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人生边缘的优雅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生离死别的情景久久萦绕脑海,挥之不去,那种酷烈的悲伤让人肝肠寸断。从老家回来后,翻看了一些有关死亡的文章,有感悟,有哲思,有日记等等,说到人在潜意识里对死亡的反抗,谈到人面对死亡应当坚强,虽有些许安慰,但更多的还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压抑。
  然而近闻一事,旋即让人眼前一亮。事情说的是几个日本妇女,刚到中年她们就从容不迫地筹划老去的生活。把自己的日记翻看一遍,然后全部烧毁。把房子改造成适合老年人起居的小屋,只要简单的生活用品,多余的家什一概卖掉。更把自己在人间所为的、不足为外人道的一切隐私,那些符合人的自然习性、却被现世所禁止的一切有形的东西,统统消灭干净。
  做完这一切后,她们从容淡定地等待未来衰老的日子。与大多数人讳言死亡不同,她们更换视角,站在人生的末点,坐在人生的边缘,反观来时路。她们仿佛诸葛亮运筹帷幄,让关羽在华容道上等待曹操一樣从容。这不禁让人击节赞叹,又豁然开朗——生命很脆弱,死神的到来没有预告,与其事到临头惶惶然,不如理智地有所准备,这样既可以给亲人减少情感的伤害,也给为自己处理后事的人减少麻烦,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完整的世俗尊严。
  想来,她们这样做源于一种优雅、一种文明、一种智慧。人到中年能看看过去就知道现在,想想现在就明白将来,人生的来处去处都已历历在目。那么提前预约死亡,先跟它打个招呼又有什么不好呢?
  经她们这么一处理,无可避免的丧失就成了一件很艺术的事,感觉一下子变得自然温馨,甚至有了可以触摸的亲切而篷松的生命质感。在跟死亡提前了断之后,她们的生活变得宁静安详,优雅好玩。能以更加平静的心境去感受生活,享受生命的喜悦,仿佛这之后的生活都是造物主额外恩赐的日子。一天天这样踏实地慢慢老去,当然十分欣慰,也不用担心留下无穷憾事。
  编辑 肖玉
其他文献
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爱情,爱情带着时代的痕迹。1980年代的爱情在作家野夫眼中是慢的,“写一百首情诗,加几十封情书才能靠近一个人,而且还没什么把握”。  接近爱情是摸索世界的一种路径  几年前,野夫找到了自己的一口老皮箱,皮箱里面藏着他多年来的日记、信件以及情书,其中有他写给别人被退回来的,也有别人写给他的。翻看这些,野夫觉得在翻自己的编年史,文字里记录的故事很详细,甚至乍一看,他都忘了自己曾
期刊
王芳是一名脑瘫儿的母亲,在给女儿寻医择校的过程中,她遇见了很多脑瘫患儿。那些无助又单纯的孩子,激发了王芳的母爱。她想为这些孩子做一些什么,这也得到丈夫李绿江的全力支持。16年艰辛付出,王芳夫妻帮助了8000多个脑瘫患儿,他们彼此相携广施爱心的经历为人称道。  不幸遭遇让两颗心越走越近  王芳和丈夫李绿江是再婚。  1992年,王芳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大女儿六个月时被查出患有脑瘫。丈夫狠心离去,她一
期刊
“我喜欢唱歌。我渴望举办一场自己的演唱会。”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梦想有多大可能实现呢?  在梦想的驱动下,来自成都的冯伟发起了这样一个创意项目——“平凡人演唱会”。从2014年开始,5年来他为近60人举办了57场演唱会。登上“平凡人演唱会”舞台的,有老师、学生、公务员、创业者。他们是为了爱情想要放声歌唱的女孩,为了音乐辞职流浪半个世界的行吟诗人,为了鼓励孩子而重新捡起音乐梦想的单亲爸爸,玩了
期刊
快递小哥被称为“互联网的红细胞”,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连接着千城百业。这支新兴的就业群体,是一群执著于奋斗的追梦人,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缩影。  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9年8月20日晚9点多,赵刚终于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来自江苏宿迁的他,负责南京秦淮区光华门地区三个住宅小区的取件、派件工作。  今年32岁的赵刚,偏瘦,背微驼,他来南京做快递小哥已有10年,早已习惯了全
期刊
福瑞德·斯考威尔190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28岁时,斯考威尔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决心前往大洋彼岸的东方济世救人,于是带着妻儿坐上轮船,前往陌生的中国。  在北京,斯考威尔一家学习了一年中文。1931年,由教会推荐,斯考威尔成为当时山东济宁唯一一家医院——德门医院的院长,妻子迈拉则当起了护士。  中国需要我  与纽约州舒适的生活相比,在济宁显然要艰苦很多。牌坊街的德门医院,仅仅有两个医生。斯考威尔记
期刊
近来,一位“板凳师傅”从国内火到国外,国内网友说他“能修理一切”,国外网友说他“会古老的东方秘术”。从陶瓷洗手盆到木质桌椅板凳,从柔软的皮质手包到坚硬的汽车保险杠,无论什么东西出现破损,他都能用泡面、饼干之类的食物进行修复。  为了生存,苦练修复功  这位神奇師傅名叫汪伟,是个安徽籍90后。当年,他和妻子谈恋爱时,妻子开玩笑说他“就是个修板凳的”,他觉得大俗即大雅,就把这个称号留下来做网名。“修板
期刊
“我爸爸是‘熊猫侠’……我的爸爸很了不起,他用自己的血救了好多人,他在哪里啊?我好想念他。”“索菲亚,你们在北京好吗?这里是爸爸的家乡阿特劳,美吗?爸爸现在在这里工作,这是工厂,这里正在生产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大设备……”这是“学习强国”平台上一段父女对话短视频,大家纷纷为视频中的父亲,哈萨克斯坦小伙儿鲁斯兰点赞。  读着《西游记》长大  鲁斯兰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市。家里收藏有一套哈萨克文中
期刊
悠悠绿水绕群山,片片青草见田园。在妙西龙山,一波又一波的城市人在乡野中邂逅溪水与竹林间的悠然野趣,在篝火旁享受民谣与星空下的深邃夜景。龙山村的田野总是这样热闹,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得益于隐于此间的一方独特的天地——谷堆乡创。它是一个创意平台,凝聚了一群有梦想、有手艺、懂乡村的人,在田垄山林,古村陋巷间播撒乡村文化的种子。  回归乡村,搭建乡创平台  龙山村最初也像其他村庄一样,是一个留不住人的
期刊
村里老人说,我们的村子起源于隋朝,曾有过三十六座庙,其中最大的是娘娘庙。我五六岁时还看到过四大天王的塑像,成了村里中学的大门。那是我见过豫北村庄里一座最老的物件。  少年时去县城,县城被称为老城,老城里,有一座石碑是明朝传下来的。一座四牌楼可能建于清朝,另外排得上号的,就是一座西洋人建的天主教堂。之前为写书,查阅老城的县志,一张图绘着明清时期的老城,城墙、衙门、官道、十字街、城隍庙、文庙、官学,现
期刊
史铁生写过一篇叫《命若琴弦》的小说,讲了一老一少两个盲人在各个村落之间游走,以拉三弦说书为生的故事。其中老者的师傅曾经告诉他,琴槽里有一张治疗失明的药方,只有弹断1000根琴弦才能把药方取出来抓药。于是他天天盼夜夜盼,盼了五十年。尽心尽力地弹断琴弦一根又一根……终于有一天老者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欣喜激动地取出了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那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原来,老者的师傅是骗他的,为了让其有活下去
期刊