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困境及对策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jaljgj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在内部管理、学训矛盾和招生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文献收集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的运动队发展现状,并从学训关系、经费、教练、生源、管理多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的高校运动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1-0142-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uch as internal managem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and enrollment system.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and value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ir own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funds, coaches, students source and management. I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w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teams in our country, and contribute to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development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国就针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评估,并在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目标,就是为国家奥运竞技体育和争光计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完成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等任务。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得了金牌和奖牌第一的好成绩,这也充分表明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发展成就。但是,在培养高水平运动队时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没有解决,严重阻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一、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
  (一)挂靠型
  现阶段,有些高校为了打造自己的高水平运动队,会与省市专业队伍建立合作关系,由高校为部分专业运动员制定专业课程的学习计划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但挂靠型模式由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压力比较大,对于学业缺乏兴趣,实际取得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独立型
  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自己打造高水平运动队,并且整个招生、教学、训练和比赛,都是由高校独立完成。高校运动队采用独立型的培养模式,可以将高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对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合理协调,而且更加容易管理。但是,独立型模式对于高校的训练管理方法、理念和资金的要求比较高,在高校中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
  (三)联合型
  高校不仅会与省市专业队伍进行合作,还会大量招收已经退役或即将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也会招收一定数量的高考录取的体育特长生。联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妥善解决体育特长生的升学问题,而且又能够处理专业队员的学习教育问题。但实际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管理人员对他们的训练、比赛和日常的管理加强重视,这给高校管理者带来很大压力。
  二、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障碍
  (一)条件保障不足
  根据2010年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高水平运动队的人均经费每年为1.5万元,以满足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需要。但从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投入的经费比较少,投入的金额是按照有无参赛机会和运动队竞赛成绩分配的,导致经费投入有非常大的差距。并且,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辅助设施和训练场馆设备质量较差,很多设施存在落后、老化的情况,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更新。
  (二)生源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来源主要有运动潜质的体育尖子考生、体育传统学校的学生、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以及退役运动员和在役运动员五种。但从实际的招生情况可以发现,退役或专业运动员属于单招单考,而且不能超过10%的比例,因为这部分运动员在国外国内比赛的时候会因为参加过比赛而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无法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力。因此,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重点培养对象设定为体育学校的学生,但他们需要面对训练和学习的压力,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训练中,这也是导致目前生源匮乏的主要原因。   (三)教练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制约高水平运动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练员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高校中关于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没有将高水平教练员岗位纳入进来,因此,目前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属于兼职状态。很多高校采取的是聘请省内外国家级教练员作为客座教授或是教练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教练员的队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发展需求,对高水平运动队成绩的提升有较大影响,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四)文化学习与训练矛盾突出
  目前,国家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对于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加大了改革力度。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也在积极探索,目前“体教结合”的模式得到了贯彻落实,并在近年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受到高校办学特色和理念的差异,不同的高校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同。有的高校对于即将毕业的运动员学生采取的是混合型学籍管理方式,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都可以得到加分,从而确保顺利毕业;有的高校是比赛成绩可以换取学分;还有的是通过优异的成绩有加分;最后一种是延长学制的方式,因为运动员没有修够毕业学分可以延长毕业。虽然这些措施解决了运动员的毕业问题,但对运动员的学业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阻碍的原因
  (一)经费不足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要求,运动员年度训练经费的标准为1.5万,但是根据了解发现,大部分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无法达到该标准。因为目前高校竞赛规模较小,赛事比较少,而且竞赛运行机制不完善,综合性的运动会竞赛机制还存在较多的漏洞,只能根据赞助商的投资安排赛事,没有稳定的高水平运动队赞助单位。因为高校的训练比赛经费比较紧张,很难满足运动队的日常开支,再加上竞赛成绩与职称评聘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巨大打击,严重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二)招生制度不完善
  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最基础的部分就是生源。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进入高校的途径有五种,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进入高校,都与考试成绩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高水平运动队相比较特招生来说技术水平较差,很多人甚至会采取不正当的做法进入高校。而且招生制度的不健全,在对人才选拔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在对本校招生过程中测试的时候,测试过程不公开、“暗箱操作”的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很多高校更加关注竞技水平较高的学生,导致体教结合发展不平衡,而且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运动员的招生、活动、就业等,导致很多学生对参与高水平运动队缺乏兴趣。
  (三)教練员队伍不健全
  目前,高校组建的高水平运动队,其教练员主要是本校的体育教师或是少部分聘请的国家教练员,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指导训练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而且本校的体育教师还要兼顾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并且,聘请的国家教练员很多是已经退役的,他们的管理制度和训练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而且专业素养相对不高,只是单纯的根据经验开展训练,无法采取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模式强化高水平运动队。尤其是受到经费的限制,教练员很难有机会外出学习交流,无法及时掌握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内在潜力挖掘缺乏科学手段。
  (四)体教结合矛盾突出
  我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有效途径是体教结合,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更加重视进入学校之后的比赛成绩和训练方面,对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高水平运动员在进入高校后,想要达到普通学生的学习要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课程,而且每天还要参加训练或比赛。通过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时,最终目的是为学校争光,所以对运动员的训练强度比较大,而这些学生花费较长时间在训练上,导致专业课的学习比较差。甚至部分高校忽视了学业制度,只是简单的走个过场。有些高校会与专业省队合作打造队伍,专业队运动员不需要在学校上课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这种模式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和提升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如果训练与学习出现矛盾的时候,重心基本在训练上,没有贯彻落实好体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竞技型的人才效果不明显。虽然有些高校针对学训矛盾采取了比赛获奖、补课置换学分和延长学制的方式,但多数运动员缺乏学习文化课的兴趣,这也是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发展的一大难题。
  (五)竞赛制度不完善
  作为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训练、管理甚至是招生的时候,都是按照竞赛制度开展工作的。但目前高校的竞赛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第一,技术队伍存在垄断和管理秩序混乱的情况。在进行竞赛的时候,无论是审查程序还是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都不健全。很多高校制定的高水平运动队政策,会招收国家队队员或是现役省队队员。第二,运动员参赛资格变化频繁。在进行招生的时候参考的是当年的参赛资格,但经过2-3年的训练出台了新的参赛资格,导致这批运动员无法参加比赛的现象经常出现,严重打击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设置的竞赛制度项目普遍性较低。现阶段,很多举办的赛事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实际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足。
  (六)内部管理混乱
  根据国家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相关规定要求,通过招生政策进入高校的运动员,要积极参加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和训练,这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但现阶段部分运动员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不服从安排、顶撞教练、擅自放弃比赛等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员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导致他们的思想出现懈怠。还有一点就是高水平运动队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比赛和日常开支,主要是依靠地方教育部门的拨款,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而且有些高校会对某一高水平运动队重点开发投入大量资金,导致经费无法平均分配,而想要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没有资金的支持就无法开展高效的建设工作。   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策略
  (一)多渠道筹集经费
  俗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高校想要更快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就必须要确保有完整的资金链。尤其是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顺应社会的变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当加强与企业、体育俱乐部的合作,共同构建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多途径筹集训练经费,确保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可以正常进行。
  (二)优化招生考试制度
  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一定要按照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对招生制定嚴格的招生简章,明确招生简章上的各项说明。明确招生条例中的计划、考试内容和录取情况。在招生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是否能够招到优秀的运动员,直接关系到高水平运动队的成败,因此,教育部门应当明确规定学生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并对学生运动员的录取分数线进行统一。教育部要对各区域的招生比例和数量进行宏观调控。在学生运动员考试时,要进行全程录像,对考试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控,公开整个考试过程,避免出现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的事件发生,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想要取得较好的成绩,优秀的教练员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家对于体育教育的重心在于科学化的训练,而科学训练不单单指科学的训练方法,还有科学成果、理论等。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对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培植。比如,加大对本校体育教师的训练,加强对专业队外聘教练的投入,实现教练员专职化。对于目前高校教练员水平差异较大的局面,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首先,带队教师应当科学运用网络平台,积极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训练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其次,带队教练应当采取聘用制,对其教学成果、教学方式进行明确,如果满足合同要求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带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整个教练员团队的执教水平得到提升。最后,高校应当为教练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确保教练员的技术、技能和教学思路更加完善,尽快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制定体教结合的激励措施
  高水平运动员不单单要参加高强度的训练,还要参加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需要结合学生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落实好因人而异的教学管理手段,确保他们在受到良好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定要结合运动员的文化课程合理制定训练计划,并且在招生的时候进行科学的文化课测试。另外,高水平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或比赛时,学校要根据运动员的情况进行课程辅导,尽可能提高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制定激励措施,对进步比较明显的运动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保送本校研究生、给予奖学金等。还要对后备竞技人才扩大范围,使生源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不断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竞技水平。
   (五)加快运动竞赛的改革进程
  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竞赛周期长和比赛次数少,想要实现科学的高校运动队的发展,就需要对竞赛进行妥善处理。在开展竞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将政府、社会和学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安排竞赛的时候要确保其合理性,并满足多赛事和系统性训练的需要,使竞赛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完善。要进一步降低学生运动会周期,可以每年定期组织比赛,打造多样化的竞赛体制。国家也应当对竞赛改革加大支持的力度,对于违反比赛规定和秩序的高校,要严肃进行处理。
  (六)加强普通高校内部体制管理
  为了实现高水平运动队的有序健康发展,对于内部管理制度要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学生运动员在入校之前要签署协议,教练和学校作为监督方,必须要依据学校的管理进行安排。学校也要对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办法进行完善,打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杜绝出现弄虚造假的问题。并且,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监管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方法。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人才培养渠道的顺畅。学校领导也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打造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价值。
  我国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因此,在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高水平运动队的主体,要及时掌握了解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要及时关心他们在训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运动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面对训练、比赛和学习。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运动员,才能不断在赛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实现组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
  (七)开展合理布局
  高校在设置运动训练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来开展工作,比如体育设施、经济实力和办学规模等,将自身的特点充分凸显出来,合理进行布局,着眼于“奥运战略”实现统筹规划。高校在设置项目的时候不能过多,避免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要对运动项目的布局多加关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训练风格和项目,并以此形成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开展全面健身运动和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环节。虽然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立时间较长,但相比较顶尖的运动队伍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经费、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和生源都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工作,并加大投入的力度,改善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时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提出的改进策略有以下几点:多渠道筹集经费、优化招生考试制度、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重视体教结合、加快运动竞赛改革、加强内部管理体制等。希望可以为国家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学生运动员,为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晨,林明祥.海南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0(4):458-461.
  [2]梁健辉.广东省普通高校排球队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3):65-68.
  [3]杨柳青,张原平.高校体育排球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2):113-114.
  [4]陈幼菲.河南省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2):171-173.
  [5]盛珍珍.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的分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115-116+118.
  [6]张治国,梁华,韩新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88-91.
  [7]周全权.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可行途径[J].武术研究,2018,8(12):146-149.
  [8]陈卓源,王守力.“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29-31+35.
  [9]仇周亮,郭茂星.体成分分析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3):109-111.
  [10]吕蒙,安继彩,张校峰.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焦作大学学报,2018,32(4):120-123.
  作者简介:欧秀伶(1974-),女,汉族,天津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制品生产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区域特色,培养出适合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文章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产学研合作与开展、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课程评价制度建立六方面对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逐步
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CBL的模拟培训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实习的68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4人采用基于CBL的模拟培训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最终以基础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调查问卷和回访的方式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效果。结果:两组学生入科实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时,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提升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也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文章阐述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简述和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聚焦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展开讨论,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
摘 要:“双万计划”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工程,受到国内高校高度重视。与其他专业相比,管理类专业拥有较大的入围机会,拥有建设新文科的先天优势。然而,从已经公布的结果看,省属理工类高校管理类专业的表现并不突出,整体实力达不到“双万”标准,学科交叉的优势没有转化为胜势。对此,省属理工类高校管理类专业必须直面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问题、案例教学的条件支撑问题、产学研协同问题,明确专业定位、规范
摘 要: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因其具备标准化、工厂化及信息化等特征,不但能够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而且能够减少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降低建筑工程施工难度,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BIM技术集成了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将BIM技术引入装配式建筑中,能够实现建筑工程仿真模拟,搭建可视化模型。文章阐述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分析了通过BI
摘 要:为了探明采空区位置,消除采空区对后期生态环境修复的影响,结合地质条件、地表可见塌陷坑、地球物理特性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势,在调查区开展了对采空区的勘探工作。通过认真分析采集的数据和反复推断,最终查明调查区内的采空区分布,同时也验证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老煤窑采空区勘探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空区;煤矿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学生居家学习,线上教学工作全面展开。文章通过总结医学细胞生物学线上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探索线上教学的经验,做到既能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在进行成绩评定时,充分考虑线上教学的特点,初步建立多元化成绩评定体系。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线上教学;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
摘 要: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数值试验已成为第三种科学研究方法,探究如何将数值试验技术引入高校学科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岩土工程领域的常用软件RFPA对页岩进行了力学特性和破裂损伤过程分析,充分证实了RFPA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岩土工程课程理论的理解,且其操作简单方便,在岩土工程领域应用较广。因此,将其引入到高校学科教学中符合高校教学研究要求,并将推动高校科研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RFPA
摘 要:课程思政是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教学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旅游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课程团队围绕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实施措施等方面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生态文明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以及课程考核等环节,从而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专业课程
摘 要:为了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自迈入21世纪后,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改革,也由此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改革热潮,正是因为这股热潮的兴起,才引申出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使得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更具可能性。就目前来看,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仍旧处于探索与实践的初级阶段,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基于此,文章围绕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提出改革各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