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与育人模式研究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顸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重视原始创新、拓宽发展渠道、提升层次等问题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理论的应然要求和实践的必然选择。我刊本期发表一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与育人模式的文章,希冀为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本刊约请有关专家撰文,就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了研讨。
被评论的文献是孙绵涛教授用英文撰写的著作“The Concept of Tizhi in Chinese Education”(《中国教育体制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从题目上看,该著作讨论的是“教育领域的理论及政策”问题,这无疑会使那些想了解中国教育体制理论及政策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兴趣。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方向,对科学教育乃至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诞生。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引导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教育工作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应把握以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为导向的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科学文化引导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代表委员对农村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本刊刊发部分代表委员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建议,以期引起大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问题的关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就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因此,安徽省从2002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农村义务教育现有发展水平及特点,以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契机,积极而审慎地探索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我们的探索可以简要概括为“一破三立一考核”。
本组文章选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2005年9月举办的“教育管理者国际论坛”外国专家的发言。文章在得到作者授权后,根据原文翻译整理而成。
“企业化”一词用以描述大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后期,大学企业化组织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的企业家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不仅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适应只有具备变革、创新、合作和冒险精神才能获得经济和社会成功的社会环境,二是大学自身能够适应这样的社会环境。
教育质量的关注范围不仅包括学校所提供的教学和学习的质量,还包括学生所获得的种种体验。英国现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水准,即为了取得特定的学术资格(如学士、硕士、博士),学生必须表现出某种水平和程度的技能、知识和理解能力。二是教育质量,即在适当的学术标准的要求下,教育的质量应促使学生取得他们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的学业成绩。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尚不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就业政策尚不配套,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尚不规范等问题。应对新的发展形势,重新审视和思考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一线教育管理干部(局长、校长)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行为主体和主要责任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至关重要。调查反映,近八成一线教育管理干部对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怀有自信和自觉,基本认同以公平和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战略,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不同区域受访者在发展目标、关注重点和推进策略等方面的态度差异。一线管理干部对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关切点集中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体制和强化保障方面。今后,各地需要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向促进公平(由机会公平向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