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哪里来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log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口之于味,有同嗜也。人类对于美食与劣食,有天生的基本鉴别力。好吃不好吃,是大多数人对于美食的评判标准。有几种美食全球流行,受到广泛的欢迎。比如炸薯条、面条和通心粉、匹萨饼等,因为它们既好吃又方便。
  所谓好吃的食物,通常与食材的贵贱无关。大饼油条,未必不如匹萨蛋糕;咸菜毛豆,未必不如鱼翅海参;豆浆泡饭,未必不如咖啡牛奶;清茶香茗,未必不如醇酒佳酿;拉面馄饨,未必不如面包香肠。
  居家美食,家常菜肴,通常采用寻常食材。如果能够掌握烹饪技术的精髓,同样可以制作出美味佳肴,真正是价廉物美呢。
  事实上,常吃膏粱厚味,反欣赏清淡小菜;常吃粗茶淡饭,则喜欢大鱼大肉。
  据说,古代皇帝到民间微服私访,品尝到民间的寻常小菜,往往大呼过瘾,钦定为美食。
  明朝正德皇帝游民间时,发现一种入口极香的甜食,上千条从麦芽糖抽炼出来的纤细银丝制成,一向以来均是“现做现吃”,不作储存。于是下旨带回宫中,取名为“龙须糖”,列为宫廷美食佳品!
  粉蒸肉,相传明末清初崇祯皇帝微服南巡,到了郑韩,在一次郊游时,来到名岭(封后岭),天色已晚,加上腹中饥渴,便投宿在一姓丁的农夫小店,丁氏夫妇把家中准备过年才吃的扣碗肉(祖传的粉蒸肉)拿了出来送于崇祯进食。崇祯食后感觉甜中带咸、肥而不腻、回味无穷,便奉为御厨,进宫服务。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一户农家吃到一种黄澄澄、金灿灿的菜肴。当时觉得此菜脆嫩爽口,味道鲜美,就问农妇此菜为何菜?农妇不知是皇帝,就开玩笑地说:“此菜形似‘如意’,乃‘如意菜’也。”其实,就是黄豆芽。
  朱洪武豆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少年时曾沦为乞丐。一天,饥寒交迫的他路过一家饭馆就进去乞讨,两个客人留住他请他喝酒吃饭。他一口气要了六碗豆腐。后来,朱元璋称帝,过上了奢侈生活,但是,他认为“天下没有比那六碗豆腐更好吃的菜了。”
  因为民间的新鲜滋味,同宫廷御厨提供的山珍海味,味道迥然不同,正好形成鲜明对比。
  美食往往是人们对滋味的一种好感,一种回味。因时空不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满足这感觉的食物,即是美食;未能满足,则不算美食。
  饥饿创造美食。饥饿感同好滋味通常成正比。饥肠辘辘的食客,往往最不挑剔。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此种体会吧。当你偶尔睡个懒觉,起床时已日上三竿,洗漱完毕后,肚子饿的咕咕叫,随便抓到什么食物,吃起来都是美食呢。又比如出门在外,或旅游或出差,有时为赶路错过了就餐时间,即便囫囵吞枣,感觉味道也不错呢。
  显而易见,人们的味蕾,在饥饿时会高度灵敏;人们的食欲,在饥饿时会高度旺盛。让自己饿一饿,寻常食物都会变成美味佳肴。要想品美食,常带三分饥,确是经验之谈。民间传说,有皇帝吃遍了山珍海味,却从来没觉得好吃。他下令厨师给他做一道最好吃的食物,否则就杀头。厨师只好骗他说,最好吃的食物不在宫里。厨师带着皇帝出宫到处找,皇帝饿了整整一天,厨师才给了他一个馒头。皇帝狼吞虎咽吃完,叹道:“这真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呀!”可见,终日饱食者,无法成为美食家。
  但是,过度饥饿时,人们为生存所迫,往往饥不择食。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探索频道播出的“荒野求生”节目,节目主人公是英国特种兵,他展示孤身一人身处荒野险境时,如何为活命而觅食:各种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都可以吃。比如活的鱼、蟹、爬虫等,他们大多气味难闻,味道令人作呕,当然与寻常美食有天壤之别。可见,滋味恶劣的食物,即使当人们饥肠辘辘时,也绝非美食。寻常食物已经过人类长期筛选,才是可靠的美食来源。比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长期供应的主要海洋鱼类:带鱼,黄鱼,墨鱼和鲳鱼,都是美味的海鲜。而鲨鱼,尽管数量多,来源广,但肉质很差,不好吃,所以市场从不供应。
  虽然,饿了要吃,要填饱肚子,乃是动物和人类的本能,固然无须学习。但要成为一个美食家,则须要学习。事实上,人群中有许多人,终身缺乏美食的概念。他们往往把进食看作完成任务,仅仅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是烹饪文化领域的文盲。同这些文盲讲美食,只能是对牛弹琴啊。
  人们靠体力吃饭,似乎无需学习;但若要靠手艺、技术、艺术、知识吃饭,则必须学习。烹饪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未曾学习,自然不懂制作,也不懂欣赏。饿了晓得要吃,是本能;懂得欣赏美食,才是文化。
  美食家,是人类饮食文化的主要推动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才能推动烹饪技术不断进步。
  真正的美食,都符合一菜一品,百菜百味的基本标准。
  任何一种食材,唯有加工到恰到好处,其色香味型才能进入佳境。火候太大或太小不行;油温太高或太低不行;加热时间太长或太短不行;滋味太咸、太淡、太甜、太辣、太酸、太苦、太香,都不行;形态该硬要硬,该软要软,该酥要酥,该脆要脆,该绵要绵,该粉要粉。千姿百态,千滋百味,万变不离其宗,都遵循一个共同标准:恰到好处。一菜一品,百菜百味,既是美食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最高标准。无论是红烧肉、回锅肉、麻婆豆腐、生煸草头、泡菜等简单菜肴;或佛跳墙、海参鱼翅、鲍鱼龙虾等高档菜肴,要做得好,都要遵循此标准。
  美食之演变,是一个有趣的话题。遥想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交通运输不便,缺乏冷冻保存技术,食材来源较少,品种比较单调。比如,沿海地区民众,自然多食用海鲜贝类;江南水乡民众,多食用河鲜稻米;大西北民众,多食用牛羊肉;西藏民众,多食用青稞酥油等。但是,古代的各种食材,多为野生资源,没有污染,美味比如今养殖产品更胜一筹。
  炊具,古代多使用铁锅、砂锅。燃料,多使用稻草柴禾。但是,烹煮的食物,其滋味却比如今更为鲜美。为什么?因为,使用天然植物做燃料,植物固有的清香味会渗透到食物中,使得美味锦上添花。比如,著名的北京烤鸭,从前一直使用果木做燃料,效果比电烤箱要好。笔者幼时,居住在江阴农村,吃的大锅饭、红烧肉、鲜鱼汤,味道极佳。现代的炊具,如煤球炉、电烤箱、微波炉、电磁灶、钢精锅、搪瓷烧锅等,使用固然方便,然而味道稍逊一筹。
  有害美食与有益美食:通常人们享受美食,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自然以好吃为主。但是,从卫生保健的角度看,有部分美味佳肴,可能对人们的健康有害,不可不察。
  比如烧烤食品,油炸食品,腌制食品,高糖高脂食品,生食水产品等。遗憾的是,大多数有害食品,往往都是美味食品。美食家朋友,请你谨慎选择。
其他文献
如今烧菜,为了增加鲜味要放点味精,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了。  然而,古代没有味精,古人照样可以做出鲜美可口的菜肴来。其奥妙何在呢?  下面简介几种古代肴馔增鲜法,供家庭烹制菜肴参考。    用鲜汁增鲜  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种用鲜汁增鲜的方法。如烧笋、煮虾的汁,都可以保留下来,放在其他的菜肴中,以增加鲜味。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说:“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须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
千娇百媚的一代东方艳后,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是唐明皇宠爱的妃子,封为贵妃。其实杨贵妃幼时并不俊俏,皮肤粗糙,脸色黝黑,她喜吃杏、石榴和荔枝三样水果,后来皮肤变得又细又嫩,脸色又白又光,眼睛明眸善睐,口唇红润鲜亮。杨贵妃还特别爱吃一种做工精致的饺子,馅用公鸡的肉和翅膀做成,蒸饺做成凤凰形状,犹如正在演练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像一只飞翔的凤凰,后来这种蒸饺就得名“贵妃蒸饺”,1 200多年后的今天
春节长假出游文豪周立波的故居,在那条“立波小街”的一家小餐馆里,先点了莲藕粥,恰遇上一道菊花豆腐。老板娘真会掰,一说到这道美容菜,她眉飞色舞地搬出个董小宛来……  一时没法考证,但我宁愿相信不是幌子。因秦淮名妓董小宛,毕竟是位美貌厨娘,还上了中国十大历史名厨榜的呀,她不仅拿下了江南才子冒辟疆的胃,还收买了他的心。要知道,董小宛烹制的桃糕、西瓜糕、菊花糕名满江南堪称一绝,并早已被后人争相仿效。所以,
<正> 我科于1989年10月~1990 4月试用硫酸镁佐治婴幼儿喘憋性肺炎107例,并进行了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随机抽样分治疗组107例,对照组103例,年龄均小于3岁。
脏腑湿热病证,临床见证颇多,其产生之固多责之湿热扰乱脏腑气机。治疗上在蠲除病因的同时,当以调节脏腑气机为要务,这不仅有利于消除病理反应,更有利于病后机体的康复。
《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密切:一是思维模式相同,《周易》的宇宙整体观,与《内经》中人体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阐述一致,符合现代科学系统论的观点;二是理论基础相关,从“
【正】8月2日,中国太湖明珠-无锡,又一场餐饮业的盛事即将开场——2011年中国餐饮业名厨新菜交流会暨小春产品推介会在无锡即将开幕。为了让中国餐饮原材料的供应商、调味品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 Cx43)表达的影响及JNK(c-Jun N-terminal kinases)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原代SD大鼠心肌细
众所周知,硝酸盐、亚硝酸盐、胺类物质是合成亚硝胺的原料,是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是很强的致癌物。亚硝胺前体物质在食物中广泛存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从饮食中摄入亚硝胺前体物质,首先必须把好烹调这道关,尤其是瓜果蔬菜,应讲究科学烹调。  先洗后切。维生素C具有抑制亚硝胺合成的作用。有的人把蔬菜切好后再去洗,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维生素C易溶于水,又易被氧化。所以,蔬菜应先洗后切,切好即炒、炒好即吃,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