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的碎片,我指间的宇宙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vin8124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的时候,世界还没现在这么大
  我小的时候,世界正好和我小小的身体,小小的视野相匹配。
  上学途中必经的街道足够宽阔,学校操场无边无际,同学黄燕燕家好远好远。还有家门口那道阳沟,我永远无法跨越。
  那道阳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道天堑。我在这边,大人和八岁以上的孩子在那边。阳沟对面是一方小小的石台,正对着院落的天井,紧挨对面木阁子的窗格。石台上有一些碎砖瓦、几只旧花盆以及隐匿其中的新世界的入口。我每天冲石台上张望,那里有大秘密。
  而没有秘密的这方世界平淡无奇。在阳沟这边,我走遍每一条街道,走遍校园每一个角落,反复敲黄燕燕家的门,无人应答。每当我再次回到家,走向寂静的天井,就像活了一百年那样寂寞。
  可是有一天,我抬起腿突然踩到了阳沟对岸。紧接着,我一迈而过。世界颠倒。我长大了。
  我八岁了,我个子长高了。一时间所有的街道都不够我奔跑,所有的同学家都不够我探索。一时间世界来不及调整得与我的成长相匹配。我像是突然出现在小人国里的巨人,站在阳沟对面天井下方的石台上君临天下,持续成长,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我在石台上蹦跳不休,所有大人惊呼,喝斥我小心点。所有小朋友哈哈大笑。我是终于跟上队伍的失群之羊。
  我走在队伍的最后,感到世界陈旧不堪。心想,这一切可能并不值得我辛苦地长大。
  井是城市最后的根
  童年,大部分留在当门天井里,还有一部分在隔壁天井。
  当门天井就在我家门槛外,隔着窄窄的亍沿和阳沟。隔壁天井稍远一些,隔着亍沿、阳沟、石台和一间小小的木阁子。
  隔壁天井里有一眼井,井里有鱼。我每天走三十步去那边打水。长大了,只需走二十步。
  那眼井的井口不大,水面不深,井台很滑。井边放着公用的铁桶,桶上系着麻绳,桶的提手一侧挂着一把沉重的铁锁。铁锁能令桶在水里往一边倾斜,令水顺利地漫入桶中。
  我将公用桶稳稳扣向井中,手里的麻绳适时轻拽,桶在水中翻转,很快盛满完美的一桶水。我双手轮番出力,扯起麻绳把水拎出井台,稳稳当当倾倒在自家的塑料桶里。
  年幼的我,开始只能打半桶水。渐渐地,就能像大人一样拎起满满一桶水。我人生最初的骄傲来自于劳动。
  自小,我每天都会提几桶水。因此我臂力很大,和同龄人比掰腕的话,很少有人能掰得过我。我珍爱自己双臂中的这把力气。我一直又矮又瘦,但是我的强壮深藏不露。我觉得,这强壮源于井水中神秘的能量。儿时的我,常常趴在井台边,长久凝视漆黑的水面。我看到鱼在我的倒影中静止。一条黑的,两条红的。我无数次把铁桶扣向水面,却没有一次能兜住一条鱼拎上来。我听说隔壁就有人在打水的时候拎出来过一条鱼。我好羡慕,然而又焦灼至今:后来他有没有再把鱼放回井里呢?
  后来我离开了。再后来街道拆迁改造,不知隔壁天井的那眼井是被填平了还是封堵了。
  井是城市最后的根吧?井消失了,鱼仍游动在根系之中吧?可能从此再也不被凡间打扰吧?
  屋檐水滴滴答答,将童年水滴石穿
  阴雨天里,哪儿也去不了,隔壁陈孃贴在木板墙上的布壳子永远潮乎乎的,永远干不透。
  布壳子干透后也是假装干透了。陈孃把假装干透的布壳子揭下来,一张叠一张,整整齐齐摞一大撂,背到集市上卖。这些布壳子被人买走,被裁开,被打成千层底的鞋底。穿鞋子的人永远行走在漫长无涯的雨季之中。潮湿和阴冷裹住了他的双脚,像泥土裹住他的根。
  陈孃卖布壳子,从四十岁一直卖到七十岁。四十岁时的她,是我曾经所认为的最体面的人。爽利,寡言,善良,终日忙碌。后来她七十了,我重返小城,在街头遇到她。其实是我妈先认出了她,把她指给我看。我不敢看,扭头就走。缘分就这样结束了吗?不是的,我永远记得她,但是,却无力对她说出一句话,无力打一个招呼。
  七十岁的陈孃仍在街头摆摊。但是已经不卖布壳子了。现在的人已经不穿手工打的布底鞋了。她卖的可能是鞋垫之类的小物。那时,我才意识到她人生的困窘。她给我的童年留下的体面宽裕的印象,大约源于她的清洁与矜持。于是又记起她曾经给过我的点滴关爱。过了几十年,这些关爱又重来了一遍。三十多岁的我,和七八岁的我一样被深深温暖着。却仍无力直接面对她,无法对视她的双眼。
  永远也干不透的布壳子,永远清贫的人生,永远不停止的雨。我站在童年的屋檐下,抬头默数上方残存的瓦当。小时候的我,觉得瓦当真美,上面的图案却像永远看不清。小时候的我心想,再长高一点就好了。我渴望独立而有力地活在世上。就像陈孃那样。我羡慕她小而整洁的房间,羡慕她的沉默和自信。
  我站在所有下雨的日子里的屋檐下,伸手接雨水。很多时候,却感到恐惧——感到自己恐怕永远长不大了,永远这样弱小而混沌。
  然而身后不远处,阿孃瘦削的身子忙忙碌碌,一整天一言不发。墙上的布壳子渐渐干了,悄然翘起一个小角。
  说瓦绯,瓦绯
  在百年老屋里吃饭。吃啊吃啊,一大滴酱油滴进稀饭碗里,迅速氲开。大呼小叫,赶紧拿调羹撇开。
  哦,那不是酱油,那是瓦绯。
  “瓦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我那颗七八岁的孩子的心也满溢着成熟的诗意。
  七八岁的我,端着稀饭、抬着头张望黑洞洞的百年老屋。没有天花板,三两片模糊的明瓦,黑得发红的檩梁和椽木。我知道,黑到极致了便会发红。
  红是黑的终点,瓦绯是尘埃的终点。虚缈的尘埃,陈年的油垢,历经一百年后,变得浓黏又危险。然而“瓦绯”这个词真美啊,是危险里开出的花,是贫穷里浸泡的明珠。将来我若有一个女儿,就给她取名为瓦绯。她浑身罪过,卑微又哀伤。但是我呼唤她时,有神秘的希望暗暗闪烁。
  吃饭时,我时刻提防着瓦绯,却丝毫也不怕它。睡觉时,我望着深蓝色粗纱帐的帐顶。它承接着一百年来所有的瓦绯,夜夜抚慰我漫长的睡眠,打算抚慰我一百年。但我还是睡不着。我睡着的身体所置放的這个古老空间里,拥挤着一百年来发生过的所有故事。那些故事我一个也不知道,只知道它们不甘心消失。早晨吃饭时,我又遇到一滴瓦绯。我心想,别来提醒我了好吗?我真的什么也不知道。   所有肮脏的、邪恶的、具伤害性的、迷惑人的事物,其实都是正当存在的事物。它们与我在世上同行。我防备它们,又熟悉它们,然后和它们永别。我在成长的密林中侧身穿行,一路上经过的人们都面目模糊。反而人之外的事物,清晰得如同曾一动不动注视了它们一百年。此刻我抬头看向单元房的天花板。如今再也没有瓦绯了。我抛弃了所有陈旧的往事,却感到自己并不轻松,反而越来越沉重。好像自己的躯壳所包裹的一切,也正在渐渐发黑,直到发红,发黏。我若有一个女儿,我就给她取名瓦绯。
  渐渐地,城市变得和乡村一样古老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心目中“城市”这概念诞生于站在街角的一个个小红人——消防栓。哪怕如今,我快四十岁了,一提起城市,仍首先会想到那些小红人。它们是最坚定的城市的象征。哪怕城市毁亡,沦为废墟,它们仍存在于废墟之上,强调着此地曾经的繁华与文明。
  小的时候,总觉得科普故事中的机器人形象一定就是消防栓那样的——矮墩墩的,圆乎乎的,硬邦邦的,简拙的肢体和脑袋,还戴着铁帽子。而且,它们一定也是红色的。
  小时候,我生活的小县城是个灰色的世界,水泥的楼房,木结构的古老院落,石板路的小巷,六角砖的街道。但是,消防栓是黑白旧照片里唯一被赋予色彩的事物,突兀强烈,凌驾一切现实。
  我们这些小孩子,骑在消防栓上长大,扯着消防栓上的铁链条游戏。它是我们童年里最重要的伙伴。我们的童年没有滑梯,没有跷跷板,没有秋千。但是,一个个消防栓就足以代替一切。我依偎它玩耍,站在它双肩上看向远方。我无数次渴望它能活过来。我坚信它是坠落地球后陷入漫长睡眠的外星人。它的坚硬和它的红色暗示它与众不同的来龙去脉。它绝对是超级文明的遗存。
  后来,当我看到宫崎骏的动画片《天空之城》,看到沉睡中的浑身长满青苔、筑满鸟巢的机器人时,同样的感觉铺天盖地汹涌而来。
  炒菜的时候放几颗星星
  以前,有各种各样的修理匠,修伞的、修碗的、修钢笔的、修表的。现在几乎都没了。东西用坏了就直接扔了。我们使用这些东西的成本降低了,我的消费被持续刺激。似乎我们活在世上就是为了消耗器物,是为了生产垃圾。
  对了,还有补锅的匠人。现在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锅漏了的话也是可以修好的。洞较小的话,就打个补丁。洞太大了,或者洞太多,就把整个锅底换掉。
  我家有好几口铝锅是换过锅底的。新的锅底是用铁皮镶的。像接烟囱一样,在连接的边缘处敲出可以互相扣嵌的Z形边,两片紧紧咬合在一起,再敲平、敲紧。于是新的锅底诞生了,滴水不漏。重新派上了用场。
  但是这种补法只适用于平底的屉锅或汤锅,圆底的炒锅就没法换锅底了。
  记得我家有一口炒锅,锅底常年都是漏着的。洞口有四五处,每个洞约芝麻大小。这么小的洞,也漏不出太多东西。于是在很多年里,就由它那么漏着,从没有正式补过。
  但我妈会时不时“非正式”地补一下——她每次揉面的时候,揪米粒大的一点点面粒,按在锅底小孔处。烧菜时,大火很快把粘在那几处的面团烧焦了。烧焦后的面疙瘩便暂时堵住了漏洞。虽然这种补法也顶不了多长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锅的确不漏了。不像之前,烧菜时,火大了还没事,火一小,锅底就滋啦滋啦响。那是从小孔处漏出去的油或汤水与高温激烈相撞后发出的细小尖叫。那时,烧火的人透过明亮的灶膛,会看到锅底那几处小小的,激动的沸腾。
  这口锅用了很多年,用得越来越薄,小洞越来越多。但那些年里,不知为何,我们从没想过换一口新锅。
  在很多个准备晚餐的时光里,总是没有太明亮的照明。要么是马灯,要么是摇摇晃晃的蜡烛。它们的光芒只笼罩有限的范围。房间虽然因为它们离开了黑暗,却仍被黑暗所统治。板凳下面,灶台后面,天花板上空,甚至火焰下方十公分处,都黑得深不见底。正在炒菜的锅里也是黑暗。锅铲不停翻动,似乎想把黑暗搅拌得更加混沌不堪。我手持锅铲,翻啊,搅啊。我们的食物充满黑暗。我们的果腹之物把这黑暗接引进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内部是黑暗的最终归宿。
  但锅底那几颗星星,永远明亮闪烁。
  我不停地翻炒,凝视那几粒忽隐忽现的星星。它们是红色的,极其明亮的,在锅底的位置永恒不变,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永恒不变。我强烈熟悉它们。它们嵌在锅底, 嵌在我眼中,嵌在日后历久弥新的神秘记忆里。世界越黑,它们越亮。世界越饿,它们越亮。世界越咸,它们越亮。它们越亮,锅底就越脆弱。我小心翻炒,担心把锅底戳破了,又用力翻炒,希望星星更多,更更多,更亮,更更亮。为什么呢?我二十多岁的年华,和锅底的几颗星星对峙,一直对峙至今。
  我想象着所有人的疑惑,
  以及所有人之间的陌生
  我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本关于熊猫的科普类读物,好像是一部熊猫在野生环境中的生存纪录。忘了书名,也忘了内容。但有一个情节,永远也忘不了。
  小熊猫长大了,有一天离开和妈妈一同生活的洞穴,独自走了很远很远,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它在很远的另一条山谷里建造了自己的家,日日寻找食物,躲避危险,渐渐忘记了童年和亲人。可是有一天,它无意中误入童年的山谷。仿佛突然间想起了什么,它欢乐地加快脚步,熟门熟路地回到了旧时家中。它在洞穴中转了一圈,感到异常的欢喜和激动。
  但它不明白这激动是为着什么。也不明白何为“记忆”,何为“过去”。过了很久很久,老熊猫也没有回来。它便带着失落离去了。它也不明白这失落是为着什么。这次的离开,便是真正的离开了。
  这一段令我永难忘怀。
  明明是一本儿童读物,却是我读过的最悲伤、最灰暗的书,最空虚,最凄凉。无论过去多少年,都难以走出那本书的阴郁氛围——浓密濕冷的原始森林,永难慰藉的饥饿感,永无同伴的孤独……童年的自己,在结束那场阅读后,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感到心灰意冷,不能释怀。不,直到现在仍心灰意冷,无法释怀。   好像全世界都毁灭了,只剩最后一台显示器,循环重播那一幕场景:长大后的小熊猫又回到童年的洞穴,在洞穴里迷茫而欢喜地走动。可最后它还是没能想起最重要的一段记忆,只好离开那儿,孤独地远去……全世界都毁灭了。有外星人来到地球,他独自面对屏幕,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想象他心中的疑惑,以及无法想象的,以光年计算,以黑洞填充,以生死相隔的巨大无边的陌生感。
  那些最初无法理解的,终生都将无法理解
  是的,童年读过的最悲哀的一本书是关于熊猫的书。童年所读的最恐怖的书则是连环画《三打白骨精》。
  那时我四五岁,世界是巨大的未知。这本小画书则是打开这巨大未知时面对的第一个死节。
  首先,我不知“白骨精”是什么。
  大人解释,就是人骨头架子成精了。
  于是一个疑问变成了两个:“人骨头架子”是什么,“成精”又是什么。
  “成精”这个问题大人无力解释。但是“人骨头架子”解释得很好——就是人身体里的硬东西,埋在软肉里。我们身体里有,鸡鸭猪狗都有。人死了,软肉全烂光了,就只剩下骨头。
  我立刻捕捉到第三个问题:“死”是什么?
  ——就是没了。
  “没了”是什么?
  ——没了就是没了!!!……
  唉,现在想想,大人那点儿智商,教育小孩子哪里够用呢?
  总之,四五岁的我,翻着连环画,陷入对“没了就是没了”的惊惧与迷茫之中。
  连环画是黑白的,黑多于白。线条零乱,细节摇晃。人物眼神疯狂,手指尖锐。多年后我才知道,那种感觉就是“阴森森”。
  四岁或五岁的,捧着这本小画书,越看越恐惧,却停不下来。我本能地觉得,只有理解这一切,弄明白这一切,才能从恐惧之海中找到出路,划桨逃离……可很快又陷入疑惑的大海,并且疑惑的广度远甚于恐惧,不得解脱。大人的解释越来越混乱,岔路越拐越多,他们态度越来越烦躁……
  嗨,还不如什么也不解释,直接把我打一顿得了。
  四岁或五岁的我,无数个夜里难以安眠,躺在黑暗之中,反复想象死亡的事。想象一个鲜活的人如何化为白骨,又想象这白骨的复活,想象它难以言说的邪恶。想象这从死亡中诞生的事物,又如何诱骗别人去向死亡……书中的故事说,白骨精吃了农户一家三口人。我能理解“吃”是什么意思。因为我天天都会吃饭。可是,吃人是怎么做到的?吃人这件事,如何与“死亡”联系到一起?“死”到底是什么?“没了”是什么?
  我害怕那本书,然而好奇心略胜畏惧心。我没完没了地翻看,苦苦理解这一切,拼命想象,缠着大人反复解释。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不曾解决。我知道了白骨精是嘛玩意,也知道了死亡意味着什么。但当时的困惑和恐惧一生如影相随。毕竟,这是自己人生路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所有人在时光里走来走去
  重看一遍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发现一个细节,阿梅向周星星告白的背景音乐是《索尔维格之歌》。
  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出自自己的演奏。
  那时候我十八岁,自学吹口琴,买了一本自学教材,整天呜啦呜啦地练。等到能吹顺溜教材上面所有的练习曲谱了,又开始寻找新的曲谱。
  那时我在北疆一个闭塞的哈萨克乡村当裁缝,青春被倒扣在铁桶之中,却并不感到压抑。野蛮而汹涌的希望,在混沌中奋力奔突。
  有一天我照着旧乐谱里的一段简谱,吹出了这支歌。
  在乐谱里,紧挨着《索尔维格之歌》的下一首,是《重返苏莲托》。从此,我固执地认为这两支歌之间有坚固的联系。
  前者是沉沦和被抛弃,后者是飞驰和抗拒被抛弃。我长到十八岁,感到生命中有大欠缺,又感到只需这两首歌,就能饱满地填补一切。我收获了两首歌,拥有了一切。随之又立刻感到欠缺更多,更更多。
  我一遍又一遍地吹奏这两支曲子。那时,我好喜欢自己的十八岁。我觉得全世界唯有十八岁这个年龄最适合自己了。十八岁的时候,我想去好多地方,最后只见一个人就够了。
  又过了十年,我才听到我口琴之外的《索尔维格之歌》的版本。那时,初听这首歌时的情绪仍稳稳当当顶在胸腔。二十八岁的我,好喜欢自己的二十八岁啊。强烈感觉,似是只有二十八岁最适合自己。二十八岁的我,想去好多好多地方,想见到很多很多人。
  此时此刻的荧幕中,阿梅正极力掩饰人生的种种难堪。她用尽青春中最大的勇气,问出一个问题,然后得到拒绝。她感到绝望。可狼狈窘迫的人生啊,还是得继续下去。于是她笑了。……作为背景音乐的《索尔维格之歌》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人间悲喜明明灭灭。我找出口琴,吹了两下,很快顺着旧日感觉吹出了两段弦律。此时此刻,除了三十八岁,我对什么年龄都不满意。我真心喜欢我的三十八岁。此时此刻我哪儿也不想去了。但是,至少还想见三个人。
  人是城市的斑点,城市是地球的斑点,
  地球是宇宙的斑点
  每次去医院复诊牙齿,走进熙熙攘攘的医院挂号大厅,就感觉进入了疾病的国度,疾病的故乡,疾病的集市。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有病,每个迎面而来的人都有病。无意扭头看你一眼的人有病,不小心撞了一下你的人有病。旁边聊天的话题全都围绕着疾病。有人在墙角默默流泪,泪水也全都源于疾病。
  電梯里挤的全是病人。已经塞得满满的了,还有病人大喊等一等!——他冲过来按住上行键。于是电梯里的人只好再挤一挤,紧缩着身子。于是每个人身体内部的疾病也随之缩小了一号。拥出电梯的时候,每一个病人大松一口气。每个人的病好像都减轻了几分。
  如果能够在这个城市上空制造一张巨大的造影图,显示疾病的分布以及密度,那么医院一定是这张图的最最深渊之处。
  如果把人们的悲欢分布情况也做成一张造影图,那么医院所在的位置仍然是这个城市的深渊。
  我也有病。我扣好大衣的每一个扣子,一丝不苟紧系围巾。我走在医院里,暖气再热也不愿解开衣物。我只不过是加重造影的无数个深色斑点之一。我那补了又补的满嘴破牙又是我身体内的一个微小斑点。我在斑点的汪洋中奋力潜游。这时,我看到一位医生。
  他的白大褂是密密麻麻的阴影色斑中针尖大小的一点光明。
  我飞速计算多少光明能与多少阴影持平。
  计算结果:1﹕ 20。
  也就是说,平均一位医生能成功安抚20位病人。
  可是。
  我站在纷纷扬扬的挂号大厅。
  可是那么多那么多那么多的病人啊。
  医生嘛,一眼望去好像就这一个。
其他文献
废墟(一):火红的你  手指上的白  蘸着你  一笔一笔渗在废墟的荒凉上  你低垂  然后升起  从一岁到一百岁  你只做这一件事  今天  废墟忽然就热了  太阳忽然就烫了  发白的我  站在废墟上  看你  你  好大  好红  废墟(二):珍珠  我如约前往你的窗下  从一座废墟赶往另一座废墟  从一条裂缝赶往另一条裂缝  然后,我们拥抱  像河流  像海  像湖  像灾难过后  被河岸叼住
期刊
桃花《诗》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整个春天一下子热闹起来。这是一个兴,刚开始,感情就满满的。小时候赶庙会,还没去,心里就先兴奋起来。这也是一个兴。祖逖闻鸡起舞是兴,而领军北伐,击楫中流,则是赋了。贾宝玉因想着第二天和众姐妹芦雪庭赏雪咏诗,一夜没能睡沉,也是一个兴。  兴是一阵风,催花染柳,吹到哪儿,哪儿就动了。《子夜歌》里说,“春风动春心”,这里面有一个思。春心一点,春思却浩无涯涘,正如明月
期刊
我的道路横贯了  我的道路横贯了整个故乡的土地。  我是漂泊无定的行吟诗人;  森林摇摆树叶向我致意,  我也急忙向它们伸出手去。  我蔑视禁锢:它们的罗网——  是对思想,對幻梦的窒息,  我站立在瞄准的子弹面前  我一点儿也不失去我的尊严。  我且走且唱,不能够歇息。  为了报答善良,报答美好的一切,  我的欺人者努力把绳索  将我这赎身奴隶的脖子紧勒;  我不再追偿亲昵——绝对不能。  我的
期刊
一  尕斯库勒湖简称尕斯湖,蒙古语意为“白玉圈子”“镶着银边的湖”——因为湖的四周不断有析出的结晶盐,如同白玉,又有“苦咸”之意,还有“从地下散发出的怪味”的意思。清代蒙古族称它噶斯淖尔或噶顺淖尔,哈萨克族称它格孜库勒湖,又有蒙维合音“自然湖”的意思。  尕斯湖——柴达木盆地西部最大的湖,位于茫崖花土沟镇西南五六公里处,东西两端分别是切克里克和阿拉尔草地,南面是终年积雪、巍峨雄峻的昆仑山西支祁曼塔
期刊
现在,虽然需要廓清常识之上的重重雾障,将浪漫乌托邦对生活的侵占给予清除,并划清界限,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清算艺术。  有人会说,艺术家是一群疯子,他们还是一些自私自利者、极端个人主义者。瞧,就连那个讲起平等自由头头是道,写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的卢梭,不也照样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孤儿院吗?还是他,几乎一辈子同社会地位低下的女人只保持同居关系,只是到白发苍苍几近走到生命终点时,才
期刊
一  跃鱼山瀑布边的这家餐厅叫“伊斯坦布尔”,主打土耳其风味的烧烤。小雅发来信息,约了时间,并推荐说:如果到得早,这家餐厅的薄荷红茶一定要品尝。  早晨就开始下雨。九月的秋雨,有时一下就是好几天。宋波打了个车,穿越大半个城区找到这里。餐厅掩映在山腰的树丛中,傍着飞瀑,下临山涧,地势有些险,走了一段盘旋的山路才能上来。餐厅开在这里是因为这山上风光不错,有一片原始森林,每天有不少游客,傍山还建了一片高
期刊
死于黎明  旅行者,请在黎明时分  上路。像狗鼻子一样,  以赤裸的双脚践踏湿草。  让清晨的朝霞吹熄灯火。你看,  让阳光像细软的流苏布满了天空  双脚——裹着药棉——快速地  像手锄似的剁破早晨的  蠕虫。影子已深深地消隐  在死亡的黑暗与忧郁的倦怠之中。  这是柔软的闪烁和爬行的黑暗。  手舞足蹈的欢呼与无助的  白天之恐怖。背上了重负,  无脸的人群在爬行——  吵扰着沉默的市场。无声地,
期刊
雷奥波尔特·塞特尔·桑戈尔诗六首  黑女人  赤裸的女人,黑肤的女人  你生命的肤色,你美丽的体态是你的衣着!  我在你的庇护下成长,你手掌的温柔拂过我的眼睛  现在,仲夏的正午,我在阳光灼烧的高山上看到了你,我希望的土地,  你的美恰似雄鹰的锐光击中我的心脏。  赤裸的女人,黝黑的女人  饱满的果子,醉人的黑葡萄酒,激发我抒情的嘴唇  地平线上明丽的草原,东风劲吹下战栗的草原  精美的达姆鼓,在
期刊
孟繁华,祖籍山东,生于吉林省敦化市。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众神狂欢》《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传媒与文化领导权》《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与人合著)《想象的盛宴》《游牧的文学时代》《坚韧的叙事》《文化批评与知识左翼》《文学革命终结之后》等二十余部作品。主编文学书籍八十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
期刊
2018年12月18日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18)的百年忌日。几年前俄罗斯政府和联合国就把2018年命名为“索尔仁尼琴年”,年内在莫斯科等地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本专辑所选的五位诗人的专论均选自索尔仁尼琴系列散文集《文学收藏——怀人随笔》。作者在这部随笔集中谈论了俄国及苏联时期的近四十位诗人、剧作家、作家。作者說:“……只要一看书。手就不由自主地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