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nhard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狄德罗曾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则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和水的关系,认为池塘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同样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如果没有探求知识的欲望,没有积极主动的热情,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即没有良好的情感态度,要想学好语文是绝对不可能的。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进其情感发生变化。对学生来说,情感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寻找文本中情感的基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与作者、文本发生共鸣,产生一种强烈的卷入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赞可夫就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文中见情,情中学文”。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教育”呢?
  一、声调体态,调动情感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表演大师。他能利用无声语言——体态、表情而达到未进教室,先入角色;登上讲台,满面春风;环视全班,双目含情。同样,他也应该能够做到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语气、音调、语速、停顿等方法,开口数语,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稳定他们的情绪,控制课堂氛围。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引导着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教师在讲述欢快、诙谐和幽默的情景时,多用轻快的语言,声音清楚而不用重力,可使学生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而讲述庄重、肃穆、悲痛、沉重的内容时,则多用沉稳节奏,语素较缓,音强而有力,使学生留下较深的记忆。如教师范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第一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及后面的“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运用沉重、缓慢的语调把失去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的悲痛心情表达出来,造成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使学生沉浸在一片悲痛、惋惜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的逝世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的理解。这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教师的语文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二、情境再现,体验情感
  语文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动人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这必定是又一个层面的情感愉悦。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情境再现的方法,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深入文本去探究,回到现实来演绎,亲身体验作家情感。
  比如在《雷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话剧中的潜台词,体验主人公激烈的思想斗争,教师可以安排两组学生再现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见的情境。当学生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恰当的肢体动作、丰富而逼真的神态所做的真情演绎激起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之时,当他们对这个本来离他们很遥远的角色产生亲切感之时,便自然而然地唤醒了内心的情感,使他们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感舞台,全身心地感受鲁侍萍的痛苦、周朴园的虚伪,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渲染,丰富情感
  维克多·雨果曾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学就有着不解之缘。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能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获得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想象的欲望。
  比如在讲解《陈情表》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痛苦和无奈之情,体会李密对其祖母的孝顺之意。在文章讲解结束后,教师便可以趁机加上情感教育,让学生反观自己,是否做到了孝敬老人、孝顺父母。同时播放一首以歌颂孝为主题的歌曲《驴子孝》,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课堂实践证明,不少学生在听了这首歌曲后潸然泪下。就像海伦·辛普森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
  四、亲身实践,唤醒情感
  教育即生活。生活不仅仅为教学提供创作的素材,也为创作提供了情感和想象的原动力。比如,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喜欢写,教师不喜欢批。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内容生硬,言之无物,千文一面,无个性,更谈不上生动感人了。
  很多学生不会用眼睛观察生活,不会用心体悟生活。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设置课外观察课,带领学生去观赏校园中盛开的玉兰花,体味那清幽的乐趣;去发现枯草中透出的一抹新绿,感悟生命的真谛;去观察天桥下的车水马龙,感受生活的繁忙;去品味校园的静谧,摒弃心中的噪音。让学生亲身拥抱自然,亲身体悟生活。虽然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实践的效果是显著的。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会欣喜地看到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如尼采般吟出——不要把枯萎的花圈,悬在生命的圣坛上;看到他们对“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更为深入的理解。
  五、诵读涵泳,引发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朗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的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课的生命。诵读涵泳,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当男生用雄浑的声音朗诵《将进酒》的时候,当女生用婉转莺声再现《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又是怎样的感动啊。
  “笑是感情的舒展,泪是感情的净化。”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不仅仅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雨果说:“逻辑只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从人类本身来的,后者是从天上来的。”因此,让我们采撷上天赋予我们的情感之花,将其种植在语文课堂之上。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或许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之根本途径。
  总之,语文课堂呼喊情感教育。只有情入课堂,才能把无生命的汉字符号变成有生命的语言、流动的情感、优美的画面,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协调和共鸣,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57091)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文言文部分的内容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命题者的选文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命题组对“三国”这段历史的重视程度。而作为学生了解三国的主要渠道——《三国演义》,也应当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
期刊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人教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篇目,人教社的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这样说:“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第四题这样说:“进一步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对于这两道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天伦之乐”的友情和自然景物描写中透露的热爱及李白的乐观开朗性格等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诗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当前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大都学有一技之长,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中职生将来大都要从事基层服务行业,要实现对服务对象高质量的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话,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中职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
期刊
浙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中有马克·吐温的寓言故事《生命的五种恩赐》,编者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学生:一个人只有拥有强烈的死亡意识,才会珍惜短暂而宝贵的生命,才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奋斗去创造丰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营朴实美好的爱情,赢得不一定崇高但却真实的名望,享受所有这些带给自己的饱含泪水与欢笑的真实人生。这样的主题对于十六七岁的职校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沉重且难以理解。他们的人生阅历毕竟太浅,加上平时课外阅读
期刊
把《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加以比较,可以化用四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女人三台戏,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感天动地“第一悲剧”。《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鲜明地表现出反对传统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主
期刊
《雪山的长夜》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在2003年春发表的文章,文章用一个短句“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开篇,而后描写“在不经意间领略到的冬夜的那种孤寂之美”。然而当亲人永诀之后,贪恋窗外好山好水的作者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当远处灯火泯灭后,雪山在星光下却显得格外光华,天上的星星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神灯,雪山成了作者灵魂依托的地方,最后作者获得了再次看风景的勇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莫衷一是。辨
期刊
《苏幕遮》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小令,选入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词天然不事雕琢,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笔者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正当学生都陶醉于欣赏“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意趣时,却突然一转,集中到关于“侵晓窥檐语”的解读上。学生针对“窥”“语”的主语是鸟雀还是人这个问题,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学生分为两
期刊
讲评课的实效性至关重要。笔者以为讲评课应按照呈现、诊断、矫治、巩固的形式进行,先是呈现学生的典型答案,展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诊断,查找问题所在;再次,组织学生进行矫治,归纳出如何规避错误的方法策略;最后,再进行同类试题的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课堂达成度。  一、课例分析  第一步:原题再现。  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期刊
语文教材对选文的要求是“文质兼美”,选文的语言表达要规范优美、合乎语法、生动形象。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语法、修辞技巧等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选文的思想情感要向善、向美。语文中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语文的阅读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唤醒、思想的滋养、精神的洗涤、审美的熏陶,要立足学生成长本位,从生命的高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人用文言这种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是古人用来描摹现实
期刊
高三阶段,高考的压力逐渐增加,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演变成循环往复的讲、练、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高三语文到底该如何教?高三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也许只有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和智慧,才能迎来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沉稳”与“灵动”  特级教师袁卫星在谈论文言文教学时曾说过,教学要有“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而如今高三语文教学呈现的状态是“沉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