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降解机理和效率.结果表明,铁还原带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起重要作用,平均降解效率达86.24%,其次是氧还原带、硝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4CB418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478006),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降解机理和效率.结果表明,铁还原带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起重要作用,平均降解效率达86.24%,其次是氧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硫酸盐还原带和产甲烷带,分别平均达到75.93%、79.81%、74.02%和65.09%;厌氧还原环境可能对苯并噻唑、安替吡啉、茚等物质的降解起重要作用;萘、环己酮、部分环烷烃等不易被微生物降解;不同污染物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最大降解效率也不同,如1,1,1-三氯乙烷和邻二甲苯在硫酸盐还原带中的降解效率最高,分别为80%和7
其他文献
通过室内等温静态批量平衡吸附实验,采用3种常见的等温线(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和Temkin方程)对2种病毒(MS2和ФX174)在2种处理(非灭菌和灭菌)条件下的6种土壤(红壤土、红粘
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黄河水体颗粒物的粒径和组成对苯并[a]芘和苊的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苯并[a]芘和苊在水/颗粒物混合体系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颗粒物
PBS为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多聚物(BDPs),可以作为生物膜载体和碳源去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对该工艺中pH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S颗粒表面可以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对膜内的反硝化菌
以甲藻门的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裸甲藻,黄藻门的赤潮异弯藻,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等典型赤潮生物以及绿藻门的青岛大扁藻和亚心形扁藻2种非赤潮生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Gem
在85kg/m^3的含沙高浊水中投加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沉降技术分析探讨了不同絮凝条件下泥沙絮凝形态学参数:絮体粒径、絮体有效质量密度、絮体自由沉速、浑液
采用固液混合铸造技术制备了w(C)=5%的过共晶铸铁坯料,重点研究了一定范围内的金属粉末的加入量对固液混合铸造后的铸铁硬度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加粉量的增加和粉末粒度的
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选择性烧结过程中影响制件精度的几个工艺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以抚仙湖北岸梁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流域中2种典型耕作方式水稻-小麦(R-W)轮作和烤烟-豌豆(T-P)轮作的农田.通过对农田地下水和梁王河水的同步观测及农田耕作情况的调查,发现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2种氮源水体中不同曝气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试验使用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作为氮源,每种氮源水体分别设置不曝气、连续曝气、昼间曝气和夜间曝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22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类二嗯英类多氯联苯(PCBs)进行双毛细管柱GC-ECD结合MS测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同系物水平上解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壤中PCBs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