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依据修改建议,本研究对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多轮次迭代修订。具体而言,专家和一线教师对一级指标划分基本认同,仅对“信息意识和情感”的表述、“信息能力持续发展”的表述及其子指标的划分提出修改意见;二级指标主要存在部分指标划分角度不合理、部分指标与实际教学要求关联度不强以及部分指标内容重叠等问题,综合意见后共删除9项指标,修改3项指标,新增7项指标;三级指标主要存在指标冗余和指标重叠的问题,此外二级指标修订也会引起三级指标的调整,因此三级指标的修订内容较多,主要涉及24项指标修改,27项指标删除,以及9项指标新增。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确立
   1.指标体系内容确定
   基于上述过程,本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
   信息意识,主要指对信息的获取、辨别、应用的主动性和敏感性,包括信息认识、信息情感和信息意志。信息认识,主要指教师对信息的感知和判断意识,包括对信息真伪性、有用性进行辨别和及时更新的意识。信息情感,主要指教师具有理性看待信息活动和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意识,包括理性看待信息化教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具有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优化与创新的意识。信息意志,主要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意志,包括勇于面对与积极克服信息化教学中的困难。
   信息知识,主要指教师在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过程中累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主要包括关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对信息应用现状的认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例如常见信息化教学设备、办公软件、信息化教学系统、资源处理软件和学科专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等。
   信息应用,主要指教师能够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资源收集、加工与处理、教学优化与创新、学情评测与分析、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资源收集、加工与处理,主要指教师能够获取并甄别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等,包括信息的获取与甄别、素材的加工与处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制作、个人资源库的搭建。教学优化与创新,主要指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并尝试开展创新教学实践,包括有效地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基于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学情评测与分析,主要指教师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开展及时、有效、精准的评测分析,包括采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提供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开展精准的学情诊断分析。有效沟通与交流,主要指教师在不同情境下能够与他人开展有效沟通,包括选择恰当的信息交流方式、与他人开展有效沟通。
   信息伦理和安全,主要包括对教师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两方面的要求。信息伦理道德,主要指教师能够在信息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不浏览和传播有害信息两方面。信息安全,主要指教师在信息活动中能够注意保护他人信息、预防计算机病毒和注意数据备份。
   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能够持续获取所需的学科及教学相关知识,促进专业能力成长,并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包括知识持续性获取、专业能力成长两方面。知识持续性获取,主要指教师能够持续获取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教学理论方法等教学知识。专业能力成长则是指教师借助技术促进专业能力共同发展,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协同教研、提升学习能力以及辐射影响力。
   2.指标权重确定
   组合赋权法可以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有机结合,确保指标权重更加准确、可靠。本研究采用基于离差平方和的组合赋权思想,结合专家调查法和熵值法计算指标權重。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分为主观权重确定、客观权重测算和主客观权重组合三个步骤。首先征求10位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关于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分意见,进而确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接着,面向H省L市1147中小学教师开展调研,进而基于调研数据应用熵值法计算客观权重。最后,基于离差平方和原则,合并主客观权重,确定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指标权重值,如表3所示。
   四、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实践
   为了进一步完善与应用上述指标体系,本研究开展了相应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改进,并为后续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监测与评估提供参考。
   (一)评估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国东部Z省S市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9月9日至2019年9月25日发放线上测试问卷开展调研。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61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950份,有效率为88.16%。参与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0至61岁(Mean=38.8,SD=8.1),任教学科基本覆盖中小学段所有学科,其他基本信息如表4所示。
   (二)问卷设计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分别用于采集教师基本信息和教师信息素养相关数据。第一部分主要用于收集被试教师的基本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任教年级和任教学科等。第二部分为教师信息素养相关题项,该部分共有42道情景测试题,所有题项均基于本研究提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设计而成,包括25道单项选择题和17道多项选择题。为了验证情景测试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需对测试题进行难度系数与区分度测算。经过测算分析可知,本测试题的难度系数为0.68,区分度为0.45,表明测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很好,适合用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问卷总分及各测试题的评分范围均为0至100分。基于每道测试题得分及其对应指标的权重值,应用线性加权法可测算出教师信息素养总得分。
   (三)结果分析
   1.评估结果
   从整体上看,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总得分为76.36,其中信息意识、信息伦理和安全两部分得分较高,分别为84.47和84.71,而信息知识、信息应用和专业发展得分相对较低,分别为70.87,71.83和76.30。如下页图2所示,从二级指标来看,该教师群体在信息意识维度下的信息情感和信息意志方面、在信息应用维度下的资源收集、加工与处理方面、在信息伦理与安全维度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表现优于其他二级指标;而信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优化与创新、学情评测与分析、有效沟通与交流以及专业能力成长的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信息基础知识以及教学优化与创新明显落后其他指标发展水平。
   2.结果分析
   总的来说,S市教师的信息素养发展水平尚可,教师的信息意识较强,信息伦理和道德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全、教学优化与创新应用不足、学情评测与分析应用不够、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力欠缺以及专业能力成长不足等问题。    在信息基础知识方面,该教师群体对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不够了解。大部分教师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认识较为简单,甚至对这些技术的功能特点以及具体应用的方式方法方面存在一些误区。通过与教师的一对一访谈了解到,由于当前各种新兴技术的快速涌现,教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新兴技术进行深入了解。
   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该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常见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资源处理软件的操作掌握不足。具体而言,28.8%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电子白板、录播设备等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知识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法,44.7%教师未能掌握视频剪辑、图片处理、动画制作等资源处理软件的常用操作知识。因此,对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储备情况及需求进行调查,开展个性化培训,将有利于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教学优化与创新应用方面,大部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恰当的方法和工具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和教学创新方面的能力较弱。具体而言,只有27.3%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课堂表情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仅有18.1%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需求,开展创新型教学活动。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有些学校的技术条件有限,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和创新教学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
   在学情评测与分析方面,部分教师仍以传统的问卷、测试等评测方式为主,评价反馈的及时性也有待提升。具体而言,36.1%教师难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使用个性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53.0%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及时有效地反馈。进一步分析发现,这部分教师都存在对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了解不足的问题,这可能是他们在开展学情评测与分析时,存在评价工具匮乏、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反馈延时等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有效沟通与交流方面,大部分教师都能选择适当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与他人开展有效沟通,但仍有29.2%教师无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交流工具,32.9%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沟通技巧。张宁等人也同样发现,部分教师不合理地使用微信等交流平台导致家校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了解与掌握不同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与交流方式,增强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专业能力成长方面,大部分教师还只是将信息技术当作一个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的工具,没有真正地将其应用到助力自身和群体教师专业成长中。具体而言,92%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分享一些个人的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而只有48.4%教师会通过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分享个人教学经验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心得体会。因此,如何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在专业能力成长中作用的认识,刺激教师积极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专业能力、提高专业素养,是当前促进教师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提升建议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可知,被试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尚可,但各项指标发展较不均衡,信息知识、信息应用和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为促进被试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提升,本研究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第一,加强信息知识学习。信息知识是推动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有效发展的基石。信息时代下双空间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多元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倒逼教师不断地丰富与扩展信息知识凹。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发展关注较少,对信息化教学平台和工具的使用不熟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因此,为了加强教师信息知识储备,在教师层面,一方面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权威的学习平台、新媒体等持续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前沿讲座,了解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另一方面可积极尝试使用各种教学信息化设备与软件开展教学,在实践中丰富知识与经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层面,可提供便于教师开展学习的相关资源和环境,如提供新兴技术科普讲座、组建信息知识学习小组等;可通过调研、评估等手段掌握教师的信息知识整体水平及薄弱点,进而设计针对性培训资源、开展个性化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信息知识水平的均衡快速发展。
   第二,积极开展教学优化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步转向“融合创新”阶段,利用信息技術优化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新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优化和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优化与创新的能力,在教师层面,可积极开展优秀课例学习,与信息化教学名师开展深人交流;积极开展创新教学实践,跟踪教学过程与效果,在不断尝试、观察、反思与总结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在学校层面,一方面,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创新氛围与机制,例如,鼓励优秀教师带头探索,以激发广大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年轻老师和年长老师组成教学创新小组,实现技术与经验互补;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分享创新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信息化教学创新竞赛;另一方面,可通过邀请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共同组建信息化教学咨询与服务团队,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学优化与创新提供支持与保障。在教育管理部门层面,可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评测,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诊断与针对性指导;积极组织信息化教学创新相关前沿讲座与培训,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组织各类信息化教学创新竞赛,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以赛促发展。
   第三,增强学情分析与信息沟通能力。除了信息化教学优化与创新能力外,还应加强对教师学情分析和信息交流能力的关注与提升。良好的学情分析和信息沟通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详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学情结果反馈、家校沟通交流更加准确把握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学情分析和信息沟通相关工具了解不足,难以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和开展有效沟通。为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评测与分析学情的能力,教师可转变依赖单一测试结果进行学情分析的理念,主动学习同侪互评、情感分析等多种评价方法,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学校可建立学情分析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将学情分析效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学情评测及分析的行为习惯养成;建立学情分析标准及实施方案,规范学情分析行为。此外,为了提升教师信息沟通能力,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可在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加设信息沟通能力模块,指导教师运用恰当的信息交流工具和表达技巧与家长、同事等开展沟通与交流,避免家校误解及冲突。    第四,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深化高素质教学队伍建设,支撑教育生态重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2。教师可积极尝试与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专业发展途径,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更广泛的信息分享、交流与反思,如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研修社区等网络平台为依托的学习共同体,开展知识与经验共享,促进自身与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成长。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可通过建立健全的教师信息素养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从政策指引、组织支持、经费保证等多方面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全流程的有效推进;打造“测、评、培”完整闭环链条,将测评标准、评价工作和教师信息素养培育有机结合,保障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决策的科学化。
   五、结语
   教师信息素养是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的构建对掌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明确发展方向,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典型框架梳理、文献计量分析、核心要素挖掘、关键指标抽取、专家咨询等过程,并结合我国教师发展现实需求和信息化教学实际场景,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砥,周驰等.“互联网 ”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56-63 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0_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0L.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 20190402_376493.html,2019-03-21.
   [4]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B/_http://www.ict.edu.cn/news/jrgz/xxhdt/n20200303_66025.shtml,2020-02-06.
   [5] Zurkowski,P.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and Priorities.Related Paper No.5 [R].Washington,DC:National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6]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ittee on InformationLiteraey:FinalReport[B0_http://www.ala.org/ae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1989-01-10.
   [7]吴香然,孙宇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和评价标准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12):35-36.
   [8]桑国元,董艳.论“互联网 ”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1):108-112.
   [9]范运祥,舒根等.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57-62.
   [10]林聪.“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54-56.
   [1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叨.电化教育研究,201.,(2):9-14.[12]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3]焦中明,温小勇.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与装备使用状态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143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6):86-94.
   [14]李晓飞,康淑敏.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发展——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2,(3):85-89.
   [15]杨琰,胡中锋.“互联网 ”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4):117-122.
   [16]马欣研,朱益明等.教师信息素养分析框架构建与应用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3):92-102.
   [17]陈敏,周驰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指数研究——基于东部X省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16-121 128
   [18]陈伟,夏建华.综合主、客观权重信息的最优组合赋权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1):17-22.
   [19]朱莎,石映辉等.中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8):78-85.
   [20]张宁,周晓欣.家校微信群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24):74-76.
   [21]李兆义,杨晓宏.“互联网 ”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D].电化教育研究,2019,40(7):110-120.
   [22][23]杨宗凯,吴砥等.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2):1-5.
   作者简介:
   陈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信息素养评估、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估(minchen@mail.ccnu.edu.cn)。
   周驰: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信息素养评估、信息化教学(chizhou@mails.ccnu.edu.cn)。
   吴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师生信息素养监测与评价、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wudi@mailcnu.edu.cn)。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0日
   责任编辑:邢西深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并迅速得到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追捧与青睐。与之前的移动学习资源相比,教育APP凭借其特有的便携性、智能性、良好的交互性等诸多优势,“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学习,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这种新兴的学习资源,研究其产生背景,目前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该
【摘 要】 三角函数知识是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因此,三角函数教材的编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香港三角函数教材的研究,发现香港教材对三角知识的定位科学,知识内容呈现丰富,公式与定理的严格性水平较高,例习题的设置层次分明且综合程度高,而且教材注重基础性、探索性、开放性,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这些都对大陆三角函数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很有启发,值得借鉴.  【关键词】 定位;知识呈现;严格性水平;综合程度;衔接
摘要:随着国家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备普及率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能。该文首先简单解读了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结合作者在基层电教部门的工作经历,总结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现状;然后解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考核案例,详细阐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七种模式的实践过程;最后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反思培养模式的效果及存
摘要:该研究从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行为出发,采用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对398节部优、省优课中的师生行为进行量化;基于量化数据挖掘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优质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和对学生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教师语言与学生活动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语言率的增长抑制了课堂学生活动的发生;(2)教师对媒体的操作与学生活动也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恰
卡拉哈里沙漠,生长着一棵树龄在200年以上的金合欢,枝杈伸展,树冠如盖。远远望去,树上好像有个草垛,走近一看,却发现是个鸟巢。這个鸟巢搭建在几根树枝上,不仅精致漂亮,而且大气豪华,足有一吨多重,里面居住着数百只鸟。鸟类专家说,只有织巢鸟才能筑造出这么庞大的巢。  织巢鸟是动物界有名的建筑大师,它们喜欢筑巢,也善于筑巢。虽然它们只有麻雀般大小,“大”却是它们追求的目标。筑巢的时候,它们同心协力,衔来
一  去年冬天,单位分给我一套廉租房。  在这之前我和妻子一直在租房子,租金很贵,但我们还是勒紧裤带熬了两年。其间妻子牢骚不断,说她的闺蜜们哪个不是有房有车,嫁给我算是瞎了眼。我说有房却独守空房有意思吗?妻子白了我一眼,说,个穷鬼,不跟你说了。  租了两年,又坚持了一年,妻子便与我离婚了。儿子跟我。  刚离婚那会儿,我确实快活了几天,喝了几场庆祝我离婚的大酒后,我便陷入了迷茫。都说离婚是种解脱,但
摘要: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对湖南省高校教师的调查研究,揭示了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现状。进一步,该论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高校教师持续的信息化教学意向、教师对技术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教师对技术的自我效能、计算机经验五大变量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影响作用。最后,论文据此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提升教师活力,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保
今年的山东省高考数学试题继续保持2005年山东卷的风格,试题的设计总体呈现平衡,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命题凸现了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
【摘 要】 高中數学人教A版新课标教材是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根据时代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而修订的,本文通过比较人教A版新、旧版本教材“主编寄语”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作了探讨,就感悟形成文字.  【关键词】 人教A版;新课标教材;主编寄语      5月份,人教A版新课标教材在万众瞩目与期待中,千呼万唤始出来. 笔者有幸第一时间在成都的人教A版教材培训会议上,与新课标教
1979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这一年的7月,在合肥市宿州路9号,安徽省文联的旧楼内,《清明》悄然问世了。  《清明》的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呼唤。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形势进入一个新时期。十年浩劫,在“文革”桎梏下的文坛,万马齐喑,一片萧条寂寞。许多期刊在劫难逃,纷纷下马。当时全国的文学期刊仅存《解放军文艺》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