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事理,以求思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羊过独木桥”是高考语文2014年课程标准乙卷材料作文题,其题是: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扬弃话题作文之后的一道比较成熟的材料作文题。压缩概括材料,本是两两对决的山羊过独木桥比赛,一组比赛竞变成了毫无悬念的共赢局面——角逐双方互抱换位,全过了桥。这一新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思考还在继续着。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的方面,折射出“深化改革”这一时代主题;小的方面,诉诸考生的思辨能力,回归能力本位。但我认为,不假事理,以求思维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所谓仰望星空,下接地气。
  这个文题材料,跟以往既给感性材料、又直接或间接给材料命意的材料作文不同,它只有对这个比赛项目的情况介绍及新情况的叙述,对这一做法是赞成还是反对,抑或赞成中有反对,材料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有材料叙述,没有事理点击,只有对当下场内的争论与事后场外的思考动作行为的描述,没有哲理性结论语句。但材料自身又隐含着丰富多样的立意角度,是对还是不对,让考生自己去发现、去表态,而不是直接明确立意,因而具有相当的原生态,而要让考生自己来表态,就要诉诸其秉赋练就的思维,思想上的懒惰者以及思维训练不够而“等、靠、要”立意的考生,首先就跌倒在思维足下。
  有什么立意角度呢?纵观整个材料,审题立意,理应抓住关键词“不过”,这个转折暗示后面的内容是立意的重点所在,“今年预赛中出现的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虽是一组,却是材料关注的重点,也是引发当场争论的话端。针对“这一组”与“其它多组”(个性与共性)的对比,针对互抱换位、合作共赢与两两对决、决出胜负(和与争)的结局,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产生各自不同的认识,是坚守规则还是适时打破?是要竞争决出高下还是实现合作共赢?是固守还是变通?对创新的结果如何评价?……呈现材料大于思想的良好局面,呈现一箭多弹头散发的景象,因而“山羊过独木桥”作文可以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进至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想境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力地彰显了“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课程理念,从而凸显了不假事理,以求思维的长处与优势。
  是材料归引到观点、思想,拿材料观点指引考生,还是材料大于思想,拿材料启迪考生?“山羊过独木桥”作出了明确的答复。材料大于思想的好处就是不用预定的观点、思想束缚考生思维,只定点不定向,而2012年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可以直接就船主与修船工的各自答话进行立意,2013年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更可以从切割师的一番小结性答话中确定写作角度,既定点又定向,看似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实却忘记了“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课程理念。是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思考得来的就要比他给的印象深。显然,不假事理,以求思维不是把学生往死里压,而是给考生审题立意松了绑,给了权,顾及到了经过十多年学校教育,思维已有飞跃发展的考生实际,让他拥有更广阔的自由天地。
  不假事理,以求思维也使材料作文呈现生态持续性。从生态角度看,材料自身也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生态系统,它涉及文内生态与文外生态。文内生态指材料本身应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生态,它可以是静态的,自开自合,如尘封于库的档案。如2013年“切割玉石”材料作文,由事及话,话尽理现,理现事完,自成一体,其文本形态是静态的,没有再生性,只有启示性,是一个闭合系统,如平面镜般的静态观照;也可以是动态的,具有动态的生成性,山羊过独木桥,不显事理,只有当下进行着的动作行为的描述,进入到其中,对这一组新情况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沿着这个动作生发开来,想弄个明白,所谓言止意未尽,很自然地进至生成上来。文外生态,是指与这个文本文内生态相关联的方方面面,最核心的是外在于材料的读者,读者的参与,把隐含于材料的观点生发开来,有力地促成了材料的二度生成,并使之物化,得以体现出来,由叙及人,由文内到文外,由隐到显,仿佛材料本身只是整个作文的一半,呼唤考生来参与是其中的另一半,材料本身只是一个挥手,招引读者,而众多考生的参与,又有力地促成了内外两个生态的融合,在融合中促成材料的生成与发展,使材料形态呈现生态发展的持续性。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崇义县崇义中学。
其他文献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即散文选材的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和行文方式的舒卷自如;“神聚”即渗透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既引导学生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又体悟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以及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研读教材的独具慧眼、教学设计的另辟蹊径。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囚绿记》为例,探讨一
一、导入  诗词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文学,既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惊讶,也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感慨;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怅惘。这就是诗词,它用最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最有味的画面,却又隐含了最丰厚的意蕴。如果在作文中,能够引用它,将使你的文章妙笔生花,意蕴丰富。  二、名作赏读  读林清玄的《清欢》,标注文中引用古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让文字具有了感人的力量。感情充沛,笔端流出的文字才会充溢性灵,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呢?  一、深入生活,让“真”回归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抒写真情实感的基础。写作是生活的文字显现,唯有深入生活,有感而发,方能写出真挚感人的作文。  1.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高中生,虽然生活阅历不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以及“人本位”阶段。我们需要教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学会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学会与他人更好地相处,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光辉,需要把教育提高到新的层面上。“人本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到新的高度,在这种教育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
2014年4月,本人有幸参加福建省名师网络课堂教研活动,观摩了一节高一《祝福》课堂教学实况,并听取教师代表的评课意见。教学期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师生简单的对话之中,教师引导剖析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并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多重性,学生也积极投入到文本中去,搜寻相关的信息予以佐证。最后,教师代表评课时对此大加褒奖,称之为新课改的示范课,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建议由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进一步探讨中国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努力做一个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反思的教师,才会少走弯路,多些收获。在实践与探究中,我采用“五个以”的教学策略,即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适时激励”为催化剂,以“加强思维训练”为中心,以“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进”为重点,以“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关键。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课改前,许多
一、命题意图  高考前,“一点四面”这一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试题中如何落实“一点四面”的问题,成了我们今年备考的突破性思考方向。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两套试题的作文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即在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任务指令”。因此,许多学校都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备考训练重点。  但是,当今年作文命题材料出现漫画时,有人认为给“任务驱动型作文”复习倡导者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还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做起。  一、听——两耳关心窗外事,不再只读圣贤书  我们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语文老师在指导写作时,总喜欢强调“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实际上,这种指导太宽泛,让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可以给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语文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审美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逐步进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审美角度上着手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是语文教学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素质教育的切实要求。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散文学习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完全没有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此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想禁锢起来,使其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审美教
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的中职教育,肩负着促进社会成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在中职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是专业技能课程,而简单的将语文归为学科课程,其实不然。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而知识的学习在语文课中则是相对次要的,对于语文课来说,学生最终能不能学会使用语言,会不会开展语文活动,形成言语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能力的形成是源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