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震荡十年”到并购十年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头十年,无论是交易额,还是交易的频率,并购都日益成为企业界、管理界关注的显著现象。这里边既有国内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也有外资企业对中国企业的股权策略调整等,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也日益增多。
  
  并购潮起背后
  总体观之,国内不少产业的生命周期已经到了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在成长期末端和成熟期前端,有一个产业的震荡期。在此阶段,一些行业的成长已经放缓,爆炸期(每年20%~30%的成长)已经过去,技术和商业模式亦基本定型。
  在此之前,一个产业会有大量的企业存在,彼此以各自的方式“切割”中国存量需求的巨大蛋糕,有的是低成本路线,有的是差异化路线。到了“震荡”的阶段,产业整合行将开始,有一些商业模式具有明显的竞争力,竞争的丛林法则显现,弱者必须出售转型或者转行,否则就得关张,强者也要强势整合,以期强化自己的行业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到海外去“淘宝”,去并购,这背后与国内产业现状有共同之处。总体上,中国企业发展的路径是低成本战略,一旦“中国制造”的体量供过于求,中国企业必须向高附加值(如“微笑曲线”的两端)区域转移。
  这里有两条道路可选。一是以丰田等日本企业为代表的逐渐往上走之路,在1960年代它们也是依靠成本领先,但是慢慢地靠长期积累、技术和研发的长期、持续投入和锲而不舍的工业精神,把自己的地位慢慢提升到一个中坚地位。
  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捷径。我们在成本领先的基础上,直接收购海外比较高端的品牌、技术、渠道等,这些资源和能力是我们原来这二三十年里在低成本路线下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是靠自身难以培养起来。
  对中国企业来说,现阶段收购海外公司,获得靠自身不能积累的能力和资源,有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又是一个高风险的战略,明基收购整合西门子手机业务失败以后,李 耀说,我们是想走一条捷径,从悬崖边爬上山头,最后失败摔下来,还好没摔死,但是也元气大伤,只能是循序渐进慢慢再缓过来。
  在我看来,海外并购的确是一个捷径,因为这让我们快速拥有世界级的能力。但也正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内生创造的,就好比器官移植,虽然是干净利落,解决了眼前的需求,但是也可能出现器官排异的状况,这样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送命。
  
  海外并购:价值型并购多,成长型并购少
  中国企业的并购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资源类型的,是我们要素禀赋的一个需求。日本企业在几十年前就开始行动了,尤其像三井物业。三井财团下面有专门做国际贸易的公司,主要的任务,就是去海外收购或者参股铁矿等天然资源公司。因为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这方面走得很早,所以我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博弈当中往往落下风。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劣势和后知后觉,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因为我们以前的经济总量不大,对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小。现在,认识到资源的购买有战略意义,是必须的。
  在投资领域,股票基金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价值型基金,另外一类是成长型基金,当然也有混合的,介乎两者之间。价值型关注股票内在价值,如果跌到固有价值之下很多了,可以买这样的股票。成长型基金则不去判断所谓的内在价值,而是注重未来的成长性,价格可能已经很高了,但还可以买未来的想象空间。
  以此类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前基本聚焦在价值型。一方面,成长型企业的价格会很高,我们不一定买得起。第二,价值型的目标企业,相对容易评估,因为拥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比如说,其中一大类是自然资源,其他的有技术、渠道、品牌,可以相对客观地去估值。比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沃尔沃的技术值多少钱、品牌值多少钱、渠道值多少钱,加总在一起可以值好几十亿美金,现在只需要十三亿美金就可以买到,真有些“物超所值”。
  中国企业现在基本上是在捞便宜货(价值投资),这是由我们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只有等我们的经济体量更大,钱更多了,才可以去买那些真正成长型的。所谓成长型,就是像Google这样的,还在成长期就买下来,把未来的想象空间给买下来,现在我们还做不到。我们的企业还只能在后面“收容”一些掉队的,出现较大问题的,以比较低的价格买下来整编成自己的队伍。由于目前的海外并购以价值型并购为主,挑战随之而来。该种类型的并购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在通过整合买卖双方资源扭亏为盈方面,打造核心能力。另外,在并购的准备(如专业的尽职调查)、并购对象的比较、并购方案的策划与决策上要彰显专业的力量,一个根本的转变是,中国企业家要彻底摒弃以海外并购来贴金的心态,比如腾中对收购悍马的炒作,应把并购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台阶,而不是一个花架子。
其他文献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指低端产业与产业链的低端,即垂直分工中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水平分工中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加工阶段)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尽管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在下降,但制造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引擎”。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低端产业也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我认为,继续保持包括低端产业在内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不仅是基于中国人
期刊
Z理论的内容,是大内通过比较日本与美国的企业得出来的。大内把日本企业称为J型组织,把美国企业称为A型组织,这两类组织有着明显的差别。Z理论的提出,正是建立在J型组织与A型组织的比较之上的。Z理论不等于日本式管理,但却与日本式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内的Z理论和日本式管理紧密相关。对于日本的J型组织,大内进行了如下概括。     终身雇用制    大内强调:“日式组织的最重要特点是终身雇用制:
期刊
在过去,依托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并以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今天,制造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制造”不可能再沿用旧的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应该如何转型?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中国制造”应该朝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制造业主要局限在代工领域,依靠成本优势为一些著名的品牌做代工,以换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始终处于“微笑曲线”
期刊
未来10年,世界变化深不可测,危机此起彼伏,在维稳的社会主旋律下,中国的管理将会沿着从“野蛮”到重视、再趋于理性的道路继续前行    又是岁末年首,是一个总结和展望的季节。但今年很是独特—21世纪头十年的结束,新十年的开端,特别是从金融危机慌乱中暂时平静下来后,人们感受到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类、世界、中国、行为,自然也包括管理的许多基本问题!  看历史,包括热点问题、经验总结、有关评价的共识需要数十
期刊
过去十年中,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方面,可谓是多事之秋,不仅国际上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发生了诸多事件,而且中国企业也问题频出。  从国际视野来看,2001年所发生的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及接踵而来的安达信公司和四通公司的倒台,都在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安然公司曾经头顶多项诸如“最卓越公司”、“最具潜力公司 ”的桂冠,但因为做假账虚增业绩,欺骗广大股东和消费者,受到美国有关部门的严厉
期刊
进入21世纪,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被引入中国,并为企业界、学界、咨询界所普遍关注,有的思想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即被介绍到中国,但却在这十年间被重新认识并引发巨大反响。同时,在这十年间,许多著名管理学者和世界级企业领袖也频频受邀到中国参加活动和做演讲。他们所带来的管理思潮不断冲击中国企业,中国人的管理智慧也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彼此既交融又冲突,这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而实践也对理论在进
期刊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以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位一体的模型为基础,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年报”和“企业官方网站”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为依据,对中国100强(包括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总体结论。  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在中国100强企业中,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处于卓越者阶段的企业仅有中国
期刊
重口号 轻机制  在过去的十年,大多数对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呼吁流于口号。很多企业不明白为什么要讲伦理道德,要履行社会责任,它们所谓的社会责任要么只是喊着各种各样的口号,大张旗鼓地吸引眼球,要么是迫于舆论压力的从众选择,或是迫于政府压力的生存手段,抑或是迫于社交压力的面子工程。无论如何,在缺乏引导机制,只重口号宣传的环境下,伦理水准的提升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企业一种“被动性”行为。  “重
期刊
认知:去妖魔化从2002年起,中国并购年会已经进行了八届。前几年,我们主要是把并购作为一个正面事情来宣传、解释,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并购不熟悉,并购在一定程度上被妖魔化了。鉴于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公权力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市场价值分析和市场的手段来替代行政手段这只“闲不住的手”,无疑会遭遇一定的阻力。同时,在民众认知里,存在一定的民粹主义,对譬如凯雷对徐工的收购,无疑是心怀敌意和阴谋论解
期刊
2003年初,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所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在中国引发了一股关于“执行”热潮,这并不为怪,《执行》是2002年亚马逊商业图书销量第一名。之所以《执行》一书能风靡世界,说明“执行”问题是全世界企业界与政府职能部门都共同存在的问题,同时,《执行》一书也提醒大家,尽管管理者习惯将成败归因于经营战略,但实际上很多企业早已经输在执行上了。执行力低下是企业管理中黑洞,再好的战略也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