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企业社会责任之4大批判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口号 轻机制
  在过去的十年,大多数对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呼吁流于口号。很多企业不明白为什么要讲伦理道德,要履行社会责任,它们所谓的社会责任要么只是喊着各种各样的口号,大张旗鼓地吸引眼球,要么是迫于舆论压力的从众选择,或是迫于政府压力的生存手段,抑或是迫于社交压力的面子工程。无论如何,在缺乏引导机制,只重口号宣传的环境下,伦理水准的提升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企业一种“被动性”行为。
  “重口号,轻机制”的结果就是:企业要么无法持续,热度来了,不管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随处公益、到处慈善,吸引足够的眼球,热度一去,便不管不问;要么说得多做得少,没有实际行动;更有甚者,打着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旗帜,却做着有违伦理和社会责任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是,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关注与发展,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依然偏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把企业讲伦理、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机制重视起来,让企业抛开口号,从“被动”到“主动”,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此,不由发问什么样的机制可以引导企业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需要”?或者说,在过去的十年里有哪些误区阻碍着企业走出这一伦理困境?
  
   重管理 轻治理
  在过去的十年,提到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人们更愿意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思考。而管理就要强调效果和效率的,就要强调成本和收益。所以,很多企业就会把企业社会责任当作实现企业某种目标的工具,分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目的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效率,甚至会把履行社会责任当作成本,并期待从中获得收益,不能受益便反其道而行之。这样的企业伦理观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行为无疑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和危险的。毫无疑问,企业要安定有序,离不开治理。公司治理作为一种为了实现现代企业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协调、权力制衡和企业决策科学的制度,在考虑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时候不能忽视。公司治理本身似乎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因为他考虑大小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但是仅仅从正式制度或结构性制度本身或其运行的角度来探讨公司治理,仍然存在伦理隐患,一旦公司治理制度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忽略了伦理维度,它便很难保证公司以合乎伦理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这正是导致看似公司治理较为健全的美国公司频频出现丑闻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司制度的建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近十年出现的很多企业伦理问题,恰恰是治理问题,而非管理问题。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企业破产,股东投资血本无归,管理问题固然存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来自新西兰的外资股东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们甚至表示是明确反对公司的一些做法的,其治理问题无疑格外突出。正因为如此,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考量除了要重视管理伦理,同样也需要重视治理伦理问题。
  
   重内部 轻外部
  在过去的十年,有关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人们更多的考虑企业内部因素,而忽视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人们更愿意提及企业家的慈善、道德和责任,更愿意提及雇员的主人翁责任感,似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只与企业内部因素有关,社会只会要求企业提高觉悟,履行社会责任;相反,当企业“做错事”的时候,社会通常会将矛头指向企业,把批判指向企业,而那些与企业相关的外部利益主体通常被完全认为是受害者。其实,外部主体是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利益主体伦理意识的缺失是诱发企业不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在国外,一旦企业被发现财务做假、欺骗投资者、偷税漏税、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缺乏诚信、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些对企业来说即便不是灭顶之灾,也会面临巨大危机。企业财务做假、欺骗投资者,那么它很难再筹集到需要的资金;企业偷税漏税、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缺乏诚信,它便会众叛亲离;企业生产伪劣产品,不但会失去消费者,还会面临巨额索赔。而在中国,企业财务做假、欺骗投资者,处罚不痛不痒,其公司股票该炒还炒;企业偷税漏税,只是税务局来查,其他人觉得事不关己;企业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缺乏诚信,失去一家合作者,找到其他的合作者并不难;企业生产伪劣产品,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中国企业讲究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无疑格外宽松,而没有苛刻的外部环境,企业便没有讲伦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更没有讲伦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所以,在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方面,未来应更加重视外部人的伦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压力之下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并最终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重经营 轻战略
  在过去的十年,对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注更多的在于经营层面,营销伦理、人力资源伦理、会计伦理、生产伦理等等,这样的内容频频出现于各类企业伦理的书籍中,这些内容通常也是实践界关注的,然而,如何从战略的层面探索理论问题,提升伦理机制,实现伦理和战略的融合是我们关注不足的内容。在传统伦理观的指导下,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产生好像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竞争中突然的觉悟,而这种思维也似乎可以解释很多企业的行为,但是这也意味着一旦有一天企业改变主意了,它便会不再关注伦理和社会责任。而我们认为,要想实现企业真正的关注伦理和社会责任,必须重视战略层面,让企业把伦理和社会责任作为对外部环境的反应,作为深思熟虑之后的长久计划。正如苏宁电器董事长的张近东的“仁商”战略,他认为,“仁”即仁爱,仁爱是相互的,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机遇与环境,离不开员工的心血与努力,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员工、消费者共同分享企业成长价值,这就是仁商的表现。
  无论是政府、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要重视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引导机制,要强调治理伦理,提高外部人的伦理意识,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意识到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不是独善其身的事情,当多数企业都能够做到时,伦理和社会责任才会变成企业的内生需要,企业才会自发地承担社会责任。
其他文献
争论蓝海  W. 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合著的《蓝海战略》中文版于2005年面市之后,短短一年之中,蓝海战略便成为管理界的时尚话题。当时,联想、神州数码、海信、小天鹅等许多知名企业纷纷宣布启动蓝海战略,更有甚者表示已找到蓝海。   与企业界与咨询界热烈追捧蓝海战略相反,学术界则对蓝海战略的学术价值及可行性表示了怀疑。  阿里·赫德斯(Arie de Geus)认为,战略不是
期刊
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认真考证后指出,现代公司制度的两大特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限责任制)起源于中世纪腐败的宗教制度,这种天生的劣根性使得企业的经营极易出现问题。少数企业或少数高管忽视“为客户创造价值”,热衷于利润最大化、高管薪酬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也无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当企业或高管的主流理念背离了“为客户创造价值”,而热衷于不择手段赚钱时,行业性或整体性的危机就在所难免!    企业理念的
期刊
掌握消费者,才能掌握商业力量  对于“中国制造”如何走出困境,一些专家和学者宣扬的解决方案是产业升级。他们所指的无非是提高研发水平(技术+设计)和打造品牌。不客气地说,我认为这个答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换个词说就是“外行”。  “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我始终觉得是假问题。因为那些所谓提高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都是文不对题的答案。  我有一位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的泉州籍民营企业家朋友,做的是非常传统的
期刊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中国制造业低端领域(指低端产业与产业链的低端,即垂直分工中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水平分工中产业链的劳动密集加工阶段)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尽管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在下降,但制造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引擎”。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低端产业也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我认为,继续保持包括低端产业在内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不仅是基于中国人
期刊
Z理论的内容,是大内通过比较日本与美国的企业得出来的。大内把日本企业称为J型组织,把美国企业称为A型组织,这两类组织有着明显的差别。Z理论的提出,正是建立在J型组织与A型组织的比较之上的。Z理论不等于日本式管理,但却与日本式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内的Z理论和日本式管理紧密相关。对于日本的J型组织,大内进行了如下概括。     终身雇用制    大内强调:“日式组织的最重要特点是终身雇用制:
期刊
在过去,依托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并以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今天,制造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制造”不可能再沿用旧的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应该如何转型?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中国制造”应该朝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制造业主要局限在代工领域,依靠成本优势为一些著名的品牌做代工,以换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始终处于“微笑曲线”
期刊
未来10年,世界变化深不可测,危机此起彼伏,在维稳的社会主旋律下,中国的管理将会沿着从“野蛮”到重视、再趋于理性的道路继续前行    又是岁末年首,是一个总结和展望的季节。但今年很是独特—21世纪头十年的结束,新十年的开端,特别是从金融危机慌乱中暂时平静下来后,人们感受到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类、世界、中国、行为,自然也包括管理的许多基本问题!  看历史,包括热点问题、经验总结、有关评价的共识需要数十
期刊
过去十年中,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方面,可谓是多事之秋,不仅国际上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发生了诸多事件,而且中国企业也问题频出。  从国际视野来看,2001年所发生的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及接踵而来的安达信公司和四通公司的倒台,都在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安然公司曾经头顶多项诸如“最卓越公司”、“最具潜力公司 ”的桂冠,但因为做假账虚增业绩,欺骗广大股东和消费者,受到美国有关部门的严厉
期刊
进入21世纪,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被引入中国,并为企业界、学界、咨询界所普遍关注,有的思想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即被介绍到中国,但却在这十年间被重新认识并引发巨大反响。同时,在这十年间,许多著名管理学者和世界级企业领袖也频频受邀到中国参加活动和做演讲。他们所带来的管理思潮不断冲击中国企业,中国人的管理智慧也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彼此既交融又冲突,这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而实践也对理论在进
期刊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以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位一体的模型为基础,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年报”和“企业官方网站”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为依据,对中国100强(包括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总体结论。  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在中国100强企业中,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处于卓越者阶段的企业仅有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