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美的灵感 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提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美术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美育基础,同时也通过各种美术形式、造型手段、制作方法等使学生以“沉浸式”的方式体验美术教育。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如手绘板、平板电脑、一体机白板、APP等。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相融合,给学生带来更好、更有效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开始了一些尝试。
  总体设计
  1.设计思路
  创新能力的本质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材料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方法转化为实际作品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在创客教育视域下将图形设计和基于技术支持的产品相结合,对创新能力培养有显著的提升。通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的精心设计,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环境:主要指课堂氛围、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研究表明,创造性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资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支持作用。
  教学过程:主要指情境导入、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等。其中,有趣的教学情境、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可以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上,要巧用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创新意识、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法提供创新机会。
  教学过程的构建要凸显创客教育视域下的“体验学习”“项目创作”和“问题解决”属性,因此本研究以“做中学”“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为指导理论,以美国国家工程院使用的工程设计流程和SCS创客法为模式设计依据,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流程,体现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素,发挥其教学效能。
  2.教学流程构建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信息技术课堂为平台,广泛利用并发掘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实现学科深度融合。通过宽松的多任务的课堂氛围构建,历经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资源准备、模仿与创造结合、展示与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吸收传统文化元素,感受中国传统美术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模仿中创新。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之前,需要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与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匹配,寻找知识融合点进行融合教学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案例设计
  《遵守交通法规》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十课《遵守交通法规》一课为例,谈谈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将美术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进行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图片的复制、粘贴的初步学习,进一步学会图片的翻转和按一定角度旋转的操作,并针对选定的图片进行拉伸和扭曲操作,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跳出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比分析知识点的类型,与美术学科中的“纹样”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了“纹样的故事”两课时内容:通过第一课时“二方连续纹样”的学习与绘制,掌握其基本操作,为本节课设计“四方连续纹样”打下坚实基础,再借助UMU平台,为学生提供基础技术操作教程。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兴趣点、学习小组的目标设定等,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更加具有自由性,但又不脱离整体项目的总体目标。
  1.创意产生
  教师展示二方连续图案,学生欣赏并回顾图案的特点(如图2)。回顾第一课时学习的“复制与粘贴”命令,加深对其应用效果的印象,接着观察四方连续纹样(如图3)。
  引出新课:在历史长河中,四方连续纹样都出现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制作四方连续纹样?
  设计意图:通过对四方连续纹樣的欣赏,展开对新内容“四方连续纹样”的学习,为学生产生创意创造条件。
  2.创意激发
  教师提问:“你看到的四方连续纹样与之前我们画的二方连续纹样有什么关联或区别吗?”引导学生观看下页表,总结出四方连续图案的特点,并合作讨论“一张图片”或“几张图片”可形成哪些“四方连续纹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能够从二者的“意义”“排法”“特点”“用途”四方面进行区分,并能够深刻理解“四方连续纹样”,为创作四方连续纹样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创意构思与实施
  (1)登录UMU,观看“散点式四方连续纹样”的构成样图(如图4)。
  教师提出要求:总结你看到的“散点四方连续纹样”,在画图程序中拼一拼。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了解“四方连续纹样”三种组织形式中的“散点式”,并在画图软件中试着做出来。计算机上的操作形式比传统的笔绘制或拼接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这也是模拟真正的计算机制作“四方连续纹样”的过程。
  (2)登录UMU,观看本节课知识点“翻转与拉伸”,尝试将“任务单1”中的任务完成(如下页图5)。
  请使用下面的图案,通过“翻转和拉伸”,绘制两种“四方连续纹样”。
  设计意图:学习本节课重点“翻转与拉伸”,并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任务中的图形进行“四方连续纹样”的创作,对知识点加以巩固,让创意得以实施。
  4.创意实现
  作品展示:分享大家在创作时遇到的问题或取得的收获。(发现:角度也可以是负数)接下来完成“任务单2”的挑战(如下页图6)。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四方连续纹样”,学生可以在“翻转与拉伸”中对相关数值进行学习与设置,并总结经验,分享可以适用的情况。再结合生活中的小案例,如根据墙面贴壁纸,灵活地运用“翻转与拉伸”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后拓展“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重叠式四方连续纹样”,让学生尝试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一个四方连续纹样,也可以将自己绘制的纹样,设计在服装或喜欢的物品上。
  设计意图:将探究内容延伸至课后,引发思考,教师在课后跟踪,可将学生作品上传至班级展示群进行展示,促进学生进一步交流,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拓展,让创新能力培养得到落实。
  思考
  本节课把美术中的“纹样”内容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通过围绕我国传统“四方连续纹样”,展开了信息技术画图教学。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纹样的规律,利用画图中的命令,引发学生思考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将我国的传统技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发扬光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笔者对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融合有了新的思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借助美的东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更好地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根发芽,创新能力开花结果。融合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找到与技术相匹配的美学样本,而这方面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的美学修养,方能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融合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中,笔者用“工匠精神”锻造“未来工匠”,五千年悠悠华夏,积淀无数文明与滄桑,匠心是文人笔下跳跃的字符,更是教育人为教育下一代而付出的青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传统美术的勃勃生机,用匠心精神灌溉中国未来的成长是教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37(04):12-24+40.
  [2]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8-13+20.
  [3]郑燕林,李卢一.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学习——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6):42-49.
其他文献
职业性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OHP),是国家法定职业病的一种,随着过敏性肺炎临床诊治技术的逐步完善,对职业性过敏性肺炎的认识也有了很大转变,现将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供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参考.一、定义1.职业性过敏性肺炎:职业性过敏性肺炎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或反复多次吸稿生物性有机粉尘或特定的化学物质后所引起的以肺泡和肺间质炎症改变
期刊
目的 分析煤矿T人尘肺并发肺结核发病情况,为煤工尘肺并发肺结核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市煤矿系统在2006至2012年期间在我中心进行复查明确诊断的228例煤工尘肺患者并发肺结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8例煤工尘肺并发肺结核率20.18%(46/228).Ⅰ、Ⅱ、Ⅲ期煤工尘肺并发肺结核率分别为17.16%(35/204)、42.11%(8/19)、60.00%(3/5),各期煤工尘肺并发肺
目的 建立血清中2,4-滴丁酯测定的气相色谱法,为临床中毒的诊断和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取0.5 ml血清加三氯甲烷2.0 ml充分振荡萃取,静置5 min,4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三氯甲烷层氮气吹干.50μl乙醇定容,1.0μl进样,氢火焰检测器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血清中2,4-滴丁酯浓度在5~40 μg/ml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y=1831.6.4x-899.4,r=0.9
目的 建立血液中异烟肼定性定量检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 血清经10%高氯酸甲醇溶液沉淀蛋白,-18℃静置10 min,12 000 r/min高速离心,取上清液,采用50μl微量比色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血清中异烟肼浓度在5~30 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31.57x+0.0097,相关系数r=0.9996,回收率为95.3%~104.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3
教科版必修2第一单元《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要求通过体验、分析典型的信息系统,知道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认识信息系统的优势与局限;能够合理选择、使用、评估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作为学科大概念,是第一次与学生见面,如何才能生动、丰富地展示信息系统的形象,同时让项目学习更接地气地在课堂上实施呢?本文展示的教学,是从信息系统的功能类型入手,通过体验多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实例,归纳、总结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从“
目的 探讨农民工职业应激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纺织行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职业紧张调查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性别、年龄、工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态等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性别、工龄和文化程度不是抑郁症状评分的影响因素,中度抑郁低年龄组均数为66.08±2.45,高年龄组均数为57.15±2.64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隐匿,死亡率高,但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有效方法.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显著特征,也是肿瘤患者不良预后和临床抗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关键所在.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并相互作用的多步骤过程;肿瘤的侵袭转移同样是多因素、多基因相互协调作用的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其中抑癌基因的失活与肿瘤转移侵袭密切相关
期刊
目的 探讨煤工尘肺肺引流淋巴结的病理特征及其对煤工尘肺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12例煤矿工人的尸检资料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结合职业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尸检病例中1例粉尘性反应患者的肺引流淋巴结多为煤尘沉着,纤维轻度增生,髓窦区小范围的尘性纤维化;1例煤矽肺Ⅰ期患者肺引流淋巴结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尘性纤维化及煤尘沉积;8例煤矽肺Ⅱ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尘性纤维化和矽结节;1例煤矽肺Ⅲ
目的 探讨硝酸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硝酸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12例,收治后急诊行流动水冲洗创面至pH=7,及时有效地地处理创面,必要时行手术切痂植皮治疗;补液、血液滤过、监护等措施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持气道通畅和有效氧供,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气管镜检查及辅助治疗;应用抗生素、激素、生长因子等综合治疗.结果 12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8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早期气管
X线胸片是诊断尘肺的主要临床依据,我国第1版尘肺诊断标准1963年正式实施,其后于1986年进行了修订,使用16年后,2002年进行再次修订(1997年国家又发布了一版诊断标准,由于该标准的核心部分与1986年标准相比并没有改动,因此人们习惯上仍称为"86标准").随着社会对尘肺诊断准确性的需求,2009年又颁布了修订的尘肺诊断标准.这些标准均为尘肺诊断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指南[1-5].为全面了解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