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课堂为载体 培养学生个体首创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个体首创性,就是指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通过自己的研究探讨,能够发明和创造。虽然某些发明或创造别人已提出过,并总结成文,但对学生个体而言,却是新颖的、第一次发现的。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里的“再创造”就是指学生的个体首创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体首创性,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呢?
  一、营造创新环境,浓厚氛围孕育个体首创性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环境,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前提。一要充分相信。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二要热情鼓励。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吝啬褒奖。三要民主平等。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体首创性。
  记得我主持的一次数学兴趣小组课上,邻班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所有这样题目的结果都是自然数呢?”对她的瞬间灵感,我由衷赞赏:“真了不起,但严格证明却不容易。”其他学生闻讯后展开研究,进一步作出“同分母(大于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等于这些真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的猜想。教师待人至诚,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生才会真诚与之交流,并在教师的热情鼓励下有所创造。
  二、运用电教手段,深化直观促发个体首创性
  要创造就要思维,进行思维活动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没有已有知识、经验(表象)的参与,就没有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有抽象思维,又有形象思维。当学生没有或缺乏教学内容有关的表象积累或表象模糊的时候,必须用直观形象材料强化,充实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获得与创造个体思维学习有关的表象。同时,直观、形象材料通过多种感官(视、听、触觉)的感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运用电教多媒体软件,设计了“认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课件,展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及直径,让圆在直径所在直线上滚动,形成动感。学生可以观察发现得出结论“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然后再量出周长与直径,通过个体探索计算约等于3.14。通过多媒体课件运用、动感的深化,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和π,完全在个体思维活动中去探索发现出来。
  三、注重实践操作,调动表象服务个体首创性
  科学的思维方法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反复地不断运用,才形成内化为思维方法的。学生的操作过程,是思维过程的体现,也正是个体首创性思维过程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法则概念的学习仅通过有序的观察、直观的演示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亲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为培养学生的个体首创性服务,以达到“再创造”的目的——既提高认识,又掌握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后,教师提问:“为什么求长方体体积既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又可以用横截面积乘以长?”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摆弄和观察、讨论,回答说:“把长方体竖起来就可用底面积乘以高,如横放就是横截面积乘以长,实际上是一回事。”这样的回答是通过操作后想象得来的,是学生个体首创性的体现。
  四、加强数形结合,形象表述萌生个体首创性
  数和形是整个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柱石。数学中的形象,着眼于数学问题的感性整体结构,通过联想和直觉产生关联的数学模式或图形,以反映该问题的本质及规律。在教学中加强数形结合,让学生从“形”中去联想发现,才能有效地认识本质,培养学生的个体首创性。
  例如:“鸡兔共100只,兔腿比鸡腿少20只,求鸡兔各多少只?”这是一道特抽象的应用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如果能根据题目画出线段图(如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假设所有鸡均变成四只脚,则鸡脚应是现在的2倍,再作虚线,则此时鸡和兔应共有脚4×100=400(只),看图很快得出鸡脚数为(4×100+20)÷3=140(只),鸡的只数为140÷2=70(只),兔的只数100-70=30(只)。
  五、联系生活实际,回归自然唤醒个体首创性
  没有兴趣,何来首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表象,从数学的特点出发,运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这是发展形象思维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个体首创性的需要。
  例如,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农村分田和量田中,联系农民找出三块地(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形状),农民要测量一下自己田地的大小,教师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如此这样,学生的个体首创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帮助农民丈量土地并计算大小。这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的应用,而且是一次生活体验和选择,更是一种能力的再现和升华。
  六、巧妙设计提问,启发思维激活个体首创性
  教师要致力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怎样想、怎样做及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巧妙设计课堂提问,精心编织课堂提问,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这才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个体首创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事先准备好的24块小正方体(每块1立方厘米)变换长、宽、高来摆一摆和看一看。教师先提出:“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1×1×24、1×2×12、1×3×8、1×4×6等变换方式的摆法,它们的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大家来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经过一番操作后都能得到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提问问在知识的探求之处,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激活了学生的个体首创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创造”学习了新知识,得到了新规律,
  七、练习恰当开放,情况多样训练个体首创性
  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切入口。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能开放学生的思路,诱发学生的潜能,是学生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创造知识的技巧。
  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不妨把例题“一个粮食仓库原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舍去问题变成一道补充问题的开放题,在学生补充问题“用去多少袋”“还剩几分之几”“还剩多少袋”等中一边复习旧知一边引入新知,并在一题多补的复习中铺垫了例题的两种解法。这样不仅为培养学生的个体首创性打下了基础,更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个体首创性。
  (责编黄海)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步行有氧运动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耱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采取便利取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瘢痕组织是一种纤维组织过度增生,继发生于外伤、烧伤、手术等部位。局部色素沉着和充血、瘢痕组织高于皮肤,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局部有明显痛痒感,瘢痕收缩,特别是发生于关节附近和
络病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的、独特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络病学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近年来,运用络病理论诊治疑难病症已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和利培酮分别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得出治疗效果更加的用药方法。方法:对我院在2004年6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换药治
"一一列举"策略是苏教版五(上)中安排的策略主题学习内容。所谓"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正确的体位姿势,不但使中风偏瘫患者感到舒适、减少疲劳、减轻症状,而且有利于检查和治疗,尤其对今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有着重大的意义,反之,会直接影响患者日后肢体运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语言的准确性又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因此,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本文拟就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基本策略作简要分析。  一、聆听策略:在交往中实现思维与语言的相互转化  聆听策略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
目的:研究腕骨和踝关节骨折CT检查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方式分析相关的16例腕骨、踝骨骨折病例的CT资料.结果:全部病例CT检查全部阳性,典型表现为骨皮质掀起,有骨质中断现象.结
很多教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法宝”是多练,他们奉行“熟能生巧”的观点,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在执教计算单元的时候,直接让学生套入计算方法,然后一头扎进计算的题海中。实践表明,这种“经验”收效甚微,结果造成大部分学生怕算甚至厌算。 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发现各类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日益延长,社会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趋势。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系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