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因何而“失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传统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拇指姑娘》,到当下流行的童话《夏洛的网》《皮皮鲁总动员》《寻找快活林》等,一谈起童话,孩子们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童话,是孩子们最喜欢读的书,他们对童话可谓情有独钟。在孩子们心里占据一席之地的童话是如此的神采风扬,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却是“失落”的。童话,因何而“失落”?从成百上千的童话教学设计中,从自己和他人的童话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寻着童话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失落”的真正原因。在我看来,童话的“失落”是由于语文老师们不爱读童话,不懂得童话;究其“失落”的症结,在于小学语文教师对童话的失位解读。
  毋庸置疑,童话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和想象,正是由于童话里充斥着那些能够满足儿童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幻想和想象,才让童话在儿童心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却往往忽视了童话的这一基本特征,忽视了童话对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执教童话时,一如既往地将其当作一般的叙事性作品进行内容分析。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执教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童话《七颗钻石》时,对童话的解读也是失位的。课堂上,我将本篇童话最具想象力、最神奇的“水罐的变化”部分教得索然无味,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让学生去分析内容,找出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并进行概括总结,40分钟的教学,一直和水罐的变化纠缠,却没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去感受并想象这个具有魔力的水罐一次次奇妙的变化,去领略童话神奇的想象和离奇的情节。时至今日,我都忍不住时刻提醒自己:在执教童话的过程中要善待孩子的想象力,培育孩子的想象力,引导孩子在课堂上想象童话中的情景,想象自己就是童话中的人物。课堂上,还可以由激发想象、引导想象,再到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写童话,让孩子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得到延伸。这样的童话教学才能让孩子们走进童话,享受到童话的乐趣,真正地感受童话的想象的魅力。反之,再美的童话,学生也会学得兴味索然。
  作为成年人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童话时,除了忽略掉童话幻想和想象这一基本特征外,还难免有时会因采用了成人的语感图式去阅读童话,从而忽略掉了童话中那些充满童真口吻的语言。这些语言也许在教师看来并无意义,甚至只是一些简单的重复,但对于儿童而言,这些充满童趣、清新纯美的语言却深深吸引着他们。例如二年级下册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中写道: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其中“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三个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起来最富于情感,这三个看似平凡简单的词语其实十分符合儿童的言语形式,能让儿童直观敏锐地感受到丑小鸭的“丑”。再如一年级下册《松鼠和松果》这篇童话中的这样一段话:“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此段话中重复出现两次“没有了”,接着以递进的方式写到“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在成人看来,这样的重复和递进仿佛有些幼稚,其实,这正是童话独有的言语形式,童话中越是简单、活泼、童稚的言语形式,越是值得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除了丰富的幻想和想象、童稚纯真的语言,童话还蕴藏着许多善意和美好,几乎每一个童话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孩子们能从童话故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正因如此,许多教师误解了童话,以为童话最大的教学价值就是给学生讲道理。其实,童话在课堂上的“失落”往往就在于老师们枯燥乏味地讲道理。就拿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来说,本篇童话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但如果教师只是在文章最后总结出一个道理,让学生明白容忍和谅解才是修补友谊的最好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孩子们对于童话的理解肯定是空洞的,童话本身并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何谈感受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孩子们的内心是天真无邪、容易感动的,越是真挚纯净的童话,就越应该引导学生倾情投入,用心感悟。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我们要让学生变成松鼠和小熊,使故事“嫁接”到学生身上,教师只需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恰合时宜地提问,就能让学生走进童话,感受美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熊或松鼠,收到了一只放有礼物,并写着祝福的小船或风筝时的心情,让学生感受“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时的欣喜若狂。“你们和好朋友闹过别扭吗?”教师此时的有效提问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想象自己与朋友闹别扭时的点点滴滴,自然能够体会和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却羞于开口的无奈痛苦。“与好朋友闹别扭时真是难过极了,我们来看看松鼠和小熊是怎么做的呢?是否和你们一样呢?”当感同身受的孩子们读到小熊和松鼠和好如初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与好友和好的场景,经历这样感情的一波三折,学生难道还学不会容忍和谅解,难道还学不会珍惜友谊吗?所以说,童话中蕴含的那些“道理”真不能变为课堂上枯燥乏味地讲道理。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循着童话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探寻童话的教学价值,让童话走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失落”的困境。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美妙画面。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回顾三幅画面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爷爷写的《草原》,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它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过:“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
在哲学家那里,“微”是朴素的行为智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科学家那里,“微”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达尔文);在文学家那里,“微”是恰到好处的风景:“微雨燕双飞”“微微风簇浪”……而在我的眼中,“微”对“真语文”却有着别样的意蕴。  入乎“微”,才能推动语文教育真变革。在我国学者查有梁看来,教育建模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互动式教学是发挥学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为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  (师板书:天)  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
一、激趣导入  师:说来,你也许不信,作文特好玩。在数学里边,“一加一”只能等于“二”,还能等于几?  生:是的,只能等于“二”,不能有其他答案。  师:“二乘二”呢?  生:“二乘二”得“四”。  师:“二二得四”,不能等于“五”。但是,语文就不一样了,它变化无穷。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比如,就拿我们忌讳的这个“死”字来说,“生命的终结”叫“死”。“死”是口头用语,书面用语则叫“去世
【教材解读】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  文中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有些教师认为该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很多,因此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列宁。但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小男孩。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编者选择这篇文
记得非洲有这样一则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说得多有道理。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个人走得不仅不快,简直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成长就像剥洋葱,剥掉一层就会流一次眼泪。”确实,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有导师引领、伙伴相随、团队互助,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还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专业成长路。、  芥子读书会:厚实底蕴学养  2007年,一群年轻人,因为喜
妈妈是一杯酒,  爸爸喝上一口,  就醉了。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六岁孩子写的诗。在孩童的眼里,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好。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诗《点灯的人》,写了一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他使“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为儿童的文学阅读点起一盏盏灯,做一个让孩子们心灵温暖、展望未来
南湖小学是一所由中桥小学和新联小学合并而成的、异地新建的学校。原本,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加上合并所带来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问题又很多,所以,大家都暗暗为担任南湖小学校长的武凤霞捏了一把汗。然而,建校两年后,南湖小学在各方面都很有起色,尤其在各学科教学的改革中,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依稀还记得,在她第一次提出语文课堂教学“测、导、延、写”的教学操作范式时,遭到了许多教师的非议甚至抗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