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魃”的语义嬗变过程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而水旱灾情则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故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的水神、旱神。而“魃”作为其中之一,其语义却由最初的天女旱神转变到现今的“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甚至是“僵尸之王”;其语义色彩也彻底转变为了贬义。
  关键词:旱魃 语义嬗变 鬼神文化
  说到“魃”人們总是立刻联想到中国古代致旱的怪物——旱魃。就连《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魃”字的解释也是:“传说中造成旱灾的怪物。”那么是否“魃”在最初的时候就是此意呢?實则不然。“魃”字的语义其实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才最终沦为了如今的含义。而本节就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详细地阐述“魃”字的语义嬗变的过程。
  (一)先秦至汉初:天女旱神
  “旱魃”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经·大雅·云汉》中记载道:“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旱魃”一词,并用它来形容大旱时的萧条情景。这时的“旱魃”还没有被赋予任何神话、神秘的色彩,只是人们对“旱灾”的另一种称呼。
  最早开始对“旱魃”的形象进行详细记载的是《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 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第490页。]中记载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翼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令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从上段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旱魃”的真实身份实际是天女,或者确切地说是旱神。在涿鹿之战中,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来抵挡应龙的攻击,多亏了皇帝请来了天女旱魃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见“旱魃”在这场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因此导致神力耗尽,无法再返回天界,而被黄帝安置在了赤水之北。
  而“青衣”、“赤水之北”的形容,其实与另一传说“赤水女子献”不谋而合:
  “赤水女子,复姓淳于,长居赤水畔。着青衣,以素纱蒙面。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归。或见其真容,惊为天人。暮则立于水畔,若有所思,人至而不觉。寒暑易,青丝白发,唯女子容颜不改,人或呼之‘神女’。”
  由此可见世人口中的“旱魃”极有可能就是“赤水女子献”中的淳于氏。东晋著名文学家郭璞就曾在他的诗《图赞》中这样赞美其美貌:“江有窈窕,水生艳滨。彼美灵献,可以寤神。交甫丧佩,无思远人。”故不仅仅是旱魃的身份与后世所传不同,其容貌也必定不似后人描述的这般丑陋,相反的很有可能是一位绝世美人儿。
  (二)两汉至明初:神与怪的矛盾体
  自汉代中期开始,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鬼怪形象的“旱魃”过渡。
  从传世的文献来看,“旱魃”的形象妖魔化始于《神异经》。[(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11页。
  ]孔颖达《云汉》疏引《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两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神异经》旧传是由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所著,然《汉书·艺文志》所录的东方朔的作品中并无《神异经》,故这种说法极有可能是由后人妄加上的,但汉末人服虔曾引述《神异经》中的内容,因此《神异经》很有可能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的作品。即“旱魃”从这一时期起就开始逐步地被妖魔化。
  从河南洛阳和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虎吃旱魃”的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各一只飞虎,两虎之间有一只熊,而虎口下的女子则赤裸上身,身形羸弱纤细。这与《神异经》中所描述的旱魃的形象相吻合。
  然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自然的限制,“魃”虽然失去了其天女的形象,但人们对其仍然心存敬畏。尤其是在一些连续大雨的时节或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来祈求旱魃的到临,以达到止雨、止涝的功效。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已望东溟祷,仍封北户禳。却思逢旱魃,誰喜见商羊。”[ 诗中的“商羊”是一种传说中能可以招致水灾的怪物。]足见“旱魃”在唐代尚保留着祛除水灾,带来晴天的作用。
  待到在宋代以后,它的这一功能逐渐被另外一风俗——“扫晴娘”所替代。
  “扫晴娘”是流行于北京、陕西、河南、河北、江苏等地的一种民间习俗,每当遇到多雨季节或洪涝灾害时,人们就将纸剪成妇人手持笤帚的形状,并将其倒挂在屋檐上以期达到求雨的效果。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扫晴娘”条称:
  “吴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簷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按 元 初 李俊民 有《扫晴妇》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其形可想见也。 俊民泽州人,而咏如此,可见北省亦有此俗,不独江南为然矣。”[ (清)赵翼:《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9页。]
  可见自宋代起,随着“扫晴娘”的习俗在民间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旱魃”的祈雨功能,这也为“旱魃”最终彻底被妖魔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这一时期民间还流行着一种新的说法,认为旱魃是产妇生下的鬼形婴儿。宋代朱彧《萍洲可谈》卷三记载:“世传妇人有产鬼形者,不能执而杀之,则飞去,夜复归就乳,多瘁其母,俗呼为‘旱魃’。”[ (宋)朱彧:《萍洲可谈》,中华书局,1985年,第42页。]
  这实际上是与另一民间传说中的怪物“鬾”相混淆而造成的。《说文解字》卷九鬼部记载:“鬾,鬼服也。一曰小儿鬼。从鬼支声。《韩诗传》曰:‘郑交甫逢二女,鬾服。’奇寄切。”有关于“鬾”的说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了并一直流传于世,秦简《日书》、《抱朴子内篇·登涉》等都有记载着有关“鬾”的传说。由于“魃”和“鬾”的字形很相似,且意义上都指身形矮小的鬼怪,故被世人混淆。
  但无论如何这种说法的出现和广泛流传都导致了“魃”被彻底得妖魔化,特别是元代,这种说法甚至出现在官方的记载上。《元史》卷五十一中记载道:“(元统元年)四月,黄州黄冈县周氏产妇一男即死,狗头人身,咸以为旱魃云。”[7(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1106页。]足可见这种说法有多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吕胜男、王寒娜《说文解字:鬼部与中国鬼神文化》[J],2006年8月15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李姝姝:《说文解字“鬼”部字所反映的上古汉民族鬼文化》[J],2009年10月25日,《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理论结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不可能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自然无法形成系统化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诗学、音乐学等领域都存在着意境这一范畴。所谓“意境”,主要强调意象之美感,虚实之变化,追求气韵生动、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中国艺术歌曲的作曲家们深谙传统美学思维中意境美对于传达作品民族化特征的重要作用,他们有意识地追求这种意境的营造,構造意境中的“真景物、真感情”,且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演唱旋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不仅烘托情景和气氛,并与声乐部融合为一个完美的
期刊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通过“视觉”进行设计表述的设计,通过结合视觉媒介,文字、图形、色彩等的应用,对设计进行有力的表达,从而达成所要表达的情绪。而影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往往直接从人们最常接触的真实场景入手提取某些元素進行创造与构成,让观赏者与作品在无声的对话中产生共鸣。随着艺术对当代人们生活影响的不断扩寬,各类艺术专业性的联系逐渐加深互相渗透、相互借鉴。虽然视觉传达设计似乎与影像并不相同,可却与影像有
期刊
内容摘要:陈白露是曹禺戏剧《日出》中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人物形象,其命运悲剧是全剧的一大亮点。这种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与独特的自身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陈白露命运悲剧进行客观呈现的同时,发掘其悲剧产生的根本性因素,对旧中国女性生存困境进行人文观照。  关键词:《日出》,陈白露,命运悲剧  《日出》是曹禺四大名剧之一,其中最突出的女性形象便是陈白露这一角色,其悲剧命运是整部话剧的主旋律。相比于曹禺笔下
期刊
摘要:生产完全控制了音乐类型、消费者的品味以及产品被“聆听”的方式。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已经完全商品化了,可预测的音乐类型的微小变化可以确保“核心”标准化,同时满足在音乐消费者中寻求新奇的欲望。文化工作者不仅仅是“过滤”对他们没有意义的文化对象,相反,文化材料的象征价值是通过解释性知识框架进行文化建构的,这些解释性知识框架是由调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而产生的。文化中介的作用是通过对品味和愿望的反身监
期刊
摘要:戏曲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戏曲是由舞台上的演员扮演角色,在歌舞动作中展开冲突。它是属于俗文化的通俗艺术,戏曲艺术是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各种艺术因素中,是以塑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艺术为它的审美中心。  关键词:戏曲 豫剧 舞容歌声 动人以情 时空自由  戏曲艺术虽是从表演艺术来的,它也跟所有别的艺术一样,必须拿生活做根据,没有生活的根据,戏曲同样是不能
期刊
那座大山喚作祁连山,“祁连”意即“天”,也有“天山”之称。李白曾赋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祁连山下有座小城唤作凉州。凉州,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对这座山的记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放学回家的路,始终向着大山,走了许多年也没有走到,它永远那么近又那么远。山上有一座白塔,小时候觉得白塔很神秘,我想说不定有一位白娘子一样的美人在里面呢!我真的在小时候以为山的另一边住着神仙,他们腾云驾雾,掌管
期刊
【摘要】玉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就为提升玉雕艺术提出了新的标准,本文通过雕刻技艺是提升现代玉雕艺术的基础,传统文化是提升现代玉雕艺术的灵魂,创新发展是提升现代玉雕艺术的途径的论述,来阐明现代玉雕艺术应深化技艺与玉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玉雕 技艺 文化 融合  当今社会的空前繁荣安定已为玉雕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舞台,并逐渐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背景。在现代文化艺术思潮的推动下,玉雕艺术呈
期刊
摘 要:经世致用是儒家经邦治国的指导思想。清初,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经历明末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和现实的亡国丧家,决定从根本的思想上寻找原因并试图改变王学末流带来的弊端,重新回归到实学,注重经世致用。这一思潮兴起于清军入关之后,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末趋于衰落,有着其丰富的具体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后世也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  关键词:清初;经世致用;内容;特征  一、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
期刊
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本应骄傲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时代的变革,一代又一代的更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却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