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城市——从中国的城市体制看旧城破坏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854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城,本意是由夯土垒成的、封闭型的墙。也可以作为动词,就是筑这样的墙。所谓城,就是由一道墙围起来的居民点、聚落。等到城的名称用得普遍了,墙的名称只能称为城墙,以示区别。为了防卫需要,有的城筑了不止一道墙;或者在城市扩展到墙外后又需要有新的墙加以防卫,因而再筑了一道;于是有了不同的名称,里面的一道称为城,外面的一道称为郭,形成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重要的城,如王都
其他文献
我们需要通过考察以下三种主要趋势,探求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前现代的种族纽带和现代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一,通过身份鉴别而进行的文化净化,这会导致文化排斥和社会排斥 第二,通过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将种族的选民地位予以普遍化,这会带来民族团结和自我确认 第三,共享记忆的领土化,这会激发人们对历史故土和圣地的历史性诉求。这些过程存在于所有历史中,但只有到了现代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并得以广泛传播 它们是许多现代政治冲突的基础。
霍耐特和弗雷泽作为新法兰克福学派在欧洲和北美的著名代表,他们的思想是在分析后冷战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霍耐特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说在新时期焕发出现实的生命力 弗雷泽主要坚持了强硬左派的立场,通过对后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不平等的揭示而推出了不同于霍耐特的三元正义论,进而弘扬了在哈贝马斯思想中内蕴而被霍耐特放弃的平等主义原则。作为后冷战时期的两种不同左翼思想,二者的分歧主要在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认知。这样的分歧标识出左翼思想在新时期面临的理论难题。
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规范性潜力在社会民主主义时代得以展开,并且促成了以下四个原则的制度化:个人主义、平等主义的法治、成就原则以及罗曼蒂克式的爱。然而伴随着新自由主义革命所产生的新的、"组织不良的"、"持股人导向的"、"关系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去所取得的规范性成就受到了侵蚀,甚至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解放性意义,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本文试图以一种新的"悖论性的发展模式"来探究这种变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具体剖析个人主义、法律、成就和爱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的迫令下所做出的调整,以及这些调整所带来的悖论性后果。
当代的社会正义运动对正义的实质缺乏共识,运动参与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却导向彼此对立的目标。这种关于"实质"的不确定性给理解和解决正义冲突带来了障碍,也给传统的正义理论带来了挑战。在当下这种反常规时期,面对正义"实质"问题的不同理解,理论建构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展开。南茜.弗雷泽认为,我们需要一种综合了多元社会本体论和规范一元论的方法,即把正义看作是一个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等多维度概念,同时还需要一个能覆盖多维度的单一的规范性原则,它能为那种在正义"实质"问题上持对立理解的诉求提供一个衡
在这篇文章中,吉莲.豪伊分析了在最近的女权主义教规化潮流中,有哪些内容被包含进来,有哪些内容被删节,有哪些内容被抹掉,以此表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排斥已经导致了一种"文化"女权主义形式,但"文化"女权主义的反现实主义主线使女权主义无力阐明它所处的环境,也无力对它所处的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真正能够对现状作出合理解释和分析的将是一种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
人们大多知道袁世凯早年是个浪子,从政时是个不择手段的政客,没有多少人了解军人出身的袁世凯对秩序的热爱。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这样回忆:我父亲的起居饮食,一年四季,是有一套刻板规矩的。他每天早上六时起床,六时半吃早点。早点总是吃一大海碗的鸡丝汤面……
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研究,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社会主义问题特征的领域入手考虑。中国一方面要依靠资本主义经济的外在刺激,抱着社会主义的目标实现经济现代性,另一反面还要利用源自内部传统和历史的政治工具实现现代性。本文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社会主义,而非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上,中国经济是一种受到国家有力影响的混合型经济,而非简单的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上,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并不能在中国社会中轻而易举地解决适应性、社会凝聚力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中国政治的当务之急是在允许个人追求物质产品的同时
期刊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我30年前写的东西能被翻译成中文。它最初成型于路易·阿尔都塞所指导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讲座。我敢肯定,阿尔都塞若能看到中国学者翻译并研究这本书也会非常高兴。这本书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重建(是对1858年手稿的发展,具有与其同样的原创性和鲜活性),是对共产主义的一种政治化的解释,揭开了20世纪晚期欧洲和美国反抗资本主义的序幕。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其重要性在于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导致利润的降低,并且最终阻止资本的积累。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术关系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两者关系的突出之处在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主奴)辩证法。本文分析了萨特、科耶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乔纳森等西方马克思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著述,以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精神现象学》的评述,深入解读了黑格尔对"主人和奴隶"的论述。作者认为,必须分辨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受到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影响,领会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本意所在,把握异化、外化和对象化的异同,找到马克思理解问题的文本语境,从而解构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