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中摇指技法的应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琵琶的演奏技法十分复杂,不同的演奏技巧带来的音响特色截然不同,带给听众的感受也千差万别,而摇指则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技巧,其能够形成十分独特的演奏效果,因此得到了广大演奏者的一致认可,在很多音乐作品当中发挥了
  琵琶是极为典型的民族乐器,经过代代传承与发展,时至今日其演奏技法越来越丰富,演奏效果也越来越优越,能够带给听众以精妙绝伦的享受。而摇指技法属于琵琶指法当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技巧,它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演奏出长音效果,以快速均匀的方式实现发声,在实际应用中,摇指技法往往具有极其震撼的演奏效果,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摇指与其他长音指法的区别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主要为点状发音,利用琵琶进行演奏时如需要表现线条性长音,演奏人员需要利用密集绵密的点音连接成线,进而实现演奏效果。琵琶的常见长音指法大致可以分成轮指、滚奏和摇指这三种类型,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差异。
  轮指主要是利用右手五个手指分别不间断地接触琴弦,形成的点状音响即可连接成具有审美价值的线形旋律,达到预计的演奏目标。而滚奏主要是利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的连续反复快速弹、挑发声,这种演奏技巧往往能够带来急促、紧张、衔接密集的旋律,在实际演奏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摇指主要是通过右手臂、手腕摇动带动同一个手指(一般是食指或中指)的假指甲两个侧面分别急速触弹琴弦,进而形成交替反复的点状音响,最终形成线形长音,达到演奏效果。
  摇指有别于轮指和滚奏这两种演奏技巧,它主要是利用假指甲不同锋面演奏出独特的旋律,音色比较特殊,十分具有辨识度。另外摇指的发力方式也和轮指、滚奏有较大差异,轮指和滚奏这两种技巧当中,一般都是通过手指屈伸和指尖前段发力进而形成弹奏动作,但是在摇指技法当中,演奏人的手腕、手臂都需要运动并共同带动指甲在琴弦上做出左右摇动的动作,这使得摇指的演奏效果更加明显,形成的音乐效果也更加丰富。在实际演奏当中,摇指技法既能给听众带来舒缓细腻的感受,又能形成紧张密集的音乐效果,这种多变的演奏效果使摇指技法得到了广大演奏人员的一致认可。经过历史的打磨和时间的冲刷,琵琶摇指技法正在朝着越来越成熟的方向发展,其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越来越可观。摇指对于琵琶演奏中音乐形象的刻画和气氛的渲染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演奏当中应进一步应用摇指技法,保证琵琶演奏的效果。
  二、琵琶演奏中摇指技法的应用
  现代琵琶演奏技法当中常见的摇指技法,实际上起源于刘德海对月琴演奏技法的研究与分析。演奏者可通过食指或中指进行演奏,形成优质的音乐表演效果并保证琵琶演奏的感染力。为确保琵琶摇指技法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琵琶演奏中的摇指技法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一)应用摇指技法渲染朦胧意境
  在乐曲《天山之春》当中,主题旋律共反复两次,在第一次主题旋律的演奏中,演奏者可利用摇指技法表现音乐效果,实际上,这里的摇指技法主要是为了模仿热瓦甫的音色,能够让乐曲更加丰富缤纷,与后续旋律当中的轮指技法有明显区别,摇指技法所带来的连续不断的绵密音色,能够让音乐的表现力得到妥善提升。再加上勾弦技法的应用,更是使点状音色和线形音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描绘出一幅清晨的天山景致,给人带来朦胧、安静的感受,而随着旋律的发展与递进,这般美景又会进一步展现在听众眼前。
  在乐曲《火把节之夜》当中,摇指技法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火把节之夜》是吴俊生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主要体现了彝族人民在盛大节日时尽情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乐曲整体体现着十分丰盈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歌唱性非常可观。摇指技法在这首乐曲第一段引子部分浓郁彝族风味的描绘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极富歌唱性,舒展而柔美地刻画了火把节夜晚山寨的静谧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勾弦等技法的配合下,提升了乐曲的灵动性和艺术价值。
  (二)应用摇指技法烘托乐曲紧张气氛
  《十面埋伏》是琵琶舞曲中一首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乐曲,而在演奏这首乐曲的第二段擂鼓时,演奏人员即可通过摇指技法表现艺术效果,模仿出号角由远至近此起彼伏危机四伏的音响特点。这段乐曲从中弱力度起始,在三、四弦的一把位和相把位上演奏。这段音乐的效果并不突兀,而是一种“山雨欲来”之前“风满楼”的效果,给人以一种由远及近、不断迫近的感受,再加上四弦的低音更是有效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除此之外,在《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这首乐曲当中,摇指技法烘托紧张气氛的效果更加明显。这首乐曲在20世纪中期广为传唱,其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解放军战士义无反顾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后被改编成琵琶曲,同样继承了这种艺术效果。在乐曲第二乐段开始转G调处,乐曲的情绪开始发生变化,旋律从原本的明亮清澈变得低沉浑厚,其中摇指技法就发挥了协调和过渡旋律的作用,将强渡大渡河这一过程的危险性和紧张性准确地传达给听众,摇指本身具有的密集性和点状特征,更是带动着听众的情绪随着音乐跌宕起伏。战士们在复杂天气情况下、恶劣自然环境下仍然矢志不渝、奋不顾身的精神,被连续五个小节的双弦摇指体现得清晰而动人心魄。
  (三)应用摇指技法优化弹奏效果
  琵琶本身是一种弹拨乐器,和滚奏或轮指这两种技法比较起来,摇指技法显然更加符合琵琶最初的弹奏方式,其演奏效果也不逊色于其他两种技法。从实际演奏经验来看,摇指技法往往能够有效地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带动听众情绪,因此应用摇指技法来代替其他长音技法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实际上,摇指技法有着独特的演奏效果,其音色十分统一、节奏十分密集,在演奏过程中应用摇指技法,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乐曲的紧张气氛,而在演奏者的有意调整下,摇指技法同样也能够产生抒情的效果,而且相比于轮指所体现出来的效果,摇指技法显然更加细腻。比如说,在演奏《渭水情》这首乐曲的时候,演奏者就可以利用轮指技法表达幽怨的愁思,而后借助摇指技法再次表现轮指技法的部分旋律,这样一来二者之间的表达效果就会形成极其明显的对比,将乐曲的情绪变化明显地展示出来,而琵琶此时仿佛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乐器,而是拥有情绪、拥有灵魂而独自哀叹的人。除了在《渭水情》这类乐曲当中优化情绪对比之外,摇指技法还能够在很多乐曲当中代替其他长音技法,并有效地丰富乐曲的意境。例如,在《彝族舞曲》这首曲子的演奏当中,滚奏这种技法的运用产生了极佳的演奏效果,第一段落引子部分用双弦模拟出巴乌悠长的音色,演奏具有彝族风味,描绘出朦胧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彝族山寨,但是利用摇指技法替换滚奏,显然能够带来更加优质的表现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摇指技法的点状音响更加密集连续,而且音色也更加统一,更容易模拟出延绵不绝、低吟浅唱的效果,再加上乐曲旋律的变化,音乐的表现效果将更加丰满。除了這首曲子之外,还有很多乐曲都适用于这种替换,演奏者可以通过对乐曲的分析和进一步研究。
  三、结语
  琵琶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它的演奏效果比较特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关注。近年来,关于琵琶技法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使得一些新指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有效地丰富了演奏效果,从根本上提升了琵琶这种乐器的表现力。而摇指技法属于其中十分重要的技法之一,有其自身的音色特质与表达张力,能够展现出其他指法难以企及的演奏效果,无论是在渲染朦胧意境方面,还是在烘托乐曲紧张气氛方面,摇指技法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因此对摇指技法的应用进行研究并不断优化其演奏效果,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瑾.清朗瑰丽的音线:琵琶技法摇指的探究[J].音乐时空,2016(5):100-101.
  [2]刘冰.对琵琶演奏基本功训练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北方音乐,2016(1):100.
  [3]李昆丽.琵琶重奏艺术及其教学[J].音乐研究,2006(1):119-122.
  [4]梁莹.对琵琶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体现探讨[J].北方音乐,2015(24):53.
  [5]杨广武.透析琵琶入门演奏新理念[J].黄河之声,2012(13):103.
  作者简介:江雪青,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琵琶演奏。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实践 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
期刊
大浪淘沙,很多民族的古老语言已经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唯独汉语绵延数千载,真到今天,依然鲜活地流淌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生命的源头活水。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下面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记诵文言佳篇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
期刊
摘要: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可在教学中文言文却不受学生欢迎。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收效颇佳,总结如下: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激趣、放手、重情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继承、发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
期刊
摘要:我国实施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我国培养更过的是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还不是很合理,这样就间接的导致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所以说,高职教育必须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创新 应用型人才  
期刊
摘 要:2021年初,一档以戏剧为主题的节目——《戏剧新生活》在网络平台播出并引发热议,戏剧相关研究者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思考。以一些戏剧作品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的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作为研究方法的研究范式(全览样本—分类—数据分组—整理数据)对样本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根据样本探寻现代戏剧创作者演剧观念的走向与趋势。  关键词:《戏剧新生活》;戏剧观;“后戏剧剧场”;表演体
期刊
摘 要:公共艺术形成于20世纪中叶,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公共艺术”一词形成于由公共群体连接对话的场域和19世纪以来主张艺术家的个体表达的拼接,其本身就带有辩证统一的色彩。文章基于20世纪初公共艺术引入我国的现状,分别讨论公共和艺术两个概念的历史、外延与发展,探讨公共这个去个体意志化的集合概念与较为注重个体表达的艺术的概念中,公共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内
期刊
摘 要:纵观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统声乐审美意识对现当代民族声乐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声乐艺术越来越疏远,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当中,民族风格也就显得更加浅淡,甚至整个作品风格混杂,进而导致演唱“无味”。由此,文章将民族声乐与曲艺、戏曲演唱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研究视角,结合曲艺、戏曲的发展概况,研究民族声乐和曲艺、戏曲之间的关系,促使民族声乐得到全
期刊
摘 要:满族新城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璀璨戏曲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作为具有独特地方色彩和个性化的文化,满族新城戏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文章以满族新城戏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中其传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性的举措,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满族新城戏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媒体;满族新城戏;传播方式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
期刊
摘 要:皮影戏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语言,承载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具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特性。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陕西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文章阐述了陕西皮影的时代价值及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了“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陕西皮影艺术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陕西皮影;艺术传承  注:本文系安康学院20
期刊
摘 要:提起钢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当属钢琴伴唱《红灯记》,它的成功为中国传统音乐和钢琴都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道路。以钢琴伴唱《红灯记》为具体实例,阐释了钢琴“介入”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教学的理据及其构想,希望能促进钢琴“介入”传统音乐的演奏教学。  关键词:钢琴“介入”;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教学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进入21世纪之后,钢琴已经逐渐在中国得到普及,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