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起到应有的效果,就应抓住重点,寻找突破。本文从紧扣文题,巧用文章结构特点,抓住文章关键词语,利用文章写作方法,把握文章有趣之处,围绕文章的中心句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 教学方法 突破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还不善于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有赖于老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教好一篇课文,应从哪里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如何突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怎样根据教材内容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紧扣文章的题目,寻找突破
课文的题目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以所写的人命题,有的以所叙的事命题,有的以状物命题,有的以文章的线索命题,有的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还有的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命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题目来寻找突破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董荐瑞舍身炸暗堡》,我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舍”字找到突破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董存瑞要“舍身”?“不舍身”可不可以?“炸掉暗堡的后果怎样?”这样让学生思考理解题目后就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了。再如《新型玻璃》要抓住“新”,《将相和》要抓住“和”来寻找教学上的突破。
二、巧用文章的结构特点,寻找突破
有的文章结构鲜明,教师就应该从文章的结构上引导启发。从内容上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关系全文结构的过渡段课文,如我在上《伟大的友谊》时,就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找到突破口。让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并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又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恩格斯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马克思?”、“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然后再问:“这两种材料能不能倒过来安排?”、“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写什么?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思路。二是具有总分或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如《再见了,亲人》、《林海》。三是具有明显线索的课文,就要抓住线索突破。如《一个苹果》就抓住“苹果”,《小木船》就抓住了“木船”这一线索来引导。
三、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寻找突破
文章的关键词语往往具有表达情意的作用,在体会中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在体会中汲取表达的营养,表达能力就在一次次体会中潜滋暗长。如,我在教《松鼠》时,让学生先读开头和最后一段,文章一开头就用大量的词语来描述了松鼠的可爱和漂亮。如“敏捷、机警、玲珑……”等等。最后一段还用了“光光溜溜、干干净净”来写出了小松鼠更加让人喜爱。学生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就基本领会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利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寻找突破
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帮助拉车工人”那一段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语,想象鲁迅先生帮助工人时那种热情、体贴和细致的动作。再让学生想象当作者问鲁迅先生:“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时”鲁迅先生的神态: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燥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抓住这些描写细致的语句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把握文章的有趣之处,寻找突破
在小学阶段,有的课文某个章节写得很有趣味,学生最喜欢读,教这类课文时,就要从这些地方开始引导。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时,学生读到雨来游泳本领这部分,往往会感到很兴奋,因为多数男孩子都喜欢游泳。教这一课时,就得从这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开头就这样突出地描写雨来的游泳本领?”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地描写雨来的聪明能干,为文章后来雨来的脱险作了伏笔。还为塑造雨来的“聪明能干,机智勇敢”作了铺垫。总的来说,文章前面写游泳本领,后面写靠游泳脱险,前呼后应,才是可信的。这就扣紧了单元训练的重点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可佳。
六、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寻找突破
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教学中如果能从文眼切入,不仅能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我在教学《刷子李》一文时就直奔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阅读提取相关信息,做出基于文本信息的推论;接着,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描写“刷子李”刷“尤其是难刷”的屋顶部分,研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学生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批注体会感受,小组内交流讨论等,理解了作者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放大细节和侧面烘托来写出的:(1)选择典型事例——“尤其难刷”的屋顶。因为,如果是刷其他地方,身上不掉白点,许多师傅都做得到,没有什么说服力。(2)放大细节,细致描写刷子李刷屋顶——如电影的慢动作、特写镜头,让读者看得见、感觉的到。(3)侧面烘托,以“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来烘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如此三招,“技艺高超”呼之欲出,如在眼前。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抓住文章中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来分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从简驭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还有《林中乐队》《窃读记》《自已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都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句作為突破口来进行教学。
常言道:教有学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并打开阅读教学突破口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就是同一篇课文也许会有着多种多样的突破方式和方法,这里所谈的只不过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见解罢了。只要我们把握大纲,熟悉教材,注意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再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来探求阅读教学的突破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玉萍.阅读,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06):75.
[2]余余燕.浅析以教材为基础的阅读教学设计[J].新课程(下),2014(05):16-17.
关键词:阅读 教学方法 突破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还不善于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有赖于老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教好一篇课文,应从哪里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如何突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怎样根据教材内容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紧扣文章的题目,寻找突破
课文的题目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以所写的人命题,有的以所叙的事命题,有的以状物命题,有的以文章的线索命题,有的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还有的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命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题目来寻找突破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董荐瑞舍身炸暗堡》,我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舍”字找到突破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董存瑞要“舍身”?“不舍身”可不可以?“炸掉暗堡的后果怎样?”这样让学生思考理解题目后就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了。再如《新型玻璃》要抓住“新”,《将相和》要抓住“和”来寻找教学上的突破。
二、巧用文章的结构特点,寻找突破
有的文章结构鲜明,教师就应该从文章的结构上引导启发。从内容上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关系全文结构的过渡段课文,如我在上《伟大的友谊》时,就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找到突破口。让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并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又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恩格斯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马克思?”、“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然后再问:“这两种材料能不能倒过来安排?”、“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写什么?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思路。二是具有总分或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如《再见了,亲人》、《林海》。三是具有明显线索的课文,就要抓住线索突破。如《一个苹果》就抓住“苹果”,《小木船》就抓住了“木船”这一线索来引导。
三、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寻找突破
文章的关键词语往往具有表达情意的作用,在体会中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在体会中汲取表达的营养,表达能力就在一次次体会中潜滋暗长。如,我在教《松鼠》时,让学生先读开头和最后一段,文章一开头就用大量的词语来描述了松鼠的可爱和漂亮。如“敏捷、机警、玲珑……”等等。最后一段还用了“光光溜溜、干干净净”来写出了小松鼠更加让人喜爱。学生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就基本领会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利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寻找突破
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帮助拉车工人”那一段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语,想象鲁迅先生帮助工人时那种热情、体贴和细致的动作。再让学生想象当作者问鲁迅先生:“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时”鲁迅先生的神态: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燥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抓住这些描写细致的语句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把握文章的有趣之处,寻找突破
在小学阶段,有的课文某个章节写得很有趣味,学生最喜欢读,教这类课文时,就要从这些地方开始引导。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时,学生读到雨来游泳本领这部分,往往会感到很兴奋,因为多数男孩子都喜欢游泳。教这一课时,就得从这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开头就这样突出地描写雨来的游泳本领?”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地描写雨来的聪明能干,为文章后来雨来的脱险作了伏笔。还为塑造雨来的“聪明能干,机智勇敢”作了铺垫。总的来说,文章前面写游泳本领,后面写靠游泳脱险,前呼后应,才是可信的。这就扣紧了单元训练的重点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可佳。
六、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寻找突破
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教学中如果能从文眼切入,不仅能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我在教学《刷子李》一文时就直奔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阅读提取相关信息,做出基于文本信息的推论;接着,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描写“刷子李”刷“尤其是难刷”的屋顶部分,研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学生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批注体会感受,小组内交流讨论等,理解了作者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放大细节和侧面烘托来写出的:(1)选择典型事例——“尤其难刷”的屋顶。因为,如果是刷其他地方,身上不掉白点,许多师傅都做得到,没有什么说服力。(2)放大细节,细致描写刷子李刷屋顶——如电影的慢动作、特写镜头,让读者看得见、感觉的到。(3)侧面烘托,以“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来烘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如此三招,“技艺高超”呼之欲出,如在眼前。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抓住文章中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来分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从简驭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还有《林中乐队》《窃读记》《自已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都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句作為突破口来进行教学。
常言道:教有学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并打开阅读教学突破口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就是同一篇课文也许会有着多种多样的突破方式和方法,这里所谈的只不过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见解罢了。只要我们把握大纲,熟悉教材,注意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再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来探求阅读教学的突破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玉萍.阅读,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06):75.
[2]余余燕.浅析以教材为基础的阅读教学设计[J].新课程(下),2014(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