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学》中悲剧情节的整一性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真正的文学理论著作,记录了亚里士多德许多的文学理论观点,本文将着重对其中悲剧情节的整一性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同时也会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诗学》;悲剧情节;整一性
  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03-01
  《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真正的文学理论著作,记录了亚里士多德许多的文学理论观点,本文将着重对其中悲剧情节的整一性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同时也会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说明。
  首先从定义上来看,悲剧要求的情节需是完整划一的,而“完整”一词也可用来形容产品或艺术品,意为“完美的”或“精美的”。作者将原本用来形容艺术品视觉感官效果的词来修饰悲剧的情节,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渗透出的美学观点,“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的善。”这里的美和善分别是从审美和道德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的,然而当时“审美”一词的原义为“感觉”,与如今的意义尚有一定差距。所以,这就更加侧重道德在悲剧情节的建构中占据的重要位置。而这一点我们在《诗学》的第十三章中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文中提到了悲剧情节的复杂性,当作者对四中悲剧结构进行比较之后,他认为情节应当表现“不具有十分美德”的人由福转祸;并且下文中提到情节的双线结构,即作者所谓的“第二等的结构”时,亚里士多德举例指出:《奥德赛》中双线发展的结构,到头来好人和坏人分别受到奖赏和惩罚的结构,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喜恶而被认为是第一等的,这些判定优秀情节的关键之处都与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出了道德在悲剧情节中的重要作用。
  而完整划一的情节在构成上首先是要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并且起始者要求承前独立、承后可言;而结尾与之相反,要求承继上文而不受他承;中段则是承继起始并连接结尾的过渡段。简言之,一个完整的情节内部要紧密衔接,对外则要相对独立,“这样,它就能像一个完整的动物个体一样,给人一种应该由它引发的快感”。关于亚里士多德对于情节的组成的看法,在屈莱顿的《论诗剧》一书中有所提及,文中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这种分法一直沿用至今,在记叙文当中尤为明显。这里需注意的是,构成情节的各个部分的内容不得删减、位置也不得调换,所出现的内容既不冗杂也不欠缺,互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也恰恰反映出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有机整体的美学思想,事实上,本文所探讨的情节的整一性便是一种有机整体的思想。而这种观念,在《诗学》的许多处都有体现,例如作者在提到情节之所以为悲剧的根本而不是性格时,是因为具有某种性格或者品质并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而通过情节则可以体现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意义,而性格则屈从于行动,即使没有性格的存在,悲剧依然可能成立,然而若换成是情节,情节便失去了支撑。因此,从这一点上看,也可以体现出情节与悲剧整体之间的有机整体的美学思想。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也有对于这一观念的说明,他认为区分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食物的关键就在于,美的作品中,原来零散的因素都结合为一体,可见他的有机整体的美学思想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然而在各部分组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并且要有一定的体积。亚里士多德首先从视觉上的认知对此进行了说明,引用动物体积的大小产生美感的例子来说明情节各部分组成的条件,类比到情节上,则要求其长短适度。另外,作者还从艺术的角度对情节的长度进行了进一步补充,“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这一点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有所提及: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这些都反映出了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各个部分长短整一、彼此紧密构合而无弊病,整体上和谐共存,而这也是悲剧情节在创作过程中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这里同时也反映出和谐的观念恰恰是建立在有机整体的概念之上的。因此,本文中开篇便谈到了情节的完整性,而后才深入研究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以上所说的有机整体只是在形式上,事实上,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上逻辑关系的体现。因此,悲剧情节中,这个和谐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然而,康德等人对此看法有些局限,把和谐仅仅看成是形式上的要求,与内容无关,然而亚里士多德则独树一帜,强调内容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首次强调内在逻辑以及外在整体上的同等重要性,甚至內容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从内容上看,情节的整一性要求情节的发展需按照可然或者必然的原则来进行编排,关于这个原则,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论》中作了解释,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若是符合一般人的看法,这种存在或不存在,发生或不发生便是可然的;而必然则排斥他种可能。所谓必然就不能又是这样又是那样,所以任何事物若是有必然,就不会有各种不合时宜的猜想。因此,在进行悲剧情节的建构时,我们需要对事件进行有效的选择。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情节是关于某个人的时候,并非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整一的,所以,为了符合这个原则,便需要对事件进行一定的虚构,以满足情节整一性在内容上的要求。这一点在贺拉斯的《诗艺》中有所体现,“作家在真人真事中掺和着可能的虚构,给读者一种愉快的错觉,已修正历史的严酷性,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出情节的整一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原则,我们在不少文学理论文本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例如,在德莱顿的《论诗剧》中,里西迭斯说:“剧中一切行动必然真实而自然;事件是否可能,主要看事件产生的理由是否充实;在剧中,原来是一件偶然的事,你会找到充分理由,使你认识到它几乎是必然的。”而这一段话恰好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阐释。若按照这个原则,悲剧创作者则比史诗编写者承担着更艰巨的任务,因为前者不仅要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同时还要进行虚构以满足情节的整一性。必然和可然的原则是从事物发展的逻辑角度来进行讨论的,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验证真伪,这里面没有了现实中的偶然性,一切事实都是经过提炼过后的典型,因此说,从“悲剧”一词的本意来看,它并非是“悲伤”之意,而是指“肃剧”,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因为情节建构中的严密的逻辑性。
其他文献
摘要:在閱读辜鸿铭先生著的《中国人的精神》后,对究竟何为中国人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本文中,我将针对《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的部分观点进行阐释,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人的精神,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关键词:中国人;精神;儒学  中图分类号:C9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02-01  初次接触《中国人的精神》是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7例囊虫性脑内小脓肿病人中男21例,(56.8%),女16例(43.2%),年龄8~34岁,平均19.4岁,首次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d~11个月,平均38d,病前均无感染,无食痘猪肉,排绦虫节片及皮下
期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密切联系烟农、广泛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 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在兰考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
长期以来,听力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在英语考试中,听力理解是学生最没有把握的考题之一。因此,提高英语听的能力是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搞好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呢?下面浅谈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  目前我們的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语言氛围。因此,从英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高校的课堂教学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各种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特长的机
“花儿”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历史悠久的一种情歌。据有关资料记载,“花儿”距今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叫高洪的诗人,写下了题为《古鄯行吟》之二(即今日民和县境内),诗中写道:“青柳垂系爽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往去,漫闻花儿断绪长”。形象地反映了夏季时节杨柳垂丝,绿苗遍野,农家男女在烈日下锄草,到处飘荡着花儿的歌声……这一情景表明,诗人可能某年夏季来往于古鄯(民和)一带所写
放寒假了,待在家里是不是很无聊,不如来我的家乡江西铜鼓一游吧。  我们铜鼓历史悠久。这儿是一个革命老区。当年,毛主席还在铜鼓发动过秋收起义呢!在这里,毛主席亲自点燃秋收起义的圣火。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儿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哩!  铜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遍及全县。千百年来,铜鼓人民世代相传,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更为丰富的风光名胜。铜
本期特邀嘉宾  上海中电振华晶体技术有限公司 行政人事部主管 孙 华  亚东石化(上海)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处副经理 周芝芸  上海某外企中国总部 薪酬福利经理 苏丽霞  上海畅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副经理 翁伟琪  点评专家  劳达集团首席顾问 魏浩征  案例一:  徐某于2007年8月到某机械公司工作。因其尚不能独立当班,公司遂安排其与刘某共同工作。同年10月,徐某在工作中受伤。经鉴定,
声律启蒙类教材主要包括《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巧对》等.《笠翁对韵》是由笠翁仿照车万育的《声律启蒙》而创作的关于怎样对仗、用韵的启蒙读物.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