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体医融合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改革教学方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1-0158-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the social demand for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 major of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ivates skilled talents engag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order to make the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provide referenc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medical integration" compound talents by clarif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onstruc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cultivating th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build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d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rvice ability.
Keywords: Sports medical integration;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ersonnel training
《“健康中國2030”规划纲要》[1]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体医融合”相关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体育与医疗的结合点上。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体医融合”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建设需求,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改革已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一、“体医融合”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的需求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还可以治疗疾病、病后康复,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始大力推动“体医融合”发展[2]。“体医融合”是体育健身功能与医疗康复功能的高度融合,是促进人类体质健康的新型模式[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州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伴随的巨大康复需求,社会对“体医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在“体医融合”方面的人才明显不足,人员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4]。我国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缺乏专业运动经历,对患者的运动指导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存在着不足;体育系统的体育人员基本上都没有临床经历,没有慢性病的预防及治疗能力。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院校,利用学院的优势和资源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为社会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地位要求体育人才培养定位要“立足广州、服务全国、面向海内外”。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73年的广州市中心业余体校;2009年11月,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市体工队并入学院,实施“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专业充分利用学院“校队合一”管理体制优势,在学院医务所的基础上成立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形成“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优化整合系、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系所一体,协同育人,推动学历教育与医疗保健服务的一体化运行。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地区体育保健康复行业的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业能力分析行业专家研讨会,明确高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运动保健按摩、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健身指导等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向广州及周边区域的各级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社会保健部门、各类医疗康复机构、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领域,能够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17年与行业内标杆院校美国春田大学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协议期限6年,重点就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共建课程、合作研发等方面达成共识,为专业建设和合作育人开拓新途径。聘请春田大学教授来我院授课,开展专业培训与讲座项目等合作交流,专任教师到美国春田大学做访问学者,每年夏季两校举办以运动康复为主的学生夏令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国际视野。依托“广州体育职业教育联盟”,紧密联系行业协会,大力推进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共同修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培方案,构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部和医务所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将学习和真实工作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既懂“体”又懂“医”的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供需调研,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运动保健按摩师、运动防护士和物理治疗士的岗位能力特征,融入保健调理师、健身管理师、健身指导员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与技能,构建对接职业岗位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课程内容分为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加强疾病防治、科学健身、体育康复、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专业核心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既懂得运动技能知识,又对医学、康复治疗、体育保健知识熟悉的体医复合型人才。对运动解剖生理、经络与腧穴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理疗技术、运动防护实用运动处方7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与中山医科大学三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解放军广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医院等行业合作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出版《实用运动处方》《理疗技术》《运动疗法》《运动康复推拿》等校企合作教材。建设专业标准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等四个子库及在线考试、网上答疑网络互动平台。满足教师、学生、国内同类院校及行业企业资源共享,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随身学习。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定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管理方法等相关制度;探索多元主体评价模式,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多元主体评价各有侧重,全面、客观地评价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打造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体医融合”师资队伍
依托“系所一體”管理机制,学院医务所和体育保健与康复系专任教师“互兼互派”,在师资配置上纵向相同、横向互补,在职业角色上互为体验,在教学分工上互为支撑,促进教学和队医工作相融合。学生接受体育保健与康复系专任教师和医务所实训老师的双重指导,建立起一体化的师资考评标准。专业实行双带头人制度,“专业带头人”以系部教学工作为核心,“行业带头人”以医务所工作为重点。“双带头人”优势互补,协同承担专业建设、团队打造、人才培养等工作,共同引领专业发展。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8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14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100%,多名教师具有多年保健康复行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学和医务保障能力强;兼职教师聘请医学、康复、体育保健行业专家、骨干、“能工巧匠”担任。通过互兼互派,专任教师深入到保健康复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兼职教师深入课堂教学,提升职教理念和教学能力。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双方学术交流等活动,兼顾教学、实训与科研,联合培养专兼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培养教师“体医融合”的能力和素质。
五、利用行业优势,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校内建有“3中心+1医务所”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运动解剖生理、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理疗技术、运动疗法、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医务所(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含篮球、跆拳道、田径、击剑、游泳、举重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同时配备专任教师和一线康复治疗师共同负责对下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实践期间进行日常专业指导,与基础实训中心和医务所共同承担专业学生的日常课程与顶岗的实践教学任务。
校内实训基地2012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校内实训基地由系所共建共管,2017年与美国春田大学健康体育娱乐学院签署6年期合作交流协议,合作共建体育康复实训基地,借助美国春田大学的技术指导,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400台,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提供200个实训工位,开发实训项目60多个。实训通过基地多元共建,形成集教学实训、运动员康复、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多功能。
校外实训基地类别多样,包括国家、省市级运动队、各级医院康复科、各类保健门诊、健身俱乐部等,建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康复中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兴运动损伤医院、青鸟健身等27家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技能训练、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良好育人环境,注重实践综合能力培养,适应“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对体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体育康复技术推广和应用意识,自我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体育保健康复行业的技术骨干。
六、构建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整合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医务所、体育保健行业优质资源,将学习和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体验融为一体,采取“合作(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合拍(贴近学生与贴近医务所、运动队)、合练(模拟仿真与真实训练)”措施,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对接工作岗位,分阶段分层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三段进阶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培养职业基础能力。每周2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運动员提供放松按摩、理疗服务。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3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保健调理师、健身管理师、健身指导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满足就业要求。
七、改革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教学方法
以专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实践为主线,实施项目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小班教学、分组实训”。通过教学团队的研究和在学院的支持下,将教学班划分成小班,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专业实习实训实施“师带徒”模式,1名教师带3~5名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根据“告诉你、做给你看、跟我学、动手做”四步骤的学习规律建立教学内容传授,实物和多媒体演示、系统训练和模拟操作,以及项目测试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学生不再只接受传统的教师讲授,而是面对每一个工作环境,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技能大赛成绩获较大突破:2014~2019年学生参加全国体育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比赛分别获得团体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3人次和三等奖6人次。2019年参加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体育保健组二等奖、运动康复组三等奖。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98.57%,双证书率达100%,毕业生平均薪资4998元,并呈稳定上升趋势,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赞誉。
八、提升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在满足运动员康复治疗需要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利用专业教师在运动创伤、颈、肩、腰、腿痛人群康复治疗方面的技术优势,力争每年为社区和周边区域人群提供保健康复服务,缓解各大医院或正骨医院等的就诊压力。积极组织教师、学生社团,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积极开展社区按摩、义诊等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到疗养院、养老院、美容院、残疾人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服务活动,并为他们进行相关保健康复知识的宣讲。系、所、行共同成立“医务所科技研发部”,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与医疗保健、体育保健行业、康复治疗、体育健身指导行业机构合作,开展保健康复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拓展合作成果,使校企合作持续运行。依托系所优势师资和实训基地资源,针对体育保健康复行业发展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科技创新,服务行业。
“体医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养,提升实训基地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健康服务能力等手段,积极探索适合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55.htm.
[3]王波,董杰,盛磊,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39(3):30-32.
[4]母应秀,李俊平. 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体医融合”开展的困境与发展路径[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体医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GDJG2019313)
作者简介:肖冰(1978-),女,汉族,辽宁营口人,医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保健与康复。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1-0158-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the social demand for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 major of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ivates skilled talents engag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order to make the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provide referenc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medical integration" compound talents by clarif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onstruc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cultivating th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build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d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rvice ability.
Keywords: Sports medical integration;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ersonnel training
《“健康中國2030”规划纲要》[1]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体医融合”相关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体育与医疗的结合点上。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体医融合”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建设需求,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改革已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一、“体医融合”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的需求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还可以治疗疾病、病后康复,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始大力推动“体医融合”发展[2]。“体医融合”是体育健身功能与医疗康复功能的高度融合,是促进人类体质健康的新型模式[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州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伴随的巨大康复需求,社会对“体医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在“体医融合”方面的人才明显不足,人员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4]。我国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缺乏专业运动经历,对患者的运动指导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存在着不足;体育系统的体育人员基本上都没有临床经历,没有慢性病的预防及治疗能力。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院校,利用学院的优势和资源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为社会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地位要求体育人才培养定位要“立足广州、服务全国、面向海内外”。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73年的广州市中心业余体校;2009年11月,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市体工队并入学院,实施“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专业充分利用学院“校队合一”管理体制优势,在学院医务所的基础上成立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形成“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优化整合系、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系所一体,协同育人,推动学历教育与医疗保健服务的一体化运行。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地区体育保健康复行业的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业能力分析行业专家研讨会,明确高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运动保健按摩、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健身指导等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向广州及周边区域的各级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社会保健部门、各类医疗康复机构、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领域,能够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17年与行业内标杆院校美国春田大学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协议期限6年,重点就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共建课程、合作研发等方面达成共识,为专业建设和合作育人开拓新途径。聘请春田大学教授来我院授课,开展专业培训与讲座项目等合作交流,专任教师到美国春田大学做访问学者,每年夏季两校举办以运动康复为主的学生夏令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国际视野。依托“广州体育职业教育联盟”,紧密联系行业协会,大力推进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共同修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培方案,构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部和医务所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将学习和真实工作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既懂“体”又懂“医”的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供需调研,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运动保健按摩师、运动防护士和物理治疗士的岗位能力特征,融入保健调理师、健身管理师、健身指导员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与技能,构建对接职业岗位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课程内容分为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加强疾病防治、科学健身、体育康复、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专业核心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既懂得运动技能知识,又对医学、康复治疗、体育保健知识熟悉的体医复合型人才。对运动解剖生理、经络与腧穴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理疗技术、运动防护实用运动处方7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与中山医科大学三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解放军广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医院等行业合作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出版《实用运动处方》《理疗技术》《运动疗法》《运动康复推拿》等校企合作教材。建设专业标准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等四个子库及在线考试、网上答疑网络互动平台。满足教师、学生、国内同类院校及行业企业资源共享,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随身学习。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定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管理方法等相关制度;探索多元主体评价模式,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多元主体评价各有侧重,全面、客观地评价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打造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体医融合”师资队伍
依托“系所一體”管理机制,学院医务所和体育保健与康复系专任教师“互兼互派”,在师资配置上纵向相同、横向互补,在职业角色上互为体验,在教学分工上互为支撑,促进教学和队医工作相融合。学生接受体育保健与康复系专任教师和医务所实训老师的双重指导,建立起一体化的师资考评标准。专业实行双带头人制度,“专业带头人”以系部教学工作为核心,“行业带头人”以医务所工作为重点。“双带头人”优势互补,协同承担专业建设、团队打造、人才培养等工作,共同引领专业发展。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8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14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100%,多名教师具有多年保健康复行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学和医务保障能力强;兼职教师聘请医学、康复、体育保健行业专家、骨干、“能工巧匠”担任。通过互兼互派,专任教师深入到保健康复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兼职教师深入课堂教学,提升职教理念和教学能力。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双方学术交流等活动,兼顾教学、实训与科研,联合培养专兼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培养教师“体医融合”的能力和素质。
五、利用行业优势,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校内建有“3中心+1医务所”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运动解剖生理、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理疗技术、运动疗法、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医务所(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含篮球、跆拳道、田径、击剑、游泳、举重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同时配备专任教师和一线康复治疗师共同负责对下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实践期间进行日常专业指导,与基础实训中心和医务所共同承担专业学生的日常课程与顶岗的实践教学任务。
校内实训基地2012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校内实训基地由系所共建共管,2017年与美国春田大学健康体育娱乐学院签署6年期合作交流协议,合作共建体育康复实训基地,借助美国春田大学的技术指导,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400台,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提供200个实训工位,开发实训项目60多个。实训通过基地多元共建,形成集教学实训、运动员康复、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多功能。
校外实训基地类别多样,包括国家、省市级运动队、各级医院康复科、各类保健门诊、健身俱乐部等,建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康复中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兴运动损伤医院、青鸟健身等27家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技能训练、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良好育人环境,注重实践综合能力培养,适应“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对体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体育康复技术推广和应用意识,自我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体育保健康复行业的技术骨干。
六、构建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整合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医务所、体育保健行业优质资源,将学习和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体验融为一体,采取“合作(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合拍(贴近学生与贴近医务所、运动队)、合练(模拟仿真与真实训练)”措施,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对接工作岗位,分阶段分层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三段进阶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培养职业基础能力。每周2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運动员提供放松按摩、理疗服务。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3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保健调理师、健身管理师、健身指导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满足就业要求。
七、改革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教学方法
以专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实践为主线,实施项目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小班教学、分组实训”。通过教学团队的研究和在学院的支持下,将教学班划分成小班,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专业实习实训实施“师带徒”模式,1名教师带3~5名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根据“告诉你、做给你看、跟我学、动手做”四步骤的学习规律建立教学内容传授,实物和多媒体演示、系统训练和模拟操作,以及项目测试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学生不再只接受传统的教师讲授,而是面对每一个工作环境,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技能大赛成绩获较大突破:2014~2019年学生参加全国体育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比赛分别获得团体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3人次和三等奖6人次。2019年参加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体育保健组二等奖、运动康复组三等奖。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98.57%,双证书率达100%,毕业生平均薪资4998元,并呈稳定上升趋势,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赞誉。
八、提升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在满足运动员康复治疗需要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利用专业教师在运动创伤、颈、肩、腰、腿痛人群康复治疗方面的技术优势,力争每年为社区和周边区域人群提供保健康复服务,缓解各大医院或正骨医院等的就诊压力。积极组织教师、学生社团,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积极开展社区按摩、义诊等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到疗养院、养老院、美容院、残疾人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服务活动,并为他们进行相关保健康复知识的宣讲。系、所、行共同成立“医务所科技研发部”,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与医疗保健、体育保健行业、康复治疗、体育健身指导行业机构合作,开展保健康复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拓展合作成果,使校企合作持续运行。依托系所优势师资和实训基地资源,针对体育保健康复行业发展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科技创新,服务行业。
“体医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养,提升实训基地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健康服务能力等手段,积极探索适合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55.htm.
[3]王波,董杰,盛磊,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39(3):30-32.
[4]母应秀,李俊平. 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体医融合”开展的困境与发展路径[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体医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GDJG2019313)
作者简介:肖冰(1978-),女,汉族,辽宁营口人,医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保健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