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y3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一词,《辞海》的解释是:“琐细的事情,无关紧要的行为。”然而,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而繁复的细节构成的,看似细小琐碎、“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具有形象、生动、易接受、难遗忘的效用。若抽去了细节,历史就只剩下苍白的框架、乏味的概念和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吸引力,使历史教学了无生气,索然无味。因此,历史教学只有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通过微观层面的切入和描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才能成为情感体验、思想感悟、自我跨越、智慧提升的愉悦过程。
  
  一、巧用细节:如临其境,体验真实
  
  细节可以营造生动逼真的氛围,创设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变过去为当下,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从中感知成败兴衰的历史进程,体验酸甜苦辣的历史情愫,抒发怀古惜今的历史情怀,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心智潜能,形成一种自主参与、深度思考的积极心理状态,从而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在讲述“五四运动”这块内容时,在教材所提供的“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爱国”“民主、科学”等等一堆抽象的形容词面前,学生难以对这段历史形成清晰具体的感知,无法真切地感受这场学生运动的精神所在。于是,笔者有针对性地补充了以下细节:当时,上海三友实业社工人正在“国耻日”罢工,他们高呼:“你忘了五月九日的耻辱吗?”工人们异口同声回答:“不敢忘!”6月5日以后,上海很多行业的工人陆续罢工,商人也相继罢市,大小商店门上贴着各种各样的标语,表示声援和支持,一家理发店门前就贴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的告示。当南京路上一家服装店无动于衷,仍然开门营业时,立即有人贴上纸条,用以下文句加以讽刺:“你们雪耻雄心,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孤独开门。”店主见状,连忙关闭店门。卖国贼陆宗舆的家乡浙江海宁召开群众大会,以家乡出此败类为奇耻大辱,一致决议通电全国开除其乡籍,由此,陆宗舆也就成了“没有籍贯”之人。
  在上述细节的描述下,五四运动的场景犹如一幕画卷徐徐展开,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五四运动波澜壮阔的真实场景,感受到了如火如荼的群众激情,心绪随着运动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切实领会了五四精神。
  
  二、善用细节:见微知著,升华情感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激发人们向上的动力,培育一种高尚的情感。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善恶并存、美丑交错,既升腾着可歌可泣、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涌动着人神共愤、遗臭万年的汩汩浊流。正反两方面的人文主义素材,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警示作用。诚如李大钊所说:“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大任都放在自己肩头。”
  如讲述“抗日战争胜利”这块内容时,笔者补充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这段资料。《终战诏书》中说:“……始初,图谋帝国臣民之安宁,偕万邦共荣共乐乃皇祖皇宗之遗范,此乃朕之拳拳所之者……敌新近使用残虐之炸弹频频杀伤无辜,惨害所及之甚实不可测。若继续交战,终将招致我民族之灾亡,进而更会破坏人类之文明。果如斯,朕将何以持保朕之亿兆赤子,何以谢慰皇祖皇宗之神灵。此乃朕着帝国政府接受共同宣言之缘故……”阅读后不难发现,这份投降书仍在刻意为军国主义者辩护,之所以“接受共同宣言”,是因为“敌人”使用了“残虐之炸弹”,为了阻止更多的“无辜”被“杀伤”,也为避免“我民族之灭亡”和“人类文明”的“破坏”,天皇作出了“圣断”,因此,裕仁是“日本国之救世主”“人类文明之守卫者”,从而把天皇扮演成“民族”与“人类”的救世主。因此,这份所谓的投降诏书,通篇没有“投降”二字,也找不出“战败”一词,更没有道歉的任何表示,仅仅在标题中用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以致战后每年的8月15日,在供奉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和埋葬他们骨灰的日本爱知县的三根山“殉国七士墓”,都会有成群结队的日本老兵穿着二战军服,举着军旗,挎着军刀,吹着军号去祭拜,不仅不承认日军曾经战败,还以当年的侵略战争无比自豪,甚至对下一场战争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由此可见,《终战诏书》是以免除天皇战争责任的形式在歪曲历史,是战后日本一系列右翼言论的根源。
  上述细节的补充,激起了学生的内心波澜,拨动了学生的思想琴弦,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了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情怀。
  
  三、妙用细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由于认知和现实的反差太大、时空与距离过远,教材中一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语言往往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消化,形成了教学难点。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细节资源,化繁为简,化远为近,由点及面,通过细节的展示,使学生激发想象力,增强洞察力,提升领悟力,从而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跨越。
  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笔者展开了以下细节:武昌起义后,革命风声传至江苏,时任清廷江苏巡抚的程德全见大势已去,主动“顺应”时局,将巡抚衙门屋顶的瓦片挑落几片,同时又把衙门的牌子换了一块,以示“革命”,摇身一变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江苏都督,本质上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又如,当时的革命党人一度错误地认为,湖北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有“资望”的人士来担任,遂用枪逼迫在武昌起义当晚还亲手杀掉两个革命士兵的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做领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通过上述细节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其对封建旧官僚的妥协退让,让革命队伍混进了立宪派、旧官僚和投机分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空洞的说教化为直观的场景展示,抽象的概念变作具体可感的生动情节,学生在浅显的描述中渐入佳境,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本生涩抽象的难点问题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借用细节:触类旁通。涵育智慧
  
  赵亚夫教授说:“历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历史课堂便是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感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课堂超时空地演绎着,从而获得人类把握未来的智慧与灵感。”历史的魅力在于鉴古明今、提升智慧,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历史瞬间细节的深度解读,开阔视野,认清国情,在历史知识的挖掘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如在讲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块内容时,针对多数学生只知道安徽凤阳小岗村走在改革的前头,而未真正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改革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相关的深层政治智慧,笔者补充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分田到户“生死状”的资料: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2月的一天,在一位普通社员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后来震惊全国的事——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秘密签订了一份“文书,”,里面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成,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村里的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可以说,是那18位在一份押上身家性命的“生死文书”上按上自己殷红的手印、订立生死契约的农民,扛起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面大旗,书写了改革进程中颇为浓重的一笔。
  上述细节的展示,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国改革的艰巨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提升了学生对历史本质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了锻炼。
  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细节的运用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若要用好、用活细节,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还需特别注意细节运用的方法和技巧。首先,细节的使用要注重选择性。历史细节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必须根据教学重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取最富代表性、最具典型性的细节来加以运用。其次,细节的选用要体现科学性。史学以真实为基准,细节要有魅力,但也应真实完整、具体可靠,切忌凭空想象、任意编造,以免南辕北辙、贻误教学。第三,细节的运用要突出目的性。作为细节的史实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之服务,并努力用于关键之处,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在细节珠玑的点缀下愈发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其他文献
摘 要:邮票是图片史料的组成部分,也是达成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邮票中的历史元素,将其与学生认知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解释;邮票;罗斯福新政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这一素养的达成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和促进学生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收集、解读、质疑、多角度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一首震撼心灵的诗歌—-_《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每当笔者和学生吟诵起它就热泪盈眶。在“5·12”四川大地震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人们的生命意识开始迅速觉醒,凸现了生命教育在教学中的崇高价值。为此,笔者积极整合与拓展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营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浓厚氛围。    一、生命课堂,实现师
当前,“微课”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怪象”.一方面,各种微课培训、微课比赛“热火朝天”,各种微课资源、学习网站也纷纷登场;另一方面,微课的观看却是“冷冷清清”,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举步为艰.制作微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教学,倘若微课只是停留在“孤芳自赏”的层次,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象”呢?笔者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微课的“质量”不过关. 比如,设计粗糙,人云亦云;表达生硬,单调乏
摘 要: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复习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策略之一,可以有效地克服遗忘、内化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因此,在英语单元复习中,教师可以聚焦主题意义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同步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文化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意义;单元复习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一、理论背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1]。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巧妙设计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5 Do
摘 要:中学英语语法课常因课堂内容与形式的枯燥乏味而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感知语法形式、探究语法意义、拓展语法运用的逻辑顺序,分三步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语境中灵活应用语言结构,从而提高语言技能,提升英语语言素养。  关键词:语法教学;形式;意义;用法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这四大语言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法。语法是
摘 要: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是一种高效的笔记方法。但因随文而感、随手而记,故往往散、乱。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单元学习,教师要通过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细分单课批注落点,使教读、自读互为经纬,让学生由点及面学批注,砌面成体用批注。对于整本书学习,教师要通过专题化读法,让学生先做简单批注,再做专题式批注,以拓展整本书阅读的立体深度。   关键词:批注法;阅读教学  批注是
在遂昌举行的“浙江省2007年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精彩纷呈,参评选手显示出较强的课标理解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和课堂设计能力,就如何上好优质的常态课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那么,优质的常态课应追求什么呢?    追求之一:学习目标要确定、达成    优质的常态课学习目标必然是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学的方
摘 要:在物质的量复习课中,创设以火箭推进剂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物质的量为工具探讨了不同推进剂产生气体的体积、放热量及火箭有效载重等问题。通过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体验了真实情境下用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体会了物质的量在生活及科学领域的应用和价值,提升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驱动性问题;物质的量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近日颁布,课程标准以发展化学学科
摘 要:“光合作用”教学单元的长周期学习,以BBC纪录片《植物之歌》为活动资源,在跨学科运用英语、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开展微纪录片剪辑译制,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光合作用;长周期学习活动;纪录片;跨学科  “光合作用”是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基础型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