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子陈致虚徒裔丛考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d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阳子陈致虚是元代中后期著名内丹家,一生不遗余力地推传阴阳双修丹道,其途径有二:一为著述,二为授徒。据其自述,到1330年代,已收授徒裔百余人。本文以《金丹大要》卷6为基本材料,结合史籍文献,对以往学者较少论及的8位陈氏徒裔进行考述,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17日,著名汉学家、德国汉堡大学田海(Barend J.ter Haar)教授莅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并在我所158学术报告厅以“巫女:概念与实践”为题进行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校内外众多师生到场参加。
2019年11月12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教授受邀莅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并在我所158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以整体思维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及社会人士到场聆听。
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是以社会学、法学两大学科为主的研究所,其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法学研究室。2005年社会学学科被确定为宁夏社会科学院重点扶持学科之一,2008年组建法学社会学学科组。目前,全所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副研究馆员1人,助理研究员4人,实习研究员2人。科研人员有5人获得硕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民族学博士学位。
日喀则是后藏的中心,这里很早就活动着经商的穆斯林;清朝派兵驻藏后,一些穆斯林官兵同这里的藏语穆斯林一起扩建了清真寺;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内地穆斯林又以经商的方式嵌入日喀则。伴随日喀则城市的发展,他们与藏族不断进行着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如生产、生活品的交换、买卖,语言、服饰、饮食上的借鉴与吸收,进而出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尊重和文学作品上的交汇。日喀则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经济交往在族群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文化交流使不同边界群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随着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持续加深,藏语穆斯林人数逐渐增多,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
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圣经批评中的运用,以澳大利亚著名马克思主义圣经研究学者罗兰·玻尔为研究对象,以他对《旧约·路得记》的解读为分析案例,探讨作者如何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从阶级、家族和性别三个层面诠释路得形象。罗兰·玻尔认为,《路得记》将路得设定为文本叙事中心,以达到削弱文本中阶级和性别压迫状况的目的,并在路得生下儿子后将其驱逐出文本,抹去其在场痕迹,以色列人也由此建立一个清晰、明确、安全的社会界限。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以"生命道教"为话语主题建构现代道教知识体系,理应以"生命道教"研究的哲学自觉为思想前提。"生命道教"的哲学建构是人文道教与时代哲学碰撞、汇通的结果,思想史意义上"生命道教"现代诠释的历史张力、元哲学视域下"生命道教"范式转换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关怀下"生命道教"的实践张力,是"生命道教"哲学研究的三重张力。在此三重张力作用下,"生命道教"哲学观的建构,需以"通晓中西方哲学史"为前提,在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统一中为之。
道教自我论中蕴含着道教徒追求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在这些价值当中,自由、平等与真理是其主题。道教对自由、平等、真理的探讨首先建基于对人之"自我"的深刻认知上,由此出发,推己及人、及物、及道,实现"道即我矣,我即道也"的修行境地,进而达至"与道合真"的高峰体验,实现"超凡入圣"的生命价值。
道教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侯外庐首次将道教思想史纳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使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三教并立得以呈现;创建了社会史与道教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避免了以思想解释思想的随意性;发掘在以往思想史脉络中不被重视的"异端"思想,拓展了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对象;重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交互影响,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为道教思想史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