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小学生不喜欢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本文基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年龄特点,提出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写作;兴趣;想象;素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59-1
小学生常把写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是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造成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年龄特点、提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要通过课间、户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通过交流和表达沟通来写说出的话。教师应耐心告诉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怎么说就写么写。只要学生有话说,敢说话,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成功的开始。如果学生不敢说,不敢写,那么教师怎么能够发现问题,又如何指导纠正,逐步提高呢?
其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树立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因为信心是成功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信心,他们就会知难而进,不断进步。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之后,教师对文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个小点,都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及时指出并加以宣扬。因为称赞会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在作文评讲时当众宣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己完全能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步入写作的大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教师教导学生观察时要做到边看、边想、边记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观察有代表性的人物,注意抓住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特点;二是要观察有代表性的商品,抓住商品的外形、颜色、用途等特点。观察的顺序则要求学生看全貌,再任选一个侧面进行重点观察。
三、以生活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留心生活,仅做生活的旁观者,以致失去了作文感知的最佳时机,造成作文时欲言而嗫嚅,欲行而趔趄。留心生活,及时捕捉作文情境是作者必具的素质。仅留心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对生活观察、分析、后剪裁、谋篇,写出具有启迪色彩的文章。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要从原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想象。例如《二十年后的我》这个题目,就属于畅想型的文章。题目虽然限制了时间,但是二十年后的“我”,可能是一位建筑专家,可能是一位医学博士,可能是一位高级军官……由此展开想象,以动人的笔触写下对未来的追求。当然,想象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无论是运用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写法,生活总是基础。作者对现实题材把握得越多,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够展开。如《灯光下的校园》这个题目,一位学生通过畅想,写得就颇具特色:“校园里一片静寂,天空中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像似偷看这校园中的情景。落叶时节,微风载着凉意,有意无意地吹进来”。这几句素描渲染了暮秋的气氛,为教师深夜还在办公作了铺垫。“灯光下老师的办公室,像一叶漂浮的茫茫大海上的小舟在晃动着,没有浆,没有舵,没有名分,它载着人类的良知、文明奋力驶向美好的彼岸。”这样构写比喻恰切,虚实结合,静中有动,情景交融,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这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象,既入情入理又生动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
四、扩大阅读范围,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需要多方面的材料、知识、这就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因为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巩固和发展,所以不仅要读课文,还要多读课外书。有些学生之所以写不出好文章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贫乏,驾驭语言的能力比较差,写出来的作文,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不能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这就需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报来丰富他们的语言。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通过阅读,增长他们的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当然不单是为了作文,但要写好作文必须多看课外书。唐代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很精辟地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多读书是一条间接获取写作知识、作文材料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
五、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
讲评、修改作文是学生对习作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训练。讲评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得到启发;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说理的能力。过去学生对文章评改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主要是因为教师一人修改,学生没尝到讲评、修改的甜头。
评改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评互改、集中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个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做法是:打印有代表性的文章,发至每个学生手中,阅读后,学生自行修改,教师只做适当点拨。互评互改,是每个学生把写完的文章,互相交换修改,然后再互相交换修改意见。集中讲评,是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进行口头评论作文。分组讲评时,注意每组骨干学生的搭配,以提高调动其他学生,全班讲评之前,要把所有学生的作文通览一遍,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内让其本人宣读之后进行讲评。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文章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但在做点拨,引导,调空时,不轻易下结论。
关键词:写作;兴趣;想象;素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59-1
小学生常把写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是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造成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年龄特点、提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要通过课间、户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通过交流和表达沟通来写说出的话。教师应耐心告诉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怎么说就写么写。只要学生有话说,敢说话,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成功的开始。如果学生不敢说,不敢写,那么教师怎么能够发现问题,又如何指导纠正,逐步提高呢?
其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树立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因为信心是成功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信心,他们就会知难而进,不断进步。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之后,教师对文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个小点,都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及时指出并加以宣扬。因为称赞会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在作文评讲时当众宣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己完全能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步入写作的大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教师教导学生观察时要做到边看、边想、边记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观察有代表性的人物,注意抓住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特点;二是要观察有代表性的商品,抓住商品的外形、颜色、用途等特点。观察的顺序则要求学生看全貌,再任选一个侧面进行重点观察。
三、以生活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留心生活,仅做生活的旁观者,以致失去了作文感知的最佳时机,造成作文时欲言而嗫嚅,欲行而趔趄。留心生活,及时捕捉作文情境是作者必具的素质。仅留心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对生活观察、分析、后剪裁、谋篇,写出具有启迪色彩的文章。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要从原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想象。例如《二十年后的我》这个题目,就属于畅想型的文章。题目虽然限制了时间,但是二十年后的“我”,可能是一位建筑专家,可能是一位医学博士,可能是一位高级军官……由此展开想象,以动人的笔触写下对未来的追求。当然,想象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无论是运用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写法,生活总是基础。作者对现实题材把握得越多,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够展开。如《灯光下的校园》这个题目,一位学生通过畅想,写得就颇具特色:“校园里一片静寂,天空中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像似偷看这校园中的情景。落叶时节,微风载着凉意,有意无意地吹进来”。这几句素描渲染了暮秋的气氛,为教师深夜还在办公作了铺垫。“灯光下老师的办公室,像一叶漂浮的茫茫大海上的小舟在晃动着,没有浆,没有舵,没有名分,它载着人类的良知、文明奋力驶向美好的彼岸。”这样构写比喻恰切,虚实结合,静中有动,情景交融,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这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象,既入情入理又生动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
四、扩大阅读范围,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需要多方面的材料、知识、这就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因为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巩固和发展,所以不仅要读课文,还要多读课外书。有些学生之所以写不出好文章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贫乏,驾驭语言的能力比较差,写出来的作文,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不能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这就需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报来丰富他们的语言。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通过阅读,增长他们的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当然不单是为了作文,但要写好作文必须多看课外书。唐代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很精辟地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多读书是一条间接获取写作知识、作文材料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
五、让学生参与评改作文
讲评、修改作文是学生对习作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训练。讲评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得到启发;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说理的能力。过去学生对文章评改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主要是因为教师一人修改,学生没尝到讲评、修改的甜头。
评改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评互改、集中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个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做法是:打印有代表性的文章,发至每个学生手中,阅读后,学生自行修改,教师只做适当点拨。互评互改,是每个学生把写完的文章,互相交换修改,然后再互相交换修改意见。集中讲评,是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进行口头评论作文。分组讲评时,注意每组骨干学生的搭配,以提高调动其他学生,全班讲评之前,要把所有学生的作文通览一遍,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内让其本人宣读之后进行讲评。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文章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但在做点拨,引导,调空时,不轻易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