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生产合作社的历史价值

来源 :晋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o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下的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内部开展了广泛的生产合作运动.根据地政府通过减免营业税、统一救国公粮、增加合作社专项贷款等方式强化对合作社的扶持,建立了囊括农业、手工业、机关部队、学校等在内的各类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的普遍建立,促进了晋西北地区各类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便利了根据地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需求,有效缓解了根据地在日军经济封锁局面下的财政压力,为抗战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他文献
立足本园实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改造户外运动场所,积极探索具有园本特色的运动区域课程、足球特色课程、本土体育课程、体育主题课程,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唯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为活跃、最富创造力的要素.人通过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是影响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变量.生态优势是经济优势,也是我们离不开的发展优势.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好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力平台和“金饭碗”,让生态资源世代相传,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涌现金山银山.
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人的存在经历着由潜在的人性特征具有到现实的人格品质呈现过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倒逼着现代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走出现代性物化人格观的价值迷惘.生态文明时代形塑的生态道德人格是在自觉觉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认知的价值追寻中,涵育生成具有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稳定生态道德人格品质特征,在现实生态实践中锤炼社会公民的生态德性素养.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的动机极为复杂,其中有爱国之情、民族大义,也有权柄之欲、个人野心,同时受制于政治形势的压力以及背后南朝寒门势力的推动.陈霸先袭杀王僧辩事件是历史发展大势下的产物,该事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见”在平遥方言中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常用词,可用作谓语、补语和补语标记,其中补语标记用法在普通话及其他方言中并不常见.“见”的不同用法正是其历时的语法化演变在共时层面的投射,并组成了单一的语法化链.
操作学习,指的是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通过亲身实践,经过观察、分析得出关于数学事实的某种猜测和结论的过程.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诺曼说:“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他们如何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解决问题,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而面对智力障碍学生,尤其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操作学习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途径之一.操作学习符合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发现.
经过疫情期间一个学期的居家学习,我们班的“小豆包”们升入了二年级,迎来了返校复课.学生们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在校时光,同时也面临一些居家学习“后遗症”,例如,注意力不容易保持集中,从前在校养成的习惯有所松懈,以前爱表达的学生现在不敢在大家面前发言等等.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上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语文,部编版教材从二年级开始设置了“快乐读书吧”,给出推荐书目,鼓励学生读整本书、养成读书习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班主任,我既感到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上需要进一步培养,又为如何帮助学生喜欢阅读、愿意主动阅读感到
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要坚持理论内容系统性、理论表达通俗化和理论讲解实践化的原则,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要素”的有效契合.为此,要强化教育环体统筹性,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长效宣传工作机制;激发教育主体主动性,根植现实生活,增强理论内容的通俗性;细分教育客体类别,回归学生本位,提升学生获得感;优化教育介体,讲究宣传艺术,拓展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真正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进高校党建的主要渠道和理论根基,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互动,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生机和活力,我们要着力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完善高校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筑牢高校党建工作根基;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随着中国本土图画书创作的再次兴起,传统节日与风俗故事以图画书的形式被再次激活.以中国春节期间祀鼠活动中讲述的“老鼠嫁女”为代表的鼠婚故事,作为文化记忆中饶有兴味的组成部分,它的类型化叙事连同民间剪纸、年画等艺术符号在历代叙述中被固定下来.近年来,鼠婚型故事(AT2031C)以儿童图画书的形式被再次呈现,通过故事角色、情节结构、故事主旨、寓意内涵等方面的丰富与拓展,对文化记忆进行了有选择性和价值导向性的重构,使一度蛰伏的文化记忆受到激活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