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及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难学、太乏味......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强调学生接受,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很多老师认为难教——太枯燥,学生也认为难学——太乏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人结合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端正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偏见,激活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
我们无论接带起始年级还是毕业班,只要是第一次与学生接触,都要舍得投入至少4节课左右的时间用于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本学科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很多学生思品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不会学,而是受周围大人甚至是其他学科老师的影响,导致对思品学科存在各种偏见,因而不想学好这门学科。此时,我们不能追究家长和其他课任老师的责任,也不能对学生的偏见听之任之。要知道,学生心结未解,老师怎么样用心授课对他来说都是徒劳的。只有当学生真正觉得学习这门学科既有实际意义又非常有趣味时,他才会一门心思的投入到该科学习中。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老师要提前精心准备自己的发言稿,注意在发言中不可空洞说教,而要选用大量为学生所熟知或学生自己身上的正反面典型事例来论证学好思品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在讲话中要关注学生的表情:有的学生通过你的讲话会流露佩服的眼神,有的学生听着听着如梦初醒,有的越来越兴致勃勃……我们的思品有效课堂可能就有戏了。接下来,为构建有效课堂进一步铺平道路,我们要乘胜追击,向学生介绍思品学科的特点、学习思品课的基本方法以及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课堂内外要求。通过交流使学生感觉到:思品老师既有修养,又非常较真,马虎不得!学生可能从此开始收心准备学好思品学科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2.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4.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语言要动感和彩色
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可见我们的教学在过去是多么失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四、引导学生互助、合作、探索
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是对学生一种较高的学习要求,也是进入新课程的一种较高的境界。为把学生领入这一境界,在平时教学中我会进行如下的教学安排: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般是依据课本材料列举的类似生活中的材料)自学,然后分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想或提交自己的答案,让同学先探讨其合理性、准确性,并让问题在组内得到初步解决。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给学生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打分,作为过程性评价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课堂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五、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俗语讲,"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思想品德课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2]《素质教育最优化策略》(闫承利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3]《教学组织与策略》(主编:杨九俊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难学、太乏味......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强调学生接受,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很多老师认为难教——太枯燥,学生也认为难学——太乏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人结合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端正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偏见,激活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
我们无论接带起始年级还是毕业班,只要是第一次与学生接触,都要舍得投入至少4节课左右的时间用于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本学科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很多学生思品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不会学,而是受周围大人甚至是其他学科老师的影响,导致对思品学科存在各种偏见,因而不想学好这门学科。此时,我们不能追究家长和其他课任老师的责任,也不能对学生的偏见听之任之。要知道,学生心结未解,老师怎么样用心授课对他来说都是徒劳的。只有当学生真正觉得学习这门学科既有实际意义又非常有趣味时,他才会一门心思的投入到该科学习中。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老师要提前精心准备自己的发言稿,注意在发言中不可空洞说教,而要选用大量为学生所熟知或学生自己身上的正反面典型事例来论证学好思品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在讲话中要关注学生的表情:有的学生通过你的讲话会流露佩服的眼神,有的学生听着听着如梦初醒,有的越来越兴致勃勃……我们的思品有效课堂可能就有戏了。接下来,为构建有效课堂进一步铺平道路,我们要乘胜追击,向学生介绍思品学科的特点、学习思品课的基本方法以及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课堂内外要求。通过交流使学生感觉到:思品老师既有修养,又非常较真,马虎不得!学生可能从此开始收心准备学好思品学科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2.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4.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语言要动感和彩色
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可见我们的教学在过去是多么失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四、引导学生互助、合作、探索
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是对学生一种较高的学习要求,也是进入新课程的一种较高的境界。为把学生领入这一境界,在平时教学中我会进行如下的教学安排: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般是依据课本材料列举的类似生活中的材料)自学,然后分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想或提交自己的答案,让同学先探讨其合理性、准确性,并让问题在组内得到初步解决。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给学生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打分,作为过程性评价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课堂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五、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俗语讲,"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思想品德课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2]《素质教育最优化策略》(闫承利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3]《教学组织与策略》(主编:杨九俊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