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与曲艺、戏曲之间的关系探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2009_3389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统声乐审美意识对现当代民族声乐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声乐艺术越来越疏远,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当中,民族风格也就显得更加浅淡,甚至整个作品风格混杂,进而导致演唱“无味”。由此,文章将民族声乐与曲艺、戏曲演唱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研究视角,结合曲艺、戏曲的发展概况,研究民族声乐和曲艺、戏曲之间的关系,促使民族声乐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戏曲;演唱关系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审美来表现民族的音乐风格、表达民族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国民族声乐主要指的是现当代在借鉴、传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唱法精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现代化的审美需求,风格与内容极具中国艺术特色和中国文化内涵。曲艺与戏曲作为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民族声乐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曲艺、戏曲的发展概况
  (一)曲艺的发展概况
  曲艺作为我国民族艺术当中的瑰宝,是一种以说唱为核心的特殊艺术手段,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对相关的故事进行叙述,进而刻画不同人物特点,并传达特殊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中国曲艺的主要特色为:以说唱为主,特殊语言内容生活化,表达清晰自然,情真意切。曲艺演绎者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唱功、说功以及做功,特别是在后期的演唱过程当中,需要与听众形成亲密的相互交流的互动形式,并且在演唱的过程当中,也时刻需要聆听观察听众所表现出来的相关反应,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的思维想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可以说,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曲艺一定程度上是曲艺演绎者与听者共同完成的艺术实践活动。
  (二)戏曲艺术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戏曲艺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戏曲艺术是我国居民休闲和娱乐的重要表现方式,同时也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进而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上三种最为古老的戏剧文化,它集“唱、念、做、打”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走过了非常漫长并且极为坎坷的发展道路,经过长达800多年长久的积累、沉淀和创新,一直延续到现今,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表现力,形成的剧种已经多达三百余种,而且整个演出的剧目也相对比较繁多,可以说是世界戏剧艺术花园中一朵最为艳丽的奇葩。其发展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歌舞以及说唱艺术,从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踏摇娘、参军戏等歌舞戏,到宋代发展迅猛,出现南戏等,为元代杂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京剧形成,成为近代戏曲的集大成者。到近现代,中国的戏曲艺术不断改革创新,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戏曲艺术家。在目前的大力传承与倡导的发展背景之下,不管是在演唱的技巧表现,还是在后期的情感表现等方面,戏曲艺术都已经不断得到完善,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获得广泛认可。
  二、民族声乐与曲艺、戏曲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呼吸上存在的关系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长期以来,在人声演唱的过程当中,呼吸往往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呼吸方法也就是去通过气息控制来营造更好的演唱效果。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有这样的说法:“谁会呼吸,谁就会演唱”“呼吸是演唱的动力”等等。在传统声乐艺术表演中,呼吸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发展地位。古语有云,“善歌者必先调气”“气为音之帅,气乃声之本”。其中,“气”所指的就是呼吸方法。
  人声演唱的过程当中的呼吸方法主要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三种形式。
   其一,胸式呼吸法。胸式呼吸主要是通过将气体吸入胸腔当中,在后期的演唱过程当中,往往由于吸气量浅而浅,导致声音的位置过低等,进而造成音色干瘪、缺乏弹性,高音上不去等情况,这都与声乐艺术当中所追求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
   其二,腹式呼吸法。采用腹式呼吸,演唱者吸气比较深,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在后期的演唱过程当中整个气息往往会显得比较僵硬,这种表现不利于保持整个演唱的流动性,而且演唱者的声音表现也缺乏灵活性,进而导致演唱者在高音表现的时候几乎都是通过“喊”进行表达的。
   其三,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既可取得较大的气量,又可取得呼气肌和吸气肌之间的相对平衡,所以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呼吸法,也是当前大多数声乐专家都会采用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也就是我国曲艺、戏曲中常常提到的“丹田运气”。
  (二)发声上存在的关系
  发声作为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发声的训练过程当中,除了需要正确的呼吸状态之外,其喉咙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以及对声门闭合所表现出来的适度感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后期的发声过程当中,如果其喉头展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就会导致音高随之产生很大的变化,也就不能展现出一种良好的歌唱状态,更难以谈得上音高或者是音色是否良好了。这一点在表现过程当中,只要是学过声乐的一些人或者是曾经专门从事过声乐的演唱或者是教育教学的人都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发声训练作为一种具有综合特点的特殊的演唱运动,除了将稳定喉结和调整声门两方面的关键要素相融合之外,还需要与其他的一些不同的影响发声训练的因素相结合,例如:在呼吸的过程当中是不是需要“丹田运气”,在咬字的时候是不是需要遵循“四呼”“五音”原則等。“四呼”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个发音时不同的口形,“五音”指喉、舌、齿、牙、唇等发音部位。“四呼”“五音”是戏曲演员在唱念时吐字发音的规范之一,“五音”不正,“四呼”不准,唱念时必然字音不正。由于曲艺、戏曲与民族声乐都是以汉语为主,而汉语对发音清晰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传统戏曲的发声技巧可为民族声乐提供良好借鉴。   (三)共鸣上存在的关系
  共鸣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和方法,是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腔体,在气息的作用下冲击声带而出现基音,从而产生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呈现出优美、悦耳的歌声。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在传统的声乐艺术理论当中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说法。明代朱权在其《词林须知》当中提出:“唱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出其自然,使人听之,可以顿释烦闷,和悦性情,得者以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其情感表现基础之上,共鸣会对整个声音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共鸣器官包括全部发声系统的空腔: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共鸣在声乐训练过程当中与声音的位置高低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歌唱器官通过相互配合来产生共鸣,从而不断增强整体的声音表现效果,能够使声音表现得更完美。如果不同的共鸣腔在后期的发声训练过程当中都完全被打开之后,就会促使整个声音的位置高,反之,则会导致声音表现非常喑哑,进而表现出一种声音偏低的问题,而且也很难唱准高音。除此之外,好的共鸣往往会使声音听起来更加高亢而且明亮,并且具有非常好的表现力。无论是曲艺、戏曲还是民族声乐,都非常重视共鸣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声乐从产生到现在,都是在以戏曲、曲艺为代表的传统声乐艺术基础之上进行发展的,并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演唱方法以及风格。民族声乐不仅具有历史印记,也具有重要的时代特点,与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一脈相承,互相促进,不断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彩丽.探讨戏曲刀马旦演员的表演特点和技巧运用[J].戏剧之家,2020(6):21-22.
  [2]张文英.论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05(5):61-62.
  [3]龙丽娟.中国戏曲声乐理论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1.
  [4]张笑天.关于传统戏曲演唱的技巧运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践[J].北方音乐,2020(9):57-58.
  [5]王萦.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戏曲元素的运用[J].北方音乐,2020(8):28-29.
  [6]赵雨晴.传统戏曲演唱技巧运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践探究[J].黄河之声,2019(8):48-49.
  [7]李白莉.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戏曲元素之沁润[J].普洱学院学报,2015(6):26-28.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其他文献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
期刊
摘要: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但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不是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是坏习惯代替好习惯,学生本身就经历着好习惯与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可是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人之初”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有效教学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开放是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习作本身的需要。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内容开放  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
期刊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实践 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
期刊
大浪淘沙,很多民族的古老语言已经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唯独汉语绵延数千载,真到今天,依然鲜活地流淌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生命的源头活水。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下面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记诵文言佳篇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
期刊
摘要: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可在教学中文言文却不受学生欢迎。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收效颇佳,总结如下: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激趣、放手、重情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继承、发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
期刊
摘要:我国实施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我国培养更过的是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还不是很合理,这样就间接的导致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所以说,高职教育必须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创新 应用型人才  
期刊
摘 要:2021年初,一档以戏剧为主题的节目——《戏剧新生活》在网络平台播出并引发热议,戏剧相关研究者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思考。以一些戏剧作品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的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作为研究方法的研究范式(全览样本—分类—数据分组—整理数据)对样本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根据样本探寻现代戏剧创作者演剧观念的走向与趋势。  关键词:《戏剧新生活》;戏剧观;“后戏剧剧场”;表演体
期刊
摘 要:公共艺术形成于20世纪中叶,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公共艺术”一词形成于由公共群体连接对话的场域和19世纪以来主张艺术家的个体表达的拼接,其本身就带有辩证统一的色彩。文章基于20世纪初公共艺术引入我国的现状,分别讨论公共和艺术两个概念的历史、外延与发展,探讨公共这个去个体意志化的集合概念与较为注重个体表达的艺术的概念中,公共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